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2183919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醴酒仗剑啸明月,一儒一道寄天涯-浅析李白诗歌中的仙侠精神吉林省通化县第七高级中学 牟小璘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的一首寻李白真个把李白不凡的风度、独特的气质、飘逸的胸怀、洒落的心神刻在纸上。要寻找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不得不给李白一笔浓墨重彩。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李白的狂放、李白的豪情、李白的抱负、李白的奇异、李白的痛饮、李白的失意、李白的永恒的价

2、值,是所有中国文化人追逐的步伐。 一“诗言志”李白诗歌的思想根源李白的身世是一团谜,李白的诗歌则是一种奇。他的诗言出天地之外,思逸鬼神之表,如天马行空,飘然而至,忽然而去,充满了“出鬼入神,倘恍莫测”(胡应麟诗薮)的奇幻色彩。李白少年时代除学习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他鄙视蓬间雀,鄙视那种垂涎欲滴的权利欲,他如大鹏般渴望扶摇九万里。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登上事业的顶峰,怀有侥幸成功的心理,希望平交王候,一步凌云。他一生都,一举定邦,一

3、言问鼎,西入长安,从永王嶙以及晚年想当一普通士兵进而建功立业的想法都是这“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在道家的思想的支配下,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大鹏在飞翔之中,总是看似漫不经心,自由自在,但自有服不可撼动的活泼与强硬。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离开长安后,李白继续他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性格没有变,他张扬的个性也没有变,他对政治的理解依然是那么天真。对李白而言,长安的政治失败并没有改变他对自己的期

4、许,反而刺激他更进一步地执著于政治仕途。他并不曾意识到自己在政治命运面前的错位与误会,这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贸然加入永王李的军队,造成重大的个人悲剧。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流俗的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在剧烈的站突中,他能把极度的痛苦表现为极度的超脱各非凡的气势上:“庐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街挂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变不足悲!”“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东山高卧时起来,欲苍生未应晚。”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他的诗歌正式他的生命印证,其间饱藏着的仙侠精神正是他一生坎坷经历的寄托和写照。 二“醴酒仗剑啸明月”李白诗歌中的仙侠情感倾向据专家研

5、究,李白平时是佩剑的。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 儒生、仙翁与侠客,是李白的三种主要身份,也是他的诗风光明皎洁的源泉。“剑、明月、酒”是李白诗歌中最常用的意象。酒和剑,还有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伴着他度过了潇洒而狂狷的一生,正如余光中所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面对这位旷世奇才自由挥洒的盛唐诗峰,虽时隔千年的风云变幻,犹能感受到那跃跃跳动的生命活力和精光四射的生命本色。抓住与诗人的生命碰撞交融的“酒”、“剑”、“月”等重点意象 ,就仿佛踏上了通往李白内心的桥梁。据统

6、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可见,李白是多么地钟情于剑了。他既谦虚又骄傲地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生死相许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他豪爽而坦荡地褒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留饮赠之),他把朋友苏明府比作“苏季子”,并称赞他“剑戟森词锋”(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人从小就有学剑的经历,而且剑术还很不错。剑是他的知音,他的至爱,甚至是他生命的化身。他用自由的诗笔把我国文学史上的剑舞蹈得出神入化、潇洒翩然,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李白“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在国土开拓、民族融合、边战频繁的现实刺激下,在

7、开放型文化的熏染下,勃发为一种建功立业的奋发情怀。这种渴望建立盖世功业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李白的一生,也深深地浸透于他诗歌的剑意象之中。 剑不仅是一种颇具神话色彩的兵器,也是人们喜爱的佩饰。 佩剑还是侠客身份的象征。唐代的长安自汉以来有着浓厚的侠文化传统,尤其是关陇一带人民“融合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的生活习惯更是侠风盛行的沃土。对于胸怀壮志的文人来说,任侠成为他们功业意识的一种寄托,他们“渴望通过古代游侠那种偶逢知音便平步青云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佩戴一把光彩照人的宝剑则是显示游侠身份的必须。李白生活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况且游侠精神“流动着青年人的活泼泼的情感和

8、新鲜的血液”,充满着“乐观奔放的时代旋律和火一般的生活欲望、人生宣泄”。这更与他酷爱自由、张扬个性的天性不谋而合。血管里汹涌着的游侠精神使李白对剑特别钟爱。诗人一生佩剑,年轻时“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白马篇),年老时“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禅房怀友人岑伦),求谒时“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醉酒时“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高兴时“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二首其一),失意时“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郢门秋怀)。他的许多朋友也佩戴着光彩照人的宝剑。夜别张五:“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君马黄:“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赠崔侍

9、郎:“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在异常广阔的空间之下,诗人倚剑而立,俯视苍茫大地,不禁情绪激昂、感慨万千!发白马:“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李白诗中的剑还寄予着他对自由的渴望,诗人专门描写宝剑的诗歌只有一首古风:“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风胡灭已久,所以潜其锋。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如果我们同时参看大鹏赋和上李邕,就会发现诗人对于自由是多么地珍视和向往啊! 诗人对于

10、自由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在与心爱的宝剑猝然“相遇”时,心凝形释,物我两忘,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剑,惟存对人生自由的开拓与逍遥! 但更多的是他所仰慕的传奇人物建功立业的社会环境一去不复返了,李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灭。当抱负不能实现的烦恼蛛丝般塞满了诗人的心儿时,他想到了求仙解脱,但“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拟古十二首)。好,那就饮酒吧,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无奈之下,他的目光缓缓地落到了那把浸透着他功业梦想的剑上,顿时诗人心潮澎湃、愁思沸郁,或拔剑击柱,或拂剑而舞,或倚剑而叹,或弹剑而歌,或抚剑而吟,一任感情的潮水倾泻而出。赠崔郎中

11、宗之:“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时哉苟不会,草木为我俦。”郢门秋怀:“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南奔书怀:“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玉壶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长呼结浮云,埋没顾荣扇。”送窦司马贬宜春:“何言谪南国,拂剑坐长叹。”留别贾舍人至二首:“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 李白对于自己的政治才干自视甚高,当他受到压抑打击时,那匣中龙鸣的宝剑唤起了他同命相连的感觉。他为宝剑的“锈涩苔生”而惋惜,

12、也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愤慨,此时的剑已紧紧地和他的政治才干联系在了一起。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寄淮南友人:“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禅房怀友人岑伦:“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宝剑终难托,金囊非易求。” 三“花间酌清酒,对月舞愁肠”山水间的寄托中国士人大多经历过“入世”和“出世”这种充满矛盾而又痛苦的心灵历程,李白也不例外。他曾经有过供奉翰林和入永王李璘幕府的两次从政经历,但他并不是为做官而做官、把它作为人生荣华富贵的追求目标,而是把从政当官,作为自己大济天下干一番事业的舞台,始终坚持不屈

13、己、不干人的独立原则,坚持天马行空、豪放不羁的自由人格以及漠视权贵、笑傲王侯的叛逆精神,勇敢地冲击礼教束缚,大力张扬自我个性,努力去追求“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他的很多诗句,都表现出李白功成身退、回归自然的决心和人生境界。明月、美酒、山水,也就成为李白诗歌的主要意象。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作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首诗历来被人们称为是李白待诏翰林后期的天宝三载春天所作,由于诗人理想破灭,政治失意,陷入深深的孤独和怅惘,常常以酒来排解心中的不快。在一个花好月圆之夜,

14、他借酒兴,突发奇想,月亮、影子人格了化,成了“交欢”的朋友,陪着诗人饮酒、唱歌、跳舞、及时行乐,“独”变成了“不独”,烦恼的现实似乎超越了,但好景不长,月亮影子在诗人酒醉之时倏地就“各分散”了,“不理”却成了难以摆脱的、更深刻了“独”。这种孤独感,使他决心离开这黑暗污浊的人世,去追求永远与月亮作伴潇洒自由的渺远天国。所以,他的出世思想与日俱增,他追随隐逸诗人陶渊明:“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送侍御之广德)月亮与酒简直成了诗人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李白醉酒捉月的民间传说至今流行,酒设有钱买,但可以赊,更何况“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呢?唐时“赏月”之习俗尤其

15、风行,唐逸事记载了唐玄宗中秋夜游月宫,作霓裳羽衣曲的传说,这使民间对月亮更加神往,借中秋时节竟相赏月已成时尚,诗人们描写月亮的诗篇也日见增多。“月中何有?白兔捣药。”从月中有蟾蜍到月中有玉兔,嫦娥意象的美感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加强,她孤苦无依的凄凉处境愈加令人同情,渗透其中的忧患意识及人世沦桑的意味溢于言表。李白的把酒问月,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写照:“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若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青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问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

16、金樽里。”这首诗直抒胸臆,明月如话,但包含了多少年来的人生感悟和深沉的哲学意识。首先诗人表现了对月亮的追求向往,然后对月亮的出没显隐表现了喜悦和惋惜,对远古神话中的白兔和嫦娥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最后写造化永恒与人生短暂的矛盾和苦闷,表现了天人相应、“月光常照”的美好愿望。与儒家强调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不同,道家注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所以李白的人格理想与道家精神一致。李白在天宝三载(744)春上书请“还山”,玄宗亦以其“非廊庙器”,赐金放还。这年十月,李白决意遁入方外,从高天师受道菉于济南郡紫极宫,成了一名真正的道士,自号“青莲居士”。自此以后,他更多的时间是寄情山水,寻仙访道、把酒玩月。虽作休闲,但也不时透露出一些不平之气。如他的宣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