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190472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立项号 12511275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 划 课 题成果鉴定申请书课 题 名 称: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课题承担单位:石泉县城关镇银龙小学(加盖公章)课题行政负责人: 汪安康 课题学术负责人: 周洪新 申请鉴定方式: 通讯结题 研究起始时间: 2011年 9月8日 研究结束时间: 2015年 7月31日 课题单位电子邮箱: 课题单位联系电话: 13992572445,13571428706(手机) 声 明本鉴定的研究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陕西省电化教育馆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拥有宣传介绍、推广应用本课题成果的权力。特此声明。课题行政负责人(签章):

2、课题学术负责人(签章):年 月 日成果鉴定须知第一条 凡参加立项课题实验的课题,均应在研究工作完成后对成果进行鉴定。第二条 课题完成后,课题承担单位填写成果鉴定申请书,提交陕西省电化教育馆申请鉴定。第三条 鉴定申请书按照纸质一式两份提交陕西省电化教育馆,同时将电子稿发送至,研究成果附件(含优秀论文、教学设计、典型课堂案例、课件或专题学习网站等资料)以两套光盘形式或网络方式提交。第四条 若课题组出现成员变更,申请单位需同时提供一份加盖公章的书面材料,说明变更原因。第五条 陕西省电化教育馆收到鉴定申请书,经规范性审查通过后,向申请单位发送确认邮件,通讯鉴定于30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鉴定形式具体时间

3、由陕西省电化教育馆和申请单位商定。第六条 鉴定主要采取专家评议方式,由陕西省电化教育馆组织5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形成鉴定组。第七条 鉴定组专家按照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原则,对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审,并由鉴定组长形成鉴定组集体意见,陕西省电化教育馆根据鉴定组意见确定评审结果。第八条 鉴定所需专家费用由申请单位承担。 陕西省电化教育馆2一、研究报告内容提示:课题的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实施过程即实施步骤;研究结论与分析(含创新点);存在问题;参考文献。不少于8000字。一、课题研究的提出:1、 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给课堂教

4、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教育信息化手段在提高教学效率,扩展学生知识视野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课件的不当使用,快节奏的授课内容让学生难以消化,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较多地停留在教学中的应用技巧层面,还并未真正理解整合的含义,更没有形成一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理论和有效的应用方法或模式。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离不开学习。借助信息技术的参与,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学习方式。2、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技术引入教学领域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

5、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于课堂教学具有半封闭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不易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计算机的运用和互联网的开通打破了这种局限,应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模式,而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进行判断,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思考、判断,必须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双优”进行深层次的,规律性的探索研究,找出一整套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实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达到拓宽教学时空维度,优化教学过程,从促使学生信息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目的。3、课堂有效教学实际的需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

6、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点应落实在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对学生实施个别化的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检验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4、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合理科学地运用,必会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但“如何根据小学学科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环境创设针对、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的成功论述还不多。从

7、我们接触了一些课件和课堂操作来看,教学策略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思想导向不对,使得教学手段同教学思想错位,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错位,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错位。他们不是着眼于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带动教学思想和整个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素质为目的,而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机灌”,施行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在于,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同步协调发展,产生最理想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环境时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也正是我校开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

8、二、研究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与理论基础:(一) 研究课题核心概念界定。1、“教学策略”主要是指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执行过程。2、“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工具,充分发挥其特有智能化交互性的技术内涵,通过将各种媒介有机结合,以达一种全新的信息传递方式。3、“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主要包括: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

9、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4、“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即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实现信息技术系统与课堂教与学各要素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和手段,把课堂教学内容作为载体,使前者渗透,融合到后者的教育活动中去,达到优化后者的功效,从而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提高教学的层次和效率。(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研究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弥补传统教学策略的不足的途

10、径,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策略加以积极的创新的方法,形成教学手段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整合,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手段与教育评价的整合,使它们协调同步发展,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促成学生成为自我组织,自我学习,自我判断以及自我发展的个体。2、研究培养学生利用自主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料,积极响应对信息资料的及时获取、及时反馈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3、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有效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质量,并兼顾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促使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的有用之材。

11、4、通过课题研究,构建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师队伍、优化教育条件、优化学习过程,为教学双边创造相对宽松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师生“主动、活泼”的发展,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2、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整合的基本原理。教育的实质是通过传播、交流信息,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

12、活动。传播是一种过程,以发出刺激为开头,以产生反应为结果。据研究表明人类感官对信息的收集、理解程度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视觉85%+听觉11%+触觉3%+味觉2%+嗅1%=100%,毋庸置疑,综合刺激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集多种媒体功能和网络功能于一体,将文字、数据、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相结合,交互

13、地传递。它既能通过人机交互去主动地发现、探索、思考,又能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特长,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认为:有各要素构成的有序的开放的系统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整合教与学的资源、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生动、和谐发展,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反馈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口头回答、脸部表情、眼神动作等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控教学行为。网络技术以其良好的交互性特点,可以使

14、教师更全面、更及时地了解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不同基础和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三、研究内容、方法和实验成果:(一)研究内容。1、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整合策略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教学模式选择策略,教学内容展开策略,学习信息呈现策略,学习过程控制策略,人机交互策略以及反馈评价策略等。2、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整合教师主导取向的接受学习和学生自主取向的探究学习。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优化教学过程作为重点研究。(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借助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心理发展

15、与教育,关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新课程标准和各类教育网站搜寻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术信息,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然后把资料分类整理,编制成册,学习研究,修正研究计划。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试验前中学生现状进行摸底调查,以便今后试验后情况进行比较。在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信息技术应用情况。3、观察法。在实验过程中,对研究对象在兴趣,注意力,情感态度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表现观察记录,作好量化评价。4、实验法。本实验采用自然实验法,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进行。实验自变量是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交往形式优化,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完善等。实验的因变量是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学策略产生的效果和学生、教师的素质。5、实践反思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