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顶层施工设计书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32165916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167 大小:3.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城市顶层施工设计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智慧城市顶层施工设计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智慧城市顶层施工设计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智慧城市顶层施工设计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智慧城市顶层施工设计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慧城市顶层施工设计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市顶层施工设计书(1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智慧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市人民政府2014年10月目录1发展环境和基础-1-11基本情况-1-1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13产业发展情况-3-14城市发展情况-4-141城市战略定位-4-142城乡一体化建设-5-15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6-2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可行性分析-7-21需求分析-7-211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及理念-7-212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8-213智慧建设的着眼点-8-22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及优势-9-221载体优势-9-222产业优势-11-223创新优势-12-224基础优势-12-23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14-231提升城市发展层次-14-232带动城市信息化建设-

2、14-233支撑政府服务智慧化-15-234有效保障民生-15-235推进城市集约建设-15-24风险分析及对策-15-231体制风险-15-232政策风险-16-233投资风险-16-234技术风险-16-235人为风险-17-3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目标和任务-17-31创建目标-17-311总体目标-17-312阶段目标-18-32主要任务-18-321顶层设计-18-322任务分析-19-33年度计划及任务分解-22-331规划阶段(2014.12.1-2015.12.31)-23-332建设阶段(2016.1.1-2019.12.31)-23-333运营阶段(2020.1.1-2020.

3、12.31)-24-4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重点项目建设方案-25-41项目总体框架-25-42项目建设及运行方案-26-421网络基础建设-26-422云计算与云服务数据中心-30-423城市公共信息台-34-424城市基础数据库-38-425智慧城建工程-42-426智慧社区建设工程-47-427生态环境监测工程-51-428社会治理综合台工程-54-429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工程-58-4210卫生信息管理工程-62-4211智慧交通服务工程-67-4212食品药品安全工程-73-4213.智慧政务服务工程-76-4214智慧制造提升工程-80-4215智慧服务业培育工程-84-4216

4、智慧农业示工程-88-4217智慧园区创建工程-91-4218智慧人才引培工程-96-4219绿色能源创新工程-98-4220生态旅游创新工程-101-43项目考核指标表-107-44项目考核指标创新项-117-5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保障体系-117-51制度保障-117-52政策保障-120-53资金保障-120-54运营保障-121-55人才保障-123-6.相关附件-123-word教育资料1发展环境和基础11基本情况位于沿海中部,市域总面积3221方公里,全省县域最大,辖14个镇和4个区(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区、城东新区、西溪景区),总人口113万。1987年撤县建市,1988年被国务院

5、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地区,素有“黄海明珠金”的美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西汉设镇,东晋置郡,乾隆建县。宋代晏殊、吕夷简、仲淹三位宰相曾在此担任盐官。“董永七仙女传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海春轩塔,距今已有1380多年。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南宋泰山护国禅寺,是省23座佛教重点保护寺庙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丰镇、富安镇,拥有始建于唐开元元年的古南街、明清建筑群,遗存唯美古韵古风。学派创始人王艮、清代水利学家道立、新闻学奠基人戈公振、翻译家戈宝权、音乐家周巍峙等均为骄子。地处长三角地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交通网络健全,距、仅两小时车程,80公里围有、3座机场。依海而生,海

6、岸线长85公里,且每年以150米左右的速度向东延伸,新增土地1万亩以上。省委、省政府正在沿海实施百万亩滩涂围垦,建设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打造版“新万金”。2010年率先在北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连续十四届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位居第45位。先后获得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国家绿色能源示县(市)、国家级生态示区、国家现代农业示区等称号。1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紧紧围绕“全省争先、中领先、北率先”的发展定位,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经济社会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3年,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0亿元,增长12.7%。公

7、共财政预算收入52.5亿元,增长20.1%。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增长22%。外贸出口总额5.1亿美元,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300元,分别增长10%、1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型工业转型发展。出台工业发展“18条”和“新8条”政策,推进企业技改扩能、创新创牌、重组上市,经济发展质态明显提升。2013年,工业开票销售增长30%,单位GDP能耗下降3.9%。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实行现代服务业培育引进与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两手抓

8、,主攻服务业集聚区和2.5产业园建设,引进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新型业态,入驻商业银行机构14家、数量居北第一,服务业增加值提高到40%。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强化示带动、龙头引领和科技支撑,高效农业面积、规模企业数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被誉为中国西瓜之乡、茧丝绸之乡,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行列,位居全国第6位。沿海开发加快推进。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加快建设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同步推进滩涂围垦和港口建设,条子泥匡围一期工程正式合龙,深水大港完成可能性论证报告并通过专家评审。集“风光渔”互补、循环经济、高涂养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滩涂综合开

9、发先导区工程初具规模。以城市副中心为定位建设海滨港城,沿海现代化特色小城市初具规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连续多年保持北第一。建立社会保障“五险合一”制度,基本建成社会托底救助机制和“15分钟社会保障服务圈”。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共享,被表彰为全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被确定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区创建单位。社会治安公众满意率居全省前列,被表彰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13产业发展情况适应经济转型要求,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绿色食品等新特产业,五大特色产业共有规模

10、以上企业350多家,销售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70以上。、中节能、国机、华电、中粮、电气等一批央企、国企纷纷落户。新材料产业推动特种金属、特种纤维、特种玻璃等产业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方向拓展,建成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向技术自主化、产品高端化方向发展,形成纺织机械、工程机械、电气装备、木工机械、包装机械、船舶机械等特色系列,整机制造企业达25家,全力打造沿海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走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之路,实现异军突起、后来居上,领胜科技、捷士通科技等一批领军企业落户,打造长三角地区有影响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坚持应用与制造互动发展,建成全球

11、最大的滩涂光伏电站,“风光渔”立体开发模式系全国首创,积极争创国家级新能源综合示区。绿色食品产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主攻健康肉制品、生物保健品、特色海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14城市发展情况141城市战略定位按照建设沿海现代产业集聚区、北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和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区的总体定位,以创业、创新、创优为动力,彰显创新、开放、生态、幸福新特色,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把打造成东部沿海新兴中心城市。沿海城市轴至间的次级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大力提升城镇化涵和质量,完善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加强对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加快建设国家级百万亩滩涂综合

12、开发试验区、新能源综合示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区,精心打造“一城三区”为主体的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促进沿204国道城镇轴和三大片区集镇联动发展,提升在沿海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力,建成沿海城市轴至间的次级中心城市。力争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8%,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50万左右,远期达到80万左右。长三角北翼现代工商业城市。充分利用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叠加机遇,发挥北接轨第一站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两小时都市圈,加快承接经济外溢和产业转移。发展壮大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绿色食品等新兴特色产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

13、产业体系。按照现代商业都市标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金融等生产服务业,推动智慧、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在城市集聚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二产增加值突破480亿元,三产增加值突破500亿元,二三产占GDP比重突破90%。全国著名沿海生态旅游胜地。围绕“红”、“绿”、“蓝”,整合全市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旅游、亲海体验旅游和特色乡村旅游,推动西溪景区创成5A级景区,永丰林生态园、黄海森林公园争创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围绕“风光渔”互补景观建设沿海知名的生态科普旅游景区,加快推进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着力打造生态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俱佳、旅游产业发达、综合效益较高的全国知名的优质沿海旅游特色市。力争到2020年,全市实现旅游业收入10亿元,年接纳游客突破200万人次。142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策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提升涵质量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被列入20个中心城市(组群),是长江以北唯一单独列入的县级城市。中心城市建设。“一城三区”的功能定位更加明晰,128方公里的中等城市框架全面拉开,45公里的城市外环全线贯通,城镇化率达55%。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