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6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2020年整理)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2212390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6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2020年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6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2020年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6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2020年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6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2020年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6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2020年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6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2020年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6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2020年整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2012012 2 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2 6 2 6 求索真理的历程 必修求索真理的历程 必修 4 4 高考目标 高考目标导航导航 一 考点集结 1 实践 1 时间的概念 2 时间的特点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 真理 1 真理的客观性 2 真理的具体性 3 真理的条件性 4 真理和谬误 4 认识过程 1 认识的反复性 2 认识的无限性 二 考向动态 1 实践的特点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本特征 2 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

2、整 阐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理解始建于世人的辩证关系 明确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理论依据 4 摒弃错误 追求真理 树立正确的真理观 5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正确阐释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正确理解和贯彻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 策 基础知识梳理 基础知识梳理 1 实践 1 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 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学 海 无 涯 重要提示 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以人 为主体的 是人所特有的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不是整个世界 第二 实践是是一种直接

3、现实性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第三 所谓 改造 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 第 四 一切物质性活动 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 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 的的能动性活动 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 在 2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 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 的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

4、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这些 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从而推动认 识的不断深化 所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只有把主观和客 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通过实践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 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 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 如果脱离实践 不为实践服务 那么 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2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 真理 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

5、展实践活动 推动实践的发展 3 方法论要求 一方面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使理论与实 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另一方面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重要提示 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人的 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是非认识性的活动 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3 真理 1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 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 3 真

6、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学 海 无 涯 4 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生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 真 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 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 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丰富 发展和完善真 理 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 或者超越历史条件 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 件之中 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重要提示 注意区别认识 真理 理论和科学理论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理论则是概念 原理 观点的系统化 是人们 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科学理

7、论 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 按其内在逻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认识 真理与理论 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 系统化 体系化认识 理论与真理 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 前者 概念有正确的东西 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 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从认识发展的观点 上说 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 4 认识过程 1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 的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 成 2 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作为认识的主体的

8、人类是 世代延续的 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 永无止境的过程 3 方法论 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要点名师透析 要点名师透析 1 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 1 实践以人为主体 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 认识活动 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3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

9、间接经验 都是实践的产物 2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认识是直接经验 另外 通过读书等渠道学 习他人实践的经验即间接经验 也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时间 精力是有限的 凡事都亲 自获得认识不必要 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 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 途径区分开来 学 海 无 涯 3 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 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个人的认识 权威的观点 多数人的意见不能用来检验认 识 同样 被实践证明其科学性的理论 也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认识 因而它可以指导人

10、们的实践获得成功 但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否获得成功 不能靠理论本 身来检验 而要靠实践活动的结果来检验 2 客观事物也不能回答认识的正确与否 只有实践 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以对照 指导实践 获得成功的认识 是正确认识 是真理性认识 否则是错误认识 是需要修正的认识 4 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一种认识符合 客观对象就是真理 否则就是谬误 2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 符合 而绝不能因人而异 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 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权势都抹煞不了的 3 某

11、种认识是否是真理 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 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 人手中 4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就应当坚持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人 不论他的出身 社会地位 职业状 况等如何 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 就是真理 5 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 从每一具体认识 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 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 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 由于 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 每一个具体认识都只能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 一个方面上 一个发展 阶段上的认识 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 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总是有限的 人类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所有 的事物 对每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也达不到终极认识 2

12、从认识的目的 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看 认识又是无限的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人 类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 而且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是机械重复的 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因此 认识不断发展 为实践发展提供不断的认识指导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 因 而人的认识能力会无限发展下去 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3 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体验体验 1 2011 福建文综 T34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 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联系起来 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

13、我寄愁心于明月 随君直到夜 郎西 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这体现了 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学 海 无 涯 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 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 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 B C D 解析 本题利用常见的古诗句入题 意在考查认识论的有关知识 审题时注意 这 指代的对象是什 么 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区别是什么 通过审题 确定 这 指代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认识 说法正确 且符合材料主旨 认识对象即认识的客体 它包括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 具有客观性 与认 识是不同的 故 题肢错误 答案 选 A 2 20

14、11 江苏单科 T28 黑格尔说 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 在这一过程中 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这说明真理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 8 2011 新课标文综 T20 历史学家通常认为 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 下结论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 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 B C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审视复杂历史问题不能轻率下结论的原因 应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分 析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该项

15、观点错误 否认了对同一事物 不同人产生相同认识的可能性 排除 材料说明的是不能轻易下结论 而非真理的发展 排除 该项从客观方面说明了形成正确认识的不易 符合题意 入选 该项从主观角度说明了形成正确认识的不易 符合题意 入选 答案 选 D 3 2011 广东文综 T37 25 分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 一些地方出现了 名人故里 之争 甚至有炒作负面 历史人物 制造假文物等现象 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 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 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联合 发文叫停 学 海 无 涯 材料二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 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 当前

16、 我国正着力 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 高度 截至 2010 年上半年 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 据此 有人认为 文化体制 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2 结合材料二 从真理的条件性 具体性原理出发 简评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的观点 6 分 解析 从设问讲 本题有三点限制 一是知识范围明确而具体 二是材料信息指向明确 三是评析某种 观点 属于辨析类试题 首先应明确真理的条件性 具体性原理的内容 其次根据材料信息 明确观点中 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最后 要对观点进行简单评价和提升 第 2 问 考生须 展开原理且结合材料分析得当 才能给相应的分数 答案 2 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 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2 分 文化产业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 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 位改革不可割裂 2 分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要反对歪曲理解 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4 2011 四川文综 T39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