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料法环”5要素管理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224193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机料法环”5要素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机料法环”5要素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机料法环”5要素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机料法环”5要素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机料法环”5要素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机料法环”5要素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机料法环”5要素管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机料法环”5要素管理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系列管理专业名词,如:“PDCA循环管理”、“6S”、“人机料法环”等等,但真正能够把这些管理思想深刻理解并正确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人却少之又少,要做好品质管理,首当其冲的是过程控制,在过程管理中我们往往会考虑的是“人机料法环”5要素。在此浅谈一下我个人对“人、机、料、法、环”管理的理解和经验。PDCA:(P (计划 PLAN) :明确问题并对可能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假设。 D (实施 DO) :实施行动计划。 C (检查 CHECK) :评估结果。 A (处理 ACT) :如果对结果不满意就返回到计划阶段,或者如果结果满意就对解决方案

2、进行标准化。)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个项目,因前5个内容的日文罗马标注发音和后一项内容(安全)的英文单词都以“S”开头,所以简称6S。 人、机、料、法、环:a) 人(Man):操作者对质量的认识、岗位职责、技术熟练程度、身体状况等; b) 机器(Machine):机器设备、测量仪器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 c) 材料(Material):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d) 方法(Method):这里包括生产工艺、设备选择、操作规程等; e) 测量(Measurement):主要指测量时采取的方法是否标准、正确; f) 环境(Environment):工作地的温度、湿

3、度、照明和清洁条件等;1、 “人”即人的管理 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在选人、育人、用人上我们都要有严格的标准限制。 1、 选人:对于管理人员的选用,最理想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但这个标准的选择空间太小。我们要用其长,抑其短,用其长来帮助自己成事,抑其短可避免不必要的危害。所以我一贯坚持“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运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但对于一线员工却不太适用,我们要用一套标准来衡量,因为一线员工只是进行生产操作和检验,对于他们只需要一个标准就可以了,那就是“责任心”。以责任感强弱为该员工最基本的评价基准,再结合该员工的操作技能水平、熟练程度等情况进行总评,

4、评价得“优良”者可再用管理评价机制去考核“德与才”,看其是否能培养后委以重任。 2、 育人:孔子曰:“五十有五,而志于学.”。周总理也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终身学修的时代。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习的益处,只能在学习和实践中悟得,作为企业管理者,不但自身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同时也需注重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型企业,完善的企业培训,分企业文化、管理能力、技能水平道德素养、各项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培训。通过培训,更新老干部、老员工的观念,加强技能水平;同时也能对新干部、新员工融入企业、立足企业、发展企业起到莫大的

5、作用;再者同时能做好后备人才梯队储备、培养工作。 3、 用人:在决定使用某人之前,我们必须要分析该人的长处是什么?人的长处无非在于:知识、经验、能力、性格等。根据工作性质需要,使用在该方面有长处的人。因人设职,则人浮于事,无事生非;因事求人,则人当其职,称职胜任。同时引用竞争机制,建立竞争上岗规章,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实行末位淘汰,变相马为赛马,但在用人方面,用人者既要有识人的慧眼,更要有容人的雅量。不能以感情好恶、以我划分,唯文凭论、论资排辈、以貌取人、求全责备等等来选人、取人。 4、 留人: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性大,各企业订单充足,用工需求大,招聘人员不容易,而且招聘的人员并不一定能适应本

6、公司,用生不如用熟,企业只有在内部人员稳定上狠下功夫,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如物质激励(薪资、奖金、福利等)、职位激励(升职、晋级等)、精神激励(事业心、上进心、责任心等)、感情激励(沟通、理解、关心、爱护)等等来稳定人员,生产现场的管理者要特别注重与员工进行沟通,通过表扬、鼓励、奖赏等激励方法增加员工的工作信心和激情,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到尊重,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得到满足感,从而愿意留在公司发展。 没有不用人就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或生产的产品。当然也是因为有人的思维、想法、技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问题重重,产品质量出现偏差甚至背离标准。但是无论哪种情况无一不说明人在诸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要想提

7、高公司产品质量,必须从“人”这一关键要素入手,端正工作作风,“唇亡齿寒”,只有公司兴旺发达了,效益好了,自己才能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不断自我加强提高自身业务水准,操作技能。只有娴熟的技能才能,才敢于创新。“技高人胆大”才能使自己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让产品质量严格控制在客户标准之内。5、 质量意识:加大对生产一线员工技能学习、进行岗位练兵。从而达到加强班员的标准化操作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和促进班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员工思想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不断自我加压提高自身业务水准,操作技能。增强员工的责任心。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我们每位员工,不管你是车工、焊接工,钳

8、工、还是装配、试验工,都要在工作中把质量作为企业的中心环节,并积极付诸实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毫不动摇的处理好质量和产量、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同时注意细节,追求完美,只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技能才能,才敢于创新。“技高人胆大”才能使自己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让产品质量严格控制在企标之内。2、 “机”即机器设备的管理 机器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条件,是进行安全生产的首要保障。它不仅包含生产产品的机器设备,也包括检查产品的仪器设备等等。落实专人管理、维护、保养等,组织不定期现场检查,并建立相配套的奖罚制度(可在5S管理程序中明确规定)。机器设备的管理不光只是生产部门的事,品质部

9、门更应该起到监督、监察、领头的作用。 如果在人员没有出现问题时,我们第二想到的就是机器设备,因为硬件的性能偏差一样能导致产品质量的出错。我们可制定一些“设备操作规范”、“维修保养记录卡”等表格来管理。3、 “料”即物料的管理 “料”即指物料,原材料。因为只有质量性能优良的物料进入生产系统,才能生产出性能优良的产品。没有合适的原材料,对于什么样的工艺,其成熟与否都是无法生产出优质的产品的。“料”的因素即指源头管控,就似比没有上游口感优质的泉眼,到了下游更是水质拙劣了。原材料的好坏关系到产品品质的根本。在产品出现问题时,排除了人机因素后,就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因素了。这也是管控产品质量的一种良好手段

10、。也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从进料检查、物料储存、物料领用、物料的发放、物料的配比生产、直至产品流出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我们品质人员都必须监控把关,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品质和客户的满意度。这是我们做好品质管理极为重要的一个“点”。4、 “法”即操作法、方法“法”就是方法,办法,操作法。具体的就是操作或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方法,在满足产品的特性要求、客户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是否编写制订为最科学、最合理、最高效的SOP、SIP;(SOP规定作业流程的: 通常用于产线指导员工操作,内容必须明确、可操作、辨识度高,最好用彩印打印出各操作步骤的图片,避免员工操作失误,放置的区

11、域必须便于观看,并且尽量不要多人共用。 SIP是规定检验标准的:通常是品质部用的,作为检验标准,内容必须明确,尤其是抽样水平、严重度等级等必须明确规定,一些外观方面的判定标准必须量化,比如说金属表面划伤不良,那么多长的划痕算不良,多长的算良,最好有一定的比例来说明)。生产过程是否严格按照工艺规程,操作指南操作了;是否不怕繁琐,不求捷径,不凭空捏造,臆想该如何就万事大吉了,一步一步认真仔细的去做了;不实事求是,不坚持科学,不按规章做事情,只求编写好的数据就“功成名就”了。当然不是,因为科学的操作方法不仅要保证安全生产,更要保障产品品质。因此,保障合理高效的操作法必须有认真的态度和循规蹈矩作业的良

12、好习惯。五、“环”即环境的因素 环境可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也是创造优质产品的前提。应结合“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管理思想,以现场管理为出发点,通过开展自查与互查的方式,结合生产现场实际制订相应的细则。环境分“大环境”和“小环境”。生产现场各用品、工具的摆放应当规范,并成为一种习惯。同时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改善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合理化建设活动”,发现、探索各类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有效建议,并对相关建议进行分析,完善,付诸实施,以达到不断改进的目的。当然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在认知上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为我们产品质量提高的依据,真正的高质量产品决定权还在于我们每位同仁上下一心,齐抓共管,随着实际过程中问题的变化不断更新而改进,管理没有一成不变,只有不断的超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