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的史实整合(一)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2211961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的史实整合(一)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历史的史实整合(一)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历史的史实整合(一)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的史实整合(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的史实整合(一)(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新高考文综历史主干知识整合 一、基于历史阶段性的史实整合 基于阶段性的史实整合,要小跨度大综合。复习时,应选择特征明显,且影响巨大的历史发展阶段。 1重要的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史可分为五个阶段:社会由稳定到变革的先秦时期(西周建立到战国结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到东汉结束)、繁盛的隋唐时期、社会繁荣的宋元时期(北宋建立到元朝结束)、走向衰落的明清时期(明朝建立到1840年)。 中国近代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被动应战的19世纪4080年代、社会急剧动荡的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前2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20世纪20-4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可分为三

2、个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年)、探索与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世界古代史的两个地区:古希腊、古罗马。 世界近现代史的四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工业化初期(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深化时期(20世纪上半期)、后工业化时期(20世纪后半期)。 2历史阶段的史实整合 首先,根据阶段特征,按模块回忆相关史实;其次,根据相关史实,归纳阶段特征的主要表现;再次,根据相关史实,分析产生这些表现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表现与原因,构建知识结构。 如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社会由稳定到变革。 以人民版教材为例,必修一中专题一的第一

3、课涉及了本阶段的政治史内容,主要叙述了一个朝代(西周)、一个特征(西周政治制度特征)、两个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社会由稳定到变革,就是西周的建立到灭亡,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确立到衰落,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剧烈动荡。 必修二中的专题一涉及了本阶段的经济史内容,主要叙述了“三个一”:一个提高(社会生产力)、一个农业耕作方式(基于小农的精耕细作)、一个政策(重农抑商);“两个二”:两种手工业生产方式(官营、私营)、两个商业领域(商帮和市);“一个三”:三个手工业部门成就(纺织、冶炼、制瓷业)。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出现了上述诸多新气象。 必修三中专题一的第一课涉及了本阶段的思想史内容,主要叙述了

4、一个局面(百家争鸣)、一个思想形成(儒家思想形成)、两个人物的思想(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专题二的第二、三课涉及本阶段的艺术和文学成就,主要是两大艺术成就(书法的甲骨文、金文;绘画的笔画和帛画)、两大文学成就(诗经和楚辞)。此外,改革选修涉及了商鞅变法;人物选修涉及了孔子。 二、基于新史观的史实整合史观就是对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我们的主流史观是唯物史观,此外还有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唯物史观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的反作用。1基于文明史观的史实整合 基于文明史观的史实整合方式,也就是依据文明主题,按

5、模块专题回忆相关史实,归纳相关文明成果的主要表现,分析相关文明成果产生的原因,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如我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变:一般认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预示着工业文明萌芽,工业化基本完成,标志着工业文明的形成。这一过程包括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漫长历史,主要内容有政治文明的演变、经济文明的演变、思想科技文明的发展等方面。 同样以人民版教材为例,政治文明主要涉及必修一中专题一的第四课、专题二、专题三、专题四,内容主要有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个举措(废丞相、设军机处),列强侵华的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中国

6、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两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四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新中国三个时期的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 经济文明主要涉及必修二中的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专题四。内容主要有明清时期三个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三大领域经济成就(农业、手工业、商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六个阶段(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短暂春天的民国时期、较快发展的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逐渐萎缩的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保护发展的建国初期),计划经济的三个时期(过渡时

7、期、二十年探索、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五大领域(物质生活、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 思想和科技文明主要涉及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三、四课,专题二的第二、三课,专题三,专题四,专题五。内容主要有传统主流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明代理学、明末清初思想),三大文学艺术成就(明清小说、京剧、绘画),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五个代表(中体西用、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代以来的三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现代中国三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此外,改革选修涉及了戊戌变法;人物选修涉及了康熙帝、孙中山、毛泽东

8、、邓小平。2基于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的史实整合基于全球史观的史实整合方式,也就是依据主题,按模块专题回忆相关史实,归纳相关表现,分析相关原因,概括影响,形成知识结构。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从新航路开辟至1917年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演变,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手工工场、工业化)、世界市场的拓展(殖民扩张和正常贸易)、政治制度的演变(代议制确立与完善、无产阶级运动)、现代科技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复苏和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形成)、文艺思潮的演变(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内容。进而思考:教

9、材中哪些专题和课涉及上述内容?根据上述内容,整合教科书中的相关史实。根据整合的史实,归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前期的主要特征。联系相关中国史内容,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当时中国史与世界史发展演变间的相互关系。1917年之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的巩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的形成(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蔓延(民族独立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相互联合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对峙)、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文艺思潮的演变等。容,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当时中国史与世界史发展演变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