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法高效综合利用植物秸秆新技术的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216382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法高效综合利用植物秸秆新技术的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微生物法高效综合利用植物秸秆新技术的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微生物法高效综合利用植物秸秆新技术的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微生物法高效综合利用植物秸秆新技术的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微生物法高效综合利用植物秸秆新技术的研究进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法高效综合利用植物秸秆新技术的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法高效综合利用植物秸秆新技术的研究进展.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生物法高效综合利用植物秸秆新技术的研究进展目前,植物秸秆的生物高效综合利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开发潜力很大。利用微生物产酶实现植物秸秆降解得到单糖和低聚糖,再通过微生物发酵得到人类亟需的能源、食物和化工原料,如乙醇、乳酸和香兰素等,从而取代目前用淀粉原料发酵生产的各种产品,以及由化工原料合成生产的部分有机产品。这将有利于推动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缓解食物短缺和能源危机,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要实现微生物法综合利用植物秸秆,一方面可以先对植物秸秆组分进行有效分离,然后对各组分进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可从微生物生态学原理出发,筛选高效降解植物秸秆木质纤维类物质的菌株,科学组合菌株,合理构建混

2、合生态体系(或者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工程菌株),优化微生物菌株的发酵条件,获得各种高附加值的发酵产物,实现植物秸秆生物量的全利用。1植物秸秆的组成及降解酶系植物秸秆的主要组成是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合称木质纤维素。木质素与半纤维素作为外围基质将植物秸秆纤维素包裹,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势必影响纤维素酶与纤维素类物质的有效接触,只有充分降解木质素和半纤维素或解除外围基质的包裹才可实现植物秸秆纤维素的全降解。11木质素及其降解酶系木质素是由类苯丙烷亚单位(主要是对香豆醇、松柏醇和芥子醇),以非线性方式随机组成的一类天然聚合物,其前体物种类和连接键类型的多样性意味着结构的异质性与不

3、规则性,也决定了对其进行生物降解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邓勋等利用平菇对稻草的木质素进行降解,发现产物为芳香醇类、脂肪醇类、酚类、芳香酸酯类及羧酸类等小分子化合物。Glenn等和Tien等从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的木质素降解培养液中分离到了两种依赖于H202的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简称LiP)和锰过氧化物酶(简称MnP),并在后续研究中证明了这两种酶在木质素降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Yoshida早在1883年于紫胶漆树(Rhus vernicif- era)的渗出液中,发现了漆酶(简称Lac),即对苯二酚氧化酶,但对该酶的降解机制和生理作用不是很清楚。A

4、nder等比较了Sporotrichum pulverulentum的野生型、酚氧化酶突变型和酚氧化酶正向回复突变型菌株降解木质素的能力,发现野生型与回复突变型菌株均具备降解木质素的能力,而突变型菌株只有在人为添加了漆酶后,才能将木质素降解,这充分证实了漆酶在木质素降解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普遍认为lAP、MnP和Lac为木质素降解酶系的主要组分。12半纤维素及其降解酶系半纤维素是由戊糖和己糖等聚合而成的无定型生物高聚物,在温和条件下较容易水解成单糖。主要降解产物为木糖,约占降解物的90。半纤维素酶系也是一种多酶体系,主要为木聚糖降解酶系和甘露聚糖酶系。木聚糖降解酶系主要包括两种组分,其中B一1

5、,4木聚糖酶以内切方式作用于木聚糖分子中的B-1,4木糖苷键,产物为木二糖等低聚寡糖,并伴有少量木糖和阿拉伯糖;B一木糖苷酶水解木寡糖产生单糖。甘露聚糖酶系主要包括3种组分,其中内切甘露聚糖酶作用于高聚糖分子内部的非结晶区,随机水解甘露糖苷键,截短长链分子,产生大量带非还原性末端的小段糖链;外切甘露聚糖酶作用于高聚糖线性分子末端,水解产物为一个二糖分子;B一甘露糖苷酶将二糖彻底降解成单糖。13纤维素及其降解酶系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苷通过B一1,4糖苷键联接起来的链状高分子化合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其水解产物是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纤维素酶同样是一种多酶体系,主要由以下3类酶组成:(1)内切葡

6、聚糖酶(简称Cx),能随机地水解纤维素底物分子糖苷键,产生大量带非还原性末端的小分子纤维素;(2)外切葡聚糖酶,又称纤维二糖水解酶(简称CBH),作用于纤维素线状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释放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3)p一葡萄糖苷酶(简称BG),也称纤维二糖酶,水解纤维二糖、纤维三糖,得到葡萄糖。这3类酶的协同作用实现了天然纤维素的降解。一般认为,首先是内切葡萄糖酶进攻纤维素的非结晶区,形成外切纤维素酶所需的新的游离末端,然后外切纤维素酶从非还原末端切下纤维二糖单位,最终B一葡萄糖苷酶水解纤维二糖单位,得到葡萄糖。也有人认为,天然纤维素首先在一种非水解性质的解链因子或解氢键酶作用下,其链间和链内氢键

7、被打开,形成无序的非结晶纤维素,然后在3种酶的协同作用下水解为纤维糊精和葡萄糖。目前,纤维素酶的降解机理还需更深入的研究。2微生物对植物秸秆分离组分的高效利用组分分离方法使得植物秸秆综合利用成为可能,即先通过一定的工艺实现植物秸秆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三组分的有效分离,得到的各组分再采用微生物法转化得到不同的产物,从而使植物秸秆实现全生物量高效利用。Chen等采用蒸汽爆破技术与乙醇抽提相结合实现麦草组分分离。Zhang等采用浓磷酸丙酮萃取工艺在温和条件下进行木质纤维素的组分分离,得到了无定型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黄仁亮等提出甲酸在常压中温下预处理玉米芯分离组分的工艺路线,在该体系中半纤维

8、素迅速发生水解,大部分木质素被溶解,而纤维素基本不发生水解,经固液分离和甲酸回收实现了玉米芯三大组分的有效分离。当甲酸浓度为88(W)、反应温度为60、处理时间为3h时,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回收率分别可达914、885和637。研究发现,白腐菌和软真菌对木质素具有较强的降解作用。细菌对木质素的降解作用也起着重大影响,因为细菌繁殖速度快,且能使木质素发生改性,以便于后期真菌降解木质素。目前,用木质素生物降解法生产香兰素处在生产实验研究阶段。木质素可用作肥料的载体,吸附或包裹肥料,从而达到肥料缓释的目的,这是因为木质素作为土壤腐殖质的前体物质,在土壤中被微生物降解的过程非常缓慢。而且。还可以对

9、木质素进行化学加氨,提高其含氮量,得到优良缓释肥料,江启沛等制得的氨化草浆木质素总氮占1162,氨态氮占412。分解半纤维素的微生物分布非常广泛,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丝状真菌由于产木聚糖酶水平高于酵母和细菌,且为胞外分泌而备受关注。另外,一些极端微生物因其具有极端特性如耐高温等,也逐渐受到关注。利用微生物发酵半纤维素可得到木糖醇、单细胞蛋白、乙醇、2,3一丁二醇等。丁兴红等发现假丝酵母ZU-04(Candida spZU-04)在分阶段改变通气速率条件下,前期(O24h)通气速率为375IM min,后期(2496h)通气速率为075IMmin,发酵半纤维素水解液产木糖醇的效果很好,木糖醇

10、得率达76O,体积生产速率为076g(Lh),该工艺为工业上利用半纤维素水解液大规模发酵生产木糖醇奠定了基础。放线菌、细菌、真菌中都具有能分解利用纤维素能力的类群。放线菌可耐高温和各种酸碱度,目前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正致力于放线菌产纤维素酶的研究。细菌产纤维素酶量较低,而且主要是葡聚糖内切酶,对结晶纤维素没有活性。真菌的纤维素酶系为全酶系,纤维素酶降解活性较强,所以目前关于真菌产纤维素酶的研究较多。微生物发酵纤维素可以得到酒精、单细胞蛋白、乳酸等。王丹等筛选到的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 AS 31602)具有较好的直接转化纤维素生产酒精的能力,经过初步优化后,酒精产量和转化

11、率分别达到67gL和335。陈洪章等提出纤维素固相酶解一液体发酵相耦合的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纤维素酶解效率和乙醇发酵效率,降低纤维素酶解发酵乙醇的成本。庄桂以稻草纤维素糖化液为主料进行乳酸发酵,温度为50C,7d后发酵液中乳酸积累量为132gL,乳酸转化率为88,达到了同型乳酸发酵的转化率水平。3构建微生物混合生态体系降解植物秸秆人们发现许多微生物(如真菌和细菌)混合在一起,相互协作,发挥各菌群的不同酶解作用,从而达到植物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的目的。比如,细菌粘附在纤维素上后,从纤维的表面向内部增生,在接触点处纤维素被溶解;而丝状真菌是由内向外降解纤维素,使纤维逐渐被分解破坏,所以细菌与丝状真菌的

12、混合发酵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孟雷等从酶系组成、酶蛋白结构形式、理化性质、酶分子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分析了纤维素酶的多型性,这在某种程度上诠释了微生物协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现象。喻曼等用PLFA谱图分析法表征反应体系的生物量,发现稻草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呈动态变化,微生物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即首先利用最易降解的半纤维素,在生长稳定后开始降解纤维素,一定程度的降解后又开始木质素的代谢,这为研究混合发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了实现目的产物的最大化产出,我们需构建微生物不同种群的混合生态体系。31原核微生物混合生态体系协同降解植物秸秆高丽娟等将乳酸菌复合系SFC-2,植物乳杆菌(

13、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类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混合接入到含水量为70(质量浓度)的水稻秸秆,研究发酵物饲料化的效果及发酵物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经混合菌发酵后,复合系中的乳酸菌迅速成为发酵料中的优势菌群,发酵15d后pH值降至38,发酵料中乳酸生成量增加,尤其是L-乳酸增加了约2倍,粗蛋白含量提高了1016,粗纤维含量降低了32,发酵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包红旭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梭杆菌(Clostridi um spX9)和哈尔滨产乙醇杆菌B49(Ethanoigenens

14、 harbinense B49)混合发酵玉米秸秆产氢较X9单一菌株产氢表现出明显优势,当两菌种以体积比(1:1)复配,接种量10,40C复合培养,24h的最大单位体积产氢量(Ym)和玉米秸秆降解率分别为1 530mLL和618。X9菌株单独降解玉米秸秆产氢时,在12h达到最大值,其产氢量(Ym)仅为786mLL,之后产氢过程进入停滞期。而B49菌株在单独降解玉米秸秆产氢时,氢气产量很少,最大的产氢量(Ym)只能达到21mLL,可见两菌种间存在协同降解产氢效应。32真核微生物混合生态体系协同降解植物秸秆司美茹等研究了假丝酵母(Candida)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烟曲霉

15、(AspergiUus丘migalus)固态发酵中相关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接入少量假丝酵母可大幅度提高两种曲霉纤维素酶体系中滤纸酶(FPA)、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微晶纤维素酶(AVI)及淀粉酶的活性,这4种酶活较黑曲霉单独培养时分别提高了361、111、162和418,较烟曲霉单独培养时分别提高了249、528、408和1635。而且此时酶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量大幅增加。分析认为,是酵母菌利用了水解形成的葡萄糖、纤维二糖等小分子还原糖,从而解除了还原糖对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合成的阻遏。李爱华等以玉米秸、麦秸、稻草为碳源,配合10麦麸、40麦芽粉、3豆饼粉和3玉米面,将白地霉、米曲霉按10接种量接入,在28(2条件下发酵3d,玉米秸秆粗蛋白由562提高到196,稻草粗蛋白由57提高到1731,麦秸粗蛋白由506提高到167,分别提高了229倍、23倍和204倍。王振宇等构建的二元混菌体系一黑曲霉(As pergillus niger)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在最佳产酶条件(菌种比例为l:1,起始pH值为5,秸秆颗粒度为0246111n,麸皮与秸秆比l:4)下混合发酵时,FPA酶和CMC酶活力较单菌绿色木霉发酵提高了489和434。黄茜等采用平菇(Pteurorus ostreatus)和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二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