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整合及知识结构的构建?..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192062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整合及知识结构的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整合及知识结构的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整合及知识结构的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整合及知识结构的构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整合及知识结构的构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整合及知识结构的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整合及知识结构的构建?..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理迁移 有机整合 构建简明高效的课堂知识结构-高效课堂之知识的迁移、整合及知识结构的构建 引 言 目前,在文综的政治、历史、地理三学科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认为历史是最容易学但又最难考的科目,其成绩总是相对偏低,往往落了文综的后腿,甚至成了制约文综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确确实实中学历史学科知识密度大,专业化倾向强,知识内容烦琐,记忆负担繁重;二是大多数学生初中历史知识不扎实,且学习方法陈旧、僵化,只听不记,或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记忆效果较差,导致教材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三是高中历史新教材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高中历史新课标采用模块专题式的教学结构,这一体系,摒弃了

2、长期实行的通史学科体系,从而解决了高中历史课程的“螺旋式”和“循环式”的教学弊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历史课程的重复问题;与旧教材相比,新课本的综合性、理论性较强,着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是这种安排也带来了许多弊端时期跨度大,跳跃性大,难度高,知识内容多,同一历史事件内容往往分散在三本必修课里面,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被人为割裂,所以知识系统不够完整,同期历史现象的联系不够紧密,打破了学科的自身整体性,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破坏了历史概念的整体性,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每个模块中都有涉及专题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弱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前后单元的联系性不强,形不成知识的铺垫关系。各模

3、块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以及中外时序上的双重编排不利于中外史的横向比较。凡此种种,都使得学生学习的难度相对加大。四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缺乏对单元知识的整合总结,而且缺乏对有些影响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系统化的补充讲解,使学生觉得历史知识较乱,较杂,难于掌握。那么,怎样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历史课学习成绩的目的呢?今天就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整合及知识结构的构建的有关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不足之处,还诚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一、 何谓知识的迁移、整合及知识结构的构建知识迁移,简单的说,就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它是“一种学习对另

4、一种学习的影响”,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由属到类、由类到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系。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按其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干扰作用)两种类型,我们所说的迁移一般都是指正迁移。知识整合的含义:就是把分散、零碎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一定的线索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知识结构的构建就是对所学的知识从点、线、面、体诸方面进行迁移、整合,从而形成由单一的横、纵线组成,或由横纵线交错组成的知识间

5、的联系。二、知识的迁移、整合及知识结构构建的重要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新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原先的学习基础上,人们总是利用原先的学习来促进后继学习,而后继学习又可巩固和加深原先的学习。美国认知心理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美国教育学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纳说过: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其学习结构。叶小兵教授指出:“学生只有在其认知系统中构建起具体的

6、知识及概念结构,才能进而生成相应的观念和认识。多年来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历史学科更是如此。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 我们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有助于学生形成由基础知识、基本线索、阶段特征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体系。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决不能仅仅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教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成了机械记忆的机器,失去对历史学课的学习兴趣;而是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历史知识结构,使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的综合角度去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科单元知识的学习时间范围跨度大,

7、知识内容容量多,在讲完一个单元后,对所学单元的内容进行知识架构的重建,让学生通过纵横线索理清单元知识的脉络进而突破这些线上的重要的“点”,不仅是很好的做法,而且也应该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先前的学习好比是“一粒粒的珍珠”,形成单元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体系好比是“串珍珠的绳子”,有了绳子,珍珠虽然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没有了绳子,珍珠即刻散乱满地,无法收拾。把分散的知识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学生先前的“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科学地解决单元知识的整体化、网络化和系统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提高,学习能力会不断提高,学习

8、成绩也自然会不断提升。三、 知识迁移、整合及知识结构构建的方式方法(一)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一)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根本前提和基础。1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度,为知识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和准备。2构建具有

9、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主张认知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广域性认知结构(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这样,这个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二)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1对问题进行“变式”,变“未知”为 “已知”。如把“为什么

10、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转变为“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等。2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将问题进行“类化”。即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可以利用“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去仿答“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等。三)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二)知识整合的方法与形式一)知识整合的方法1、纵向整合:将分布在不同单元、不同历史时

11、期的历史知识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如:对于儒家思想,可以按照古代、近代到现代的顺序进行梳理整合。2、横向整合:一种是将某一时期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有关知识进行整合,揭示其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把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主张与必修二第二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课第二子目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于发展”进行联系、整合。另一种是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派别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如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流派从文学、美术、音乐等几个表现领域进行整合。3、通过平时的练习或者测验,使学生学会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如:通过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

12、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特点和意义的考察,使学生知道“近代化”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二)知识整合的主要形式1、模块内的专题整合包括以问题为核心的系统化整合(第一、三、四专题)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以对比为目的的局部整合: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第一、六专题);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高峰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一、七专题)、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第五、九专题);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第八、九专题)、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性特征的整合:中国人民抗争之路(第二、三专题);艰巨的民主法治之路(第三、四专题)、 以横向比较为目的的整合:近代中外民主政

13、制的比较(第四、七专题);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较量(第四、八、九专题)、 依据知识逻辑结构的合理性重构教科书专题板块体系 。2、模块间知识内容的整合如,可把必修的“工业革命”与必修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鸦片战争等相关知识联系;或与必修中“蒸汽与电的革命”的内容相整合,使学生形成“工业革命”的整体认识。可将必修的“马克思主义”与必修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整合,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认识。 3、初高中历史的衔接与整合初中历史是通史式的基础教学,高中历史是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

1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高中学习专题应在初中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首先,教师要了解熟悉初高中历史教材。其次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教学要求,了解以前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所学历史知识要求掌握的程度,以便于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把握好分寸,正确地分析和处理好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要求之间的关系,以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所谓的“冷场”现象。第三,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于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教学进行适时与适当地补充,为学生下一步对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了避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脱节现象。4、运用史学

15、范式,揭示知识点间的隐性联系5、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有机整合6、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包括历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历史与政治学科的整合、历史与数、理、化、生、地各科的整合。7、历史与现实的整合 历史曾是活生生的“现实”,现实也会转瞬即成“历史”。开发时事中的课程资源用于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如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意识到自己就是“历史”的参与者、创造者,形成历史使命感;二是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发展的历史观;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用历史观点或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讲述新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可以走出课本,将2003年11月“神舟五号”和2005年10月“神舟六号”上

16、天的内容讲进去,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引导学生时时关注时事,并产生期盼心理:“中国人何时能再创辉煌”?从而引导他们关心国家的科技发展,甚至鼓励他们投身中国航天业的发展。8、与乡土历史的整合9、与网络资源的整合 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其次,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总之,网络信息资源结合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三)知识结构构建的方法知识结构的构建可以有多种形式和方法。从形式方面有文字式、表格式和图解式等;从方法方面有纵向式、横向式及纵横交错式等。这里就不叙其详了。四、 知识的迁移、整合及知识结构的构建例举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间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