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学2004-2009博士入学专业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159849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学2004-2009博士入学专业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学2004-2009博士入学专业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学2004-2009博士入学专业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学2004-2009博士入学专业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学2004-2009博士入学专业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学2004-2009博士入学专业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学2004-2009博士入学专业考试试题.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学2004-2009博士入学专业考试试题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入学专业考试试题 石油地质学(2004年) 一、 名词解释(3*10) 1、沥青垫: 油气藏中沥青质含量相当富集的含油储层带。 2、溢出点;指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位置点,称为圈闭的溢出点。 3、坡折带;地形坡度发生突变地带。一般可分为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古地貌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受陡坡带及其坡折和坡脚明显控制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活跃地带) 4、旋光性 :凡具有能够使偏光面发生旋转的特性,称为旋光性。 5、块状油气藏;指一种储油岩体内没被非渗透岩层间隔,仅顶部为非渗透岩层所覆盖,下部全为底水

2、承托,不受岩层层面控制的呈块体形状的油气藏。 6、关键时刻;是指生烃灶大量生烃与油气在主要圈闭中发生大规模聚集的时间。 7、充满度;含油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 8、相对渗透率;如果岩石空隙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在有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有效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绝对渗透率。 9、基底胶结;是碎屑岩胶结类型之一。碎屑颗粒彼此不相接触呈漂浮或游离状分散在填隙物内,这种结构表明碎屑颗粒与基质是同时沉积的。若以杂基填隙物为主,它通常是高密度流(例如浊流、泥石流)的快速堆积的产物

3、。它又称杂基支撑。若以化学沉淀填隙物为主,则是同生期、成岩早期的产物。 10、欠压实作用和欠压实带 欠压实作用 泥质岩石在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排出受阻或来不及排出,孔隙体积不能随上覆负荷增加而减少,导致孔隙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沉积负荷,出现孔隙流体压力高于其相应的静水压力的现象称为欠压实现象。 二、隐蔽油气藏和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异同(20) 隐藏油气藏:以岩性、地层油气藏和裂缝油气藏为主的,一般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李丕龙,2006) 岩性地层油气藏:主要是指沉积、成岩、构造与火山等作用而造成的地层削截、超覆、相变,使储集体在纵、横向上发生变化,并在三度空间形成圈闭和聚集油气而形成的油气

4、藏。(贾承造,2002,赵文智,2006) 无论是隐蔽油气藏还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其主体都是指岩性、地层油气藏,所研究和勘探的主体是相同的,与构造油气藏勘探不同,这类油气藏是针对我国含油气盆地进入中高勘探程度后,跳出二级构造带下洼在斜坡区和洼陷中心区勘探的主体类型。 隐蔽油气藏是从勘探的难易程度来定义的,其地质含义不够明确,随着油气地质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过去的“隐蔽”现在可能不再认为是“隐蔽”,但针对我国东部老区勘探难度来说,利用以岩性和地层油气藏为主体的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具有现实意义。 济阳拗陷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勘探理论 (一)断坡控砂 断陷湖盆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形成的“构造坡折带”制约着盆地

5、充填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对沉积体系的发育和砂体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 1.断坡带控制沉积物供给 断坡带的高差大小,决定了物源区与汇水区的势能大小和断坡带之上地层的剥蚀程度,对沉积物供给量的大小以及沉积物性质、粒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2.断坡带控制沉积体系类型及分布 断坡带造成的可容空间变化常常表现为水深的变化。沉积物通过断坡带并发生沉积作用时,沉积类型可以产生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常常成为隐蔽储层的类型之一。以陡坡断阶带为主要类型的陡坡带控制了砂砾岩体的发育。以缓坡段阶带为主要类型的缓坡带,主要控制辫状河三角洲或滨浅湖沉积体系。这个部位的扇体分布范围广,相带较宽,但厚度较薄。 断

6、陷盆地不同时期,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发育的不同段坡类型,控制了不同的沉积体系,形成了不同的断坡控砂模式。断坡带与隐蔽油气藏分布的关系表现为4个方面:断裂坡折带控制了岩性油气藏和断层复合油气藏的发育;挠曲断坡带控制了地层和岩性油气藏的发育;沉积破折带控制了岩性透镜体油气藏的发育;侵蚀坡折带上则一般形成深切谷油气藏和地层类油气藏。 (二)复式疏导 油气运移聚集的疏导体系是连接烃源岩与油气藏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体,其静态要素主要包括:骨架砂体(储层)、层序界面(不整合面)、断层及裂缝。 断陷盆地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广泛分布、不同级次、不同组合形式的断裂网,段坡类型则控制了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近

7、岸水下扇、湖底扇、滨浅湖滩坝、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等多种储集体,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补足的,在地下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运移通道,共同构筑了济阳坳陷第三系油气成藏的复合疏导体系。断层往往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而储层和不整合面往往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 根据济阳坳陷第三系发育的断层、储层、不整合面等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组合关系,可以划分为网毯式、“T”型、阶梯型、孔隙型等四种不同疏导体系。 (三)相势控藏 隐蔽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流体流动过程中势能的控制,油气总在封闭的低势能区富集成藏。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隐蔽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与沉积环境有关,地层岩性油气藏主要与三角洲及水下河道、

8、各种类型砂坝、滩坝有关,此外,生物礁核海底扇也有利于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三、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和断层面在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中的作用(20) 富油气凹陷具有“满凹含油”特征,但同时油气藏分布也不均一。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分布受“三面”控制,沿“五带”富集最大湖泛面附近湖盆水体深度最大,水域面积和暗色泥岩分布最广,是生油岩和区域盖层发育的主要层段。陆相盆地最好的储油砂体一般围绕最大湖泛面分布。 1、最大湖泛面:一般来讲,在最大湖侵期,湖盆汇水范围最大,水体最深,往往是烃源岩和盖层发育最好的时期。在低位域阶段,储集体比较发育,覆盖范围较大。伴随着水进,砂体退积或呈错列叠覆或侧向搭接,产生穿时储集层的

9、不规则连接。当最大湖泛期过后,往往发生水退,高位域砂体又呈进积形式向湖区推进。因此,在最大湖泛面上下往往集中了相对多的烃源岩和储集体,并构成较好的生储盖组合,必然形成油藏。 2、不整合面:构造活动多旋回性和构造旋回的多级次性,造成陆相地层普遍存在多个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有利于形成沿不整合面上、下分布的地层圈闭。不整合面往往是新一期湖侵的开始,是低位域各类砂体发育的主要界面。湖盆沉积层序在经历低位域湖侵体系域高位域演化之后,可能出现长时间暴露、剥蚀,发育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之下也往往是储集体相对集中发育的层位。同时不整合面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因此,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各类砂体形成油气藏的机会很高

10、。 3、断层面:断层面对岩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也有重要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断层两侧的错位往往形成地形上的阶地或坡折带,为河流下切并取流向创造条件。因此在断层某一侧和沿其走向轨迹往往堆积河道砂或各类扇体等。断层的同沉积活动会导致湖盆不对称沉降,使靠近大型断层下降盘的深汇水区烃源灶最发育。这样,不仅烃源岩与两 侧储集体有较大的接触机会,而且断层可沟通不同层系储集体,为油气高效运移创造条件。断层的输导可以把油气输送至与断层联系的等时和异地的各类优质储集体中,形成不完全受源控的油气聚集。沿断层面的涂抹还使断层在适宜层段封闭,使油气聚集。 所谓“五带”是指有利沉积相带、古地形坡折带、裂缝带、

11、岩性地层尖灭带与次生孔隙发育带。以有利沉积相带对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为例,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已发现的岩性地层型油气储量的553%分布在三角洲前缘相带中,其次是河流相和水下扇砂体,分别占13%和126%,而洪积、冲积扇与滩坝砂体各占5%6%。可见,在富油气凹陷中,基于“满凹含油论”,坚信勘探无禁区,围绕“三面”和“五带”,分层次做好系统配套研究和工业制图,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在成功率与成效方面定会得到显著改善。 四、石油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的观点?简述你所知道的无机成因说(15)p39 无机成因论认为石油及天然气是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无机物变成的;有机成因论认为油气是在地质

12、历史上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动物、植物有机体转化而成。早期的无机成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碳化物说:由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76年提出。他认为在地球内部水与重金属碳化物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碳氢化合物: 3FemCn + 4mH2O mFe3O4 + C3nH8m 地球形成时期,温度很高,使碳和氢变为液态,互相作用而形成碳化铁、由于它们密度较大,保存在地球深处。后来,地表水沿地壳裂隙向下渗透,与碳化铁作用产生碳氢化合物,后者又沿着裂隙上升到地壳的冷却部分。有些碳氢化合物浸透了岩石,形成油页岩、藻煤及其他含沥青岩石;有些碳氢化合物在地表附近受到氧化,形成地沥青等产物;如果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地壳

13、比较冷却的部分,冷凝下来形成石油,并在孔隙性岩层中聚集便可形成油藏。 (2)宇宙说:由俄国学者索可洛夫于1889年在莫斯科提出。宇宙说主张在地球呈熔融状态时,碳氢化合物就包含在它的气圈中;随着地球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岩浆吸收,最后,它们凝结于地壳中而成石油。 (3)岩浆说:1949年苏联学家库得梁采夫提出石油起源岩浆说,并且强调发扬几乎被遗忘了宇宙说。库得梁采夫首先提到,在许多天体上存在碳氢化合物、泥火山重复喷发、在所谓生油岩之下的岩浆和变质岩中形成和存在油气藏?等都是无机生成说的论据。他认为石油的生成同基性岩浆岩冷却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有关。这个过程是在高压条件下完成的,因而可以促使不饱和碳

14、氢化合物聚合而成饱和化合物。他还指出:因为岩浆中形成石油的过程在不断进行着,古老的油气通过扩散作用早已逸散消失,所以,所有的油藏,包括寒武系中的油藏,都是年轻的油藏。并且,依靠石油才在地球上产生了生物,石油中含有生物所需要的一切化学元素,因此,不是石油来源于有机质,而是有机物来源于石油。 (4)高温生成说:切卡留克根据合成金刚石的实验,用装满矿物混合物代替石墨反应器,在高压60007000Mpa和高温1800K下,几分钟后由反应器中分离出易挥发组分,包括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及少许庚烷。从而认为在深约150公里的上地幔古顿堡层内,在温度超过1500K,压力5000Mpa下,由于Fe

15、o及Fe3O4的参与,H2O与CO2还原而成烃类。在强烈褶皱作用时,深部石油进入地壳沉积岩,并由低分子烃转化为高分子烃及环状烃。 (5)蛇纹石化生油说:耶兰斯基根据某些油田发现在蛇纹岩及强烈蛇纹石化的橄榄岩中,提出橄榄石的蛇纹石化作用可以产生烃类。橄榄石的蛇纹石化作用是发生在埋深2240公里的地壳玄武岩层底,橄榄岩同1222公里深处的深水圈层接触的结果。这种接触发 生在地壳深坳陷,由于延伸扩张、裂开,水沿萌芽状态的断裂进入橄榄岩发育带,生成烃类又沿着断裂进入沉积岩。 有机成因说中,存在早期生油说和晚期生油说两种观点。前者主张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移到邻近的储集层中去;后者认为沉积物埋藏到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用晚期或后生作用初期,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达到成熟,热降解生成大量液态石油和天然气。随着油气勘探实践的不断进展, 但是,世界油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生产实践和近代科学技术对烃源岩的研究,证明绝大多数油气都分布在沉积岩中;极少数岩浆岩和变质岩中的油藏也同附近生油岩有关,是油气侧向和垂向运移聚集的结果。至于基性岩浆中只含有0.5的碳,至今尚未证明它们能否形成碳氢化合物。所以,富有成效地指导世界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