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当代建筑思潮论文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183586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学当代建筑思潮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建筑学当代建筑思潮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建筑学当代建筑思潮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建筑学当代建筑思潮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建筑学当代建筑思潮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学当代建筑思潮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学当代建筑思潮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论文 浅析扎哈哈迪德的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摘 要:上世纪初,随着西方进入工业社会,提倡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勃然兴起,席卷全球。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下,全球各地不约而同地创造了大量简洁、纯净的典型工业化建筑,虽然极大地适应了工业社会的要求,却使建筑千人一面,失去了民族和地域的特色。 20世纪后期,解构主义思潮在建筑界作为现代主义风格的离经叛道者,以弗兰克盖里、库哈斯和扎哈哈迪德等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建筑师,创造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建筑,数十年来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解构主义;建筑特点A

2、bstract:Zaha Hadids building is deconstruction of madness reflects.It broke the modernist architecture in the form of exploration in the post-modern era. Zaha Hadids deconstruction is a special case, how to combine the rational thinking and crazy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m together is still a questio

3、n. Key words: Zaha Hadid; deconstruction; architectural features屈米及埃森曼解构主义的共性是在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对现代主义建筑和传统建筑二元对立的瓦解。屈米重构了一种非二元对立的理论,埃森曼重构了一种后功能主义。他们在重构的同时,都走向了各自瓦解对象的对立面。而哈迪德则是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批判,进而对建筑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义,从而发展适合新时代的建筑,这才是哈迪德在建筑中所要实现的本质目的。则是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批判,进而对建筑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义,从而发展适合新时代的建筑,在建筑中所要实现的本质目的将解构主义发挥到极致,以其独特新

4、锐的视角,大胆对后现代时期建筑进行不断地探索创新。一、解构主义的产生 解构主义是借用哲学的一个名词。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它特别之处就是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喜欢在结构表面或几何上进行设计,形成建筑设计原则的改善与重塑。理论的核心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经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反对国际式风格的探索中,一些设计师认为解构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的新理论,而被应用到不同的设计领域,特别是建筑学。解构主义最大的特色: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反

5、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无绝对权威,是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的设计,主张多元、主张模糊,这是解构主义的精神实质。在解构主义哲学思潮形成之前,建筑文化中的“解构”因素就已经存在,为了更为准确地认识解构主义建筑思潮,我们还应当把视线投向更宏观的西方现代文化领域,去进一步探寻其产生的根源。邹德侬1990年发表的从现代艺术的角度看解构主义迟到的“反形式”和“纯建筑”一文,指出在西方现代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中,类似解构的“非”、“反”现象早已存在。二、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 与现代主义建筑显著的水平、垂直或这种集合形体的设计倾向相比,解构主义建筑运用相贯、

6、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形态往往具有不安定性且富有运动感。 人们总结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为: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家甚至连完整的工程图也没有,仅仅以草图和模型来设计,完全依靠电脑来归纳);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1988年,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举办“解构建筑展”。展示的那些建筑,形体散乱残缺,呈现错位、翻转、失重、失稳的形象,看起来好像即将倾倒、即将堕落,故意给人不安定的感觉。观众留言说“它们像是在搬运途中损坏的东西”,“像是观看出事火车的残骸”。 哈迪德设计创作两大阶段及其代表作品(一)、“几何形态期”19772003年,这一时期扎

7、哈把她抽象绘画主义风格的形式语言与创作思想融入到建筑创作中去,创造出了全新的建筑语言。这段时期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动态构成”意味。建筑的形式也不是马列维奇所崇尚的方形的基本形体,而是更为强烈的,更能表现感情色彩的三角形、楔形和长弧形等方向感极强的几何形体。在建筑形体设计时,她消解建筑体量,将建筑画整为零后,运用冲突、叠加、倾斜和错位等手法,创造了对比强烈、充满冲击力和不稳定感的动态形体。维特拉消防站、威尔市Lfone园艺展廊、辛辛提那当代艺术中心和斯特拉斯堡有轨电车终端站及停车场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维特拉消防站消防站是扎哈的早期作品,它整个形体的强烈形体感,是她这个时期建筑风格的典型代

8、表。这个方案的设计理念是根据沿街的各个景观,设计一个能量巨大的楔形建筑:这个全新的总体设计收到了周边环境的极大制约,从地势狭长的特点考虑,她决定把这个新建筑设计成大景观外部一端的端景,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扎哈要告诉人们,这是一座被凝固而又富于动感的建筑物,表现的是在接到警报时的紧张状态;是在各个瞬间可能产生的爆发力。”建筑内部的墙呈锐角三角形,具有各种角度、连续、分段和张开的特点,时的画面效果充满了活力,而且多变,恰好迎合了这座建筑应具备特殊功能的要求:消防站画面现出红色的救火车在移动;消防队员在快速而有序的奔跑。威尔市Lfone园艺展廊这座建筑的主要空间展示大厅和咖啡厅,就沿着这些道路延伸

9、开来,并且允许室外充足的阳光和视线进入室内。次要的空间“消失”在建筑的“屋顶”之中。在咖啡厅的南面是一个露台,其中有一个有顶的表演空间。环境研究中心被设置在展览大厅的北部,有一半没入地下,以发扬地下空间与世隔绝的长处。另外一方面,展示大厅还起了一个缓冲区的作用,它在冬天可以被动地接受太阳能。那个下陷的环境研究中心就成为了展览大厅的一个开敞的夹层空间。斯特拉斯堡有轨电车终端站及停车场 在斯特拉斯堡停车场和有轨电车终点站的设计中,扎哈哈迪德运用了“流动”、“场和线”等手法。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斯特拉斯堡市希望积极地发展新的有轨电车系统。哈迪德受邀参与了贯穿城市

10、南北的有轨电车B线的总站和一个位于线路北部的停车场的设计工作,这个站场可容纳700个车位。总体构思利用了“行驶一场”的规划思想,使得全部交通体系形成一个可以不断相互转换的整体空间:具有自己的轨道和流线的汽车、有轨电车、自行车以及行人,形成了一个具有运动模式的运输场,而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实际上成为一系列的空间及物质的切换。(二)、“塑性形态期”2003年至今。从2003年在维也纳实用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个人展览中所展示的新作品,以及之后的台湾台中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方案开始,扎哈的作品出现了“软化”的倾向。她完全脱离了有笛卡尔体系和欧几里得几何所控制的世界,创造出了形态有机的新建筑。非线性、流动性和连续

11、性成为设计表现的主题。建筑的形态充满流动感,空间连续、开放,形式构成要素从尖锐的几何形态变成了自由的、不规则的、非几何的连续曲面。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广州歌剧院、阿布扎比表演艺术中心、卡利亚里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伦敦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等。卡利亚里当代艺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位于意大利海边,建筑主体沿海岸的走向布置,建筑形体仿佛是基地地表隆起后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在设计中,扎哈将当代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大礼堂、办公和商业等功能全部包括进一个连续的、流线型的曲面中。在建筑形体上,哈迪德消除了建筑的内与外、结构与维护、水平与垂直概念,以连续的、平滑的、无棱无缝的自由曲面,塑造了宛如生物体般的有机形态。使其成

12、为卡利亚里海港的一个地标性建筑。阿布扎比表演艺术中心这个艺术中心坐落于阿布扎比的萨迪亚特岛上,是哈迪德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具有强烈动态感的塑性形体从城市的几何形网格中升腾而起,流线形的自由形体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组织,与自然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她之后的也都是延续这种塑性流线形体的风格而做的。无论是前期的动态几何形体,还是后期的塑性流线形态,其风格都是极其前卫和疯狂的。但在深入研究过她的作品之后,扎哈的设计哲理性也是让人极为折服的。一、 扎哈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扎哈的每一部作品虽然形体夸张怪异,但其设计理念却有着极其个性而又透彻的思想,她的建筑并不只是一个好看的花瓶,它的内部空间的实用性和观赏

13、性也是值得赞赏的。矶崎新曾评价过哈迪德的方案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她所设计建筑的复杂思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时间与空间的复杂性和“思维连续”的内部空间哈迪德的好多理念存在着极强的哲学理论,时间的复杂性概念为哈迪德的设计带来了新的灵感。她认为在建筑中,关注并表达建筑中的时间因素也是从更深层面上表现世界复杂性的有效方式。虽然建筑本身并不需要对时间的可逆性做出判断,但建筑要面对共时性(Synchronic)和历史性(Diachronic)的表现问题。现代主义建筑将时间引入空间之中形成了时空连续的四维空间观。它将人对于建筑的感知和体验过程看成是是一个参数的流程。

14、也就是,人从某一静止的视点所获得感知是共时的;而从一系列连续的运动视点获得体验则是历时性的。共时性体验更注重断裂、非和谐、非对称和非连续;而历时性体验则通过各建筑要素之间的有机连接吧空间概念转化为时间进程,以连续、运动代替孤立、静止,使人游历于复杂多样的时间进程中。建筑中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又是动态统一的历时是无数共时性片段的总和,而新的共时性又是历时性发展的前提和必然结果。哈迪德那令人难以把握的、复杂的建筑形体和空间,不是单纯追求视觉效果的纯形式探索,而是她对建筑中的时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为基础的,是让时间参与建筑表达的一种积极探索。在哈迪德看来只有加入了时间因素的建筑才能表现出活力和动态,才能为

15、使用者创造出更多体验建筑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表现出世界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哈迪德对于空间中时间的探索与表现,是她超越了以复杂的建筑形象来表达建筑建筑复杂性的表面化做法,获得了一种直接而深刻的表现复杂性的方式,她在建筑中表现了不同的空间对象因同时并置、时空的连续转换、高速运动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以及瞬时即逝的瞬间片段等历时性与共时性共存的景象,使建筑成为一种承载和反映复杂多样、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社会媒介。对于空间,哈迪德她将空间的界面消解后又重构并融合成一个连续的整体,把三维的空间加入时间的概念,揉捏成思维连续的自由空间,是空间的意义取决于游历者主观的行为和事件。菲诺科学中心的内部没有任何分隔设施和竖向结构构件,形成了诺大的、没有分割的空间。虽然,空间内没有设置任何交通路线,但各个场地的光线、形态、位置以及地面的不同高度,都会对行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吸引,人们就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成这种多样不确定性的联系路径。赋予这个大空间与丰富的表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