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2181871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词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教学过程】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1.一种和乐歌唱的新的抒情诗体,是我国传统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按谱填写,句式长短不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受到历代文人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2.说说你学习过的“词”。3.背诵水调歌头。二、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三、展示词语:小组内,组员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课件出示)溪亭 日暮 藕花 斜风 不须指名读这些词语?师指导:所谓读词想景,我们在读词语的时候,要学会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

2、情景。(再指1名读,然后齐读)(口诵心惟)四、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组员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梦令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的情趣和心境;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六、写字:(如果生字比较多,交流学案时,发现同学们哪些字容易写错)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

3、文已经有所了解。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看看它的结构,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同学们,请看“藕”字。(课件出示)(1)请同学们在课后第1题中描一描。(2)描完后,在田字格里仿写,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3)小检测听写生字。同桌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师:通过课前老师对学案的了解,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学们请看:七、出示自学提示:这两首词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标画相关词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八、学习任务:1.搜集李清照和张志和的有关资料。2.这两首词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并谈谈自己的感受。3.有

4、感情地朗读两首词并会背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教学过程】任务分配:1.搜集李清照和张志和的有关资料。2.这两首词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并谈谈自己的感受。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并会背诵。一、导入同学们,在诗词创作的王国中,男诗人、词人尤多,宋朝出了一位女词人,极为有名,极富才华,她就是南宋词人李清照(出示图)。今天,我们一起先来学一首李清照写的词。(出示整首词)根据你对词的了解,你觉得“如梦令”是?(词牌名),词可以配乐歌唱,词牌名决定了这首词的曲调;一般题目概括词的内容,这首词的题目?

5、(没有题目),一般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来作为题目。这首词很短小,数数,整首词共33个字,也没有上下阕之分,是一首小令。这首小令记述的是李清照少女时代一次郊游的经历。二、全班汇报如梦令A: 展示李清照的有关资料。B :如梦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并谈谈自己的感受。1.帮助理解以下词语:常记:常常记得; 溪亭:小溪边的亭子。沉醉:陶醉美景;也可解作畅饮美酒而醉。(师适时补充:古代文人爱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李清照虽是女子,却也有男儿的豪爽,爱喝酒。此刻与友人喝酒尽兴,有点醉意了)兴尽:即尽兴,兴致得到满足,玩得很尽兴。不知归路:不晓得回家的路;也解作不愿踏上回家路。 误:迷路。 藕花深处:荷花

6、开得最茂盛密集的地方。 争渡:用力划船。 惊:惊动。2.说说词的大意:常记得那一次在溪亭游玩,一直玩到傍晚,玩得很尽兴才划船回家。由于天色已晚(或许是酒喝多了),不知不觉竟迷路了,划到荷花深处,我们拼命划呀划呀,突然,河滩上一群群鸥鹭受到惊吓飞上天空。3.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凝练)这首词追忆的是她少年时代一次郊游的经历。刚才我们讲了这首词的意思,用了很长一段话,可是,作者却只用了33个字,寥寥33个字,就将郊游的时间(日暮)、地点(溪亭)、事情的经过都写得清晰明了,这就是古诗词的一大魅力语言凝练。我们一起读读整首词,感受宋词凝练的语言。C: 品味诗情。1常言道,“诗中有画”,词也

7、如此,词中也有画,更有优美的意境。因此,学诗词,不仅要“读”,还要“想”,刚才我们通过想,知晓词意,我们还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诗词给读活了读美了。(引导学生说出三幅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2想象体会三幅画面的美丽意境。(1)“溪亭日暮”图下面,咱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这些美丽的画面。 首先,咱们来欣赏“溪亭日暮”图。读着“溪亭日暮”这四个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说出景物,且能说美:黄昏时分,夕阳如喝醉酒一般红彤彤的,绚丽的晚霞染红了天空,也给远山、亭子披上灿烂的霞光,小溪也被染红了,波光粼粼,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预设:如果学生说得不够美:你

8、已经看到了这些景物,很好;如果再想象说得美一些,更好!引导:看远一点,天空、远山如果学生说得很美,表扬其描绘得诗情画意。黄昏时分的溪亭是辽远而绚丽的,让人忍不住叹一声“夕阳无限好”。那么,这幅夕照图中,仅仅只有这些景物吗?(或引导:我相信还有些同学一定看到了另一些画面中另一些景)(如学生已说到,则表扬其会想象,不仅看到物,还看到了人)(引导联系下句想想,让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能看到画面中的人词人与她的朋友。)想想:她们在做什么?(以下几条看学情随机落实) (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一边在喝酒,喝得快醉了,非常快乐,天色都晚了,可还不想回家李清照虽是女子,却也有男儿的豪爽,爱喝酒)酒逢知己千杯少,深深

9、沉醉于这酒兴中,乐而忘返)板书:乐而忘返(大家喝酒吟诗、说说笑笑,很谈得来,一直不想回家友情浓似酒,酒不醉人人自醉,词人沉醉于这份友情中,乐而忘返。)(她久藏深闺,很少看到这样的自然美景,久久欣赏,啧啧赞叹景色美丽,即使天色晚,也不愿离开无限风光在溪亭,词人深深陶醉于美丽的景色中,流连忘返)乐而忘返师: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缤纷的画面中有了李清照和她朋友的身影,就更富有生机与情趣了。读读这两句,沉醉一下。(2)“藕花深处”图画面在延展,看着“藕花深处”,你仿佛又看到怎样的画面? 先让学生说说,也可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来想象:荷花茂盛美丽,荷叶碧绿密集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想学过的诗与文:此时,

10、想到哪些写荷花的诗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还记得荷花一文吗: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金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千姿百态,陶醉了!深深呼吸闻到阵阵清香,沁人心脾!师:藕花深处,少有人去,叶更密,花开无拘无束,一定更美,通过你们的想象,我们看到了静谧奇丽而清香流溢的藕花深处图。看到画中人:(如学生自己说到人,表扬“读书全在自用心”,你已经会学以致用,真聪明!没有说到人,师引导:画面中似乎也还缺点

11、什么?)(还有人,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一路划船一路在欣赏这荷花。) 你看到的李清照是什么神情?(惊讶)(惊喜)(欢呼)(欣喜若狂)情境:你为什么那么惊讶?“欢呼什么?”(没想到会有这么美丽的荷花)(很意外,喜出望外)误入藕花深处,是一次意外,一次美丽的意外,意外的美丽,怎能不欣喜?所以,虽然天色已晚,但是词人和朋友游兴再起,再次流连忘返。我们再读读,到藕花深处醉一醉。(3)“一滩鸥鹭”图词人深深沉醉!猛然惊醒,已是暮色降临,于是引读最后两句。此刻,想象一下,你又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看到李清照和她的朋友奋力划船的样子,听到她们划船的桨声,她们可能在喊:快点,让我先走惊慌的样子。(4)回归整体,感受画

12、卷美刚才我们通过丰富的想象,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不断变化着的美丽画卷,因为陶醉于“溪亭日暮”,所以会误入“藕花深处”,由于误入“藕花深处”,因此才会惊起“一滩鸥鹭”。这幅画卷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情趣盎然。再读读,想象这幅美丽画卷。(能否比刚才读得美一些)(5)感受人物形象在这幅画卷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李清照? (活泼、天真、贪玩、豪爽、快乐、无忧无虑)板书:乐而无忧将“乐而忘返”改成“乐而无忧”。为什么如此快乐无忧?(出示资料)了解少年时代家庭生活优越、幸福。家庭生活的优越,让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整首词就是传递着快乐无忧的生活。D 、品味词句有感情朗读。师:词还像

13、一杯清茶,需要慢慢品。因此,读词,不仅要想象读出画面,还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请你再静静默读,看看,你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一个词语吗?在词中找找。两种预设:(1)如果学生都找“醉”或“沉醉”,让学生说说理由,作者“醉”于什么?引导学生明白作者醉于美酒、美景、友情,进而再引导体会醉于美好的生活,即“乐而无忧”的美好生活,在此基础上归结,一个“醉”字有丰富的内涵,写出整首词的“情”,美景、美酒、美好的情及美好的生活,都融于一个“醉”字。“醉”是整首词的“词眼”。 这就是词的又一魅力精妙。接着引导学生再思考:觉得哪些词也很妙?引导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即可。(2)如果学生说别的字“常记”“兴尽”“误入”

14、“醉”都可以,说出理由即可,教师将这些字与“醉”联系:兴尽是因为陶醉美景;因为陶醉才误入,才有更多陶醉;因为陶醉,才常常想起。接着再引导学生一起品味作者究竟“醉”于什么?(主要体会到:少年时期乐而无忧的美好生活)教师小结:咀嚼品味,发现短短的一首小令,平凡的语言却又丰富的意蕴,可谓“字字精妙,语语传神”难怪有人称李清照“善于用寻常语写精妙词”。再读读,品一品语言的清香。(指名读,引导学生能读出情味,哪些词用得妙,读出情)(3)熟读,感情背诵。(不看书,让优美的语言和画面深深印在心中)三、全班汇报渔歌子A :展示张志和的有关资料。B :渔歌子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西塞山前白鹭飞”

15、,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呈现出来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整体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C:品味诗情1.品析“青、绿”“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