血液三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2226141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三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血液三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血液三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血液三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血液三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三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三PPT课件(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血液 主要内容 掌握 血浆渗透压概念 形成及生理意义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 中性粒细胞的分类百分比 血量的正常值 ABO血型分型 依据及鉴定方法 输血的原则 熟悉 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 各类血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抗凝与促凝方法及在临床上的应用 R 血型 了解 血液主要功能 体液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白细胞的生成 破环与调节 血液凝固的概念 基本过程 内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纤溶 红细胞凝集反应 无偿献血 概述1 概念 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 2 功能 物质运输 如营养物质 代谢产物 激素 O2 CO2 调节功能 调节体温 血液酸碱度等各种生理功能 防御和保护 有各种球蛋白 W

2、BC等 3 生理意义 如血液成分和性质改变 血液循环障碍 可造成人体代偿失常 器官功能紊乱 组织损伤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血液检验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4 体液 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占体重的60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一 血液的组成 一 组成 血浆和血细胞 二 几个基本概念 1 红 血 细胞比容 红 血 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1 正常值 男 40 50 女 37 48 2 意义 反映了红细胞在全血中的相对值 间接反映贫血与否 2 血浆 抗凝血离心沉淀后上面的一层淡黄色液体 和全血一样 不抗凝就会自动凝固 因有纤维蛋白原 3 血清 血液凝固后上面的一层淡黄色液体 无纤维蛋白原 故不会凝固

3、 二 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 颜色 A 鲜红 V 暗红 二 密度 全血 1 050g 1 060g cm3 取决于RBC数 血浆 1 025g 1 030g cm3 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意义 测定全血或血浆密度可间接估算RBC或血浆蛋白的含量 三 粘滞性 指液体内部颗粒或分子的摩擦力 在血液主要是血细胞和血浆蛋白 体外测定与水比较 正常值 全血 4 5 血浆 1 6 2 4例 RBC叠连或聚集 则粘滞性 贫血 RBC数 则粘滞性 烧伤 血浆外渗 则粘滞性 四 渗透压 1 含义 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 其大小与单位溶液溶质颗粒数呈正比 而与颗粒形状 大小 质量 密度等均无关 通常以渗透克分

4、子作为渗透压的单位 1渗透克分子表示1L溶液中含有6 02 1012个颗粒 临床常用的是毫渗透克分子表示 简称毫渗 2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正常值 1 组成晶体渗透压 晶体物质组成 占总压力的大部分 胶体渗透压 主要是血浆蛋白 1 5mOsm L即3 3Kpa 2 正常值 300mOsm L 280 320 即770Kpa 3 等渗溶液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如5 的葡萄糖溶液 0 9 的NaCl溶液 4 高渗溶液 比血浆渗透压高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5 低渗溶液 比血浆渗透压低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3 作用 1 晶体渗透压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2 胶体渗透压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五

5、酸碱度 正常值 PH7 35 7 45之间 当PH 6 9时或 7 8时将危及生命 第二节血细胞 一 红细胞 RBC 一 数量和功能1 形态 2 数量 1 红细胞正常值 男 4 0 5 5 1012 L 均值 5 0 1012 L女 3 5 5 0 1012 L 均值 4 2 1012 L新生儿 6 0 7 0 1012 L 2 Hb的含量男 120 160 L女 110 150 L新生儿 170 200 L当末梢血中RBC计数 血红蛋白含量或RBC比容低于正常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值下限时 称为贫血 贫血诊断标准 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男性 4 0 120 0 4女性 3 5 110 0

6、35孕妇 3 0 100 0 3 3 功能 运输O2和CO2 通过血红蛋白运输O2和CO2比血液溶解运输分别高出65倍和18倍 血红蛋白中的Fe 2能带O2和CO2 如被CO氧化成Fe 3 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时 带氧能力丧失 二 生理特性 1 悬浮稳定性 1 概念 RBC能稳定地分散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2 表示法 用单位时间内RBC沉降率来表示 血沉 3 正常值 魏氏法 男 0 15mm h 女 0 20mm h 4 影响因素 某些疾病 如肺结核 风湿病等 生理因素 如女性月经期 怀孕期等 原理 白蛋白提高RBC在血浆中的稳定性 而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则促进血沉 2 渗透脆性 RBC对

7、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脆性小 则抵抗力大 脆性大 则抵抗力小 脆性实验 如 RBC在0 8 0 6 NaCl溶液中 膨胀0 46 0 42 NaCl溶液中 部分破裂0 34 0 32 NaCl溶液中 全部破裂但等渗等张溶液正常 如0 9 NaCl既等渗又等张 因为NaCl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维持细胞外张力 尿素是等张液但非等渗液 因其能自由通过RBC膜 造成溶血 3 可塑性变形 其大小与红细胞的形态 膜特性及内容物的性质和量有关 4 选择通透性 三 生成与破坏 1 生成 1 场所 红骨髓 红骨髓功能正常是RBC生成的前提 故红骨髓受损会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2 原料 主要是铁和蛋白质 铁 缺乏会致缺铁

8、性贫血 最经济简单的补铁方法是多食用动物内脏 动物血 蛋白质 食物中肝 肾 瘦肉 蛋中含必需氨基酸多 贫血者应注意补充质量较高的蛋白质 3 成熟因子 叶酸和维生素B12 叶酸 合成DNA所必需 如缺铁RBC核内DNA合成障碍 分裂增殖速度下降 RBC不能成熟 成为巨幼RBC性贫血 维生素B12 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应用 间接促进DNA合成 食物中维生素B12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须经胃蛋白酶的消化 维生素B12分离出来 再与胃壁C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在一起 形成维生素B12 内因子复合物 从而保护维生素B12不被消化液破坏 当运送到回肠时 维生素B12被吸收 内因子则排出体外 4 生成调节 促RBC

9、生成素 EPO A 本质 糖蛋白B 来源 由肾脏产生C 主要作用促进造血干细胞向原红细胞转化 促进RBC发育和血红蛋白生成 促使成熟的RBC释放入血D EPO生成的调节 组织缺氧 EPO生成释放增多 如高原地区RBC数多与此有关 肾脏疾患 EPO生成减少 致肾性贫血 雄激素 A 来源 男性睾丸 男 女性肾上腺皮质B 作用 作用于肾 促进EPO分泌例 青春期后男性RBC多于女性 其它 如甲状腺激素 生长素 糖皮质激素等对红细胞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破坏 平均寿命120天衰老的RBC可塑性 脆性 因冲撞而破碎 由肝 脾 巨噬细胞吞噬 消化后 铁再得用 脱铁血红素随尿或粪排出体外 二 白细胞

10、 一 分类及正常值 1 正常值 健康成人总数为 4 10 109 L2 分类 1 粒细胞 嗜中性 4 5 109 L50 70 嗜酸性 0 1 109 L1 4 嗜碱性 0 025 109 L0 1 2 无粒细胞 淋巴细胞 1 8 109 L20 40 单核细胞 0 45 109 L1 7 3 生理变动 1 年龄 新生儿 成人 约为 12 0 20 0 109 L 中性百分比为65 15岁左右达成人 2 剧烈运动WBC总数 可达27 0 109 L 3 孕妇 分娩时最高 可达 17 34 109 L 二 功能主要功能是防卫 参与对入侵异物的反应过程 根据功能分二大类 吞噬细胞与免疫细胞 1 吞

11、噬细胞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是指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靠吞噬活动处理异物 不针对特定异物 故称非特异性免疫 1 中性粒细胞 吞噬细菌病毒 吞噬能力强 在吞噬过程中 中性粒细胞破裂 内容物逸出 对组织产生溶解作用 本身死亡 与溶解组织一起变成脓液 2 单核细胞 吞噬作用弱 游离出血管后进入组织变成巨噬细胞后成为巨噬细胞后具有强大吞噬功能 能吞噬病毒 原虫等 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 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清除细胞碎片等血液异物 2 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淋巴细胞又称免疫细胞 1 T淋巴细胞 占70 80 由骨髓生成 在胸腺激素下发育成熟 执行细胞免疫 例 破坏肿瘤 排异移植组织 2 B淋

12、巴细胞 占20 30 在骨髓或肠道组织内发育成熟 抗原作用下转化为浆细胞 能产持抗体 执行体液免疫 3 嗜酸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 1 嗜酸性粒细胞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过敏反应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2 嗜碱性粒细胞 合成并释放组胺 组胺作用于平滑肌A 与H1受体结合 使小血管扩张 支气管 肠道平滑肌收缩 B 与H2受体结合 刺激胃酸分泌 合成并释放过敏性慢反应物质 SRS A SRS A 的作用 使血管通透性升高 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引起哮喘 寻麻疹等过敏反应 合成并释放肝素 具有较强的抗凝作用 三 血小板 一 来源与数量 1 来源 是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质脱落而成 体积小 椭圆形

13、生成后约有10 贮存于脾脏 机体处于紧急状态时分泌增多 2 正常值 100 300 109 L3 变动 减少 妇女月经期 增多 妊娠 进食 运动 缺氧 机体较大损伤 4 PBC过多 100 300 109 L 血栓形成 5 PBC过少 100 300 109 L 出血倾向 二 生理特性 1 粘着 血小板粘着于暴露的胶原纤维上 这是其发挥作用的开始 2 聚集 第一时相 发生迅速可逆 组织损伤释放ADP引起 第二时相 发生缓慢 不可逆 PBC本身释放ADP引起 3 释放反应 PBC受刺激后 将其颗粒中的ADP 5 TH 儿茶酚胺向外排出的过程 4 收缩 血小板收缩蛋白可收缩 封住破口 巩固止血 5

14、 吸附 将血液中凝血因子吸附到其表面 6 修复 PBC融合于内皮细胞之风 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三 生理功能 1 参与生理性止血 1 生理性止血 血液多小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2 PBC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释放缩血管物质 血管收缩 5 TH NE 形成止血栓 堵塞小的出血口 粘着 聚集 修复血管内皮 PBC进入变成其中的成分 形成血凝块 参于止血过程 2 促进凝血 PBC含有许多与凝血过程有关的因子 即血小板因子 PF 抗肝素因子 PF4 抗纤溶因子 PF6 纤维蛋白原激活因子 PF2 血小板磷脂表面 PF3 其中PF3能使凝血酶原激活速度加快2万倍 3 维持毛细血管壁正常通透

15、性 PBC随时沉积在毛细血管内皮脱落留下的空隙 多而保持正常通透性 当血小板减少到50 109 L以下时将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含义 血液由液态变成凝胶状态的过程称血液凝固 一 凝血因子 共十二个 1 概念 血液和组织液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2 特点 1 除钙外 其余都是蛋白质 磷脂 2 除 外 其余都以酶原形式存在 3 除 外 其余都在血浆中 4 因子 在肝合成 需维生素K 二 凝血过程 1 基本过程 1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内源性凝血 指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均在血液中 或由 因子启动的凝血过程 外源性凝血 指在凝血过程中还有组织因子 参与 或由

16、因子启动的凝血过程 2 凝血酶的形成 3 纤维蛋白的形成 2 要点 1 凝血过程是一个正反馈 凝血时间为1 15min 试管法 2 Ca 2在多个环节上起促进作用 容易处进 临床上用于促凝与抗凝 3 凝血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酶促连锁反应 一个环节受阻 整个过程停止 三 抗凝与促凝1 抗凝 指阻断或延缓凝血过程 2 促凝 指加速凝血的过程 3 抗凝物主要有 1 抗凝血酶 和肝素 抗凝血酶 主要作用 A 与凝血酶结合 使其失活 B 封闭 a a a a活性中心 肝素 由嗜碱性肥大细胞分泌 作用 A 与抗凝血酶 结合 使其活性大增 100倍 B 抑制凝血酶原激活过程 C 阻止PBC粘着 聚集 释放 D 促进血管内皮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激活物 2 草酸盐和柠檬酸盐 4 正常情况不凝固的原因 A 血管内膜光滑完整 B 血液循环不息 血流较快 C 血液中存在与凝血系统相对抗的抗凝物质 5 临床主要促凝方法 1 纱布粗糙面 2 温度 420内升高 加速血凝 3 补充VK以加速凝血因子的合成 二 纤维蛋白溶解 一 含义 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 被降解液化的过程 二 纤溶系统组成 纤溶酶原 纤溶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