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十年热点话题回顾.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159840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改十年热点话题回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课改十年热点话题回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课改十年热点话题回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课改十年热点话题回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课改十年热点话题回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改十年热点话题回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改十年热点话题回顾.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改十年热点话题回顾第一阶段:“理念阐释期”一是领会课标理念;二是提高语文素养;三是培养创新精神。话题一:如何理解和把握“语文素养” 的内涵?话题二:如何深刻认识创新意识的内涵?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正确看待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第二阶段:“实践探索期”:一是文本解读;二是高效课堂;三是语文训练;四是教学模式,呈现出反思性实践的特征。话题三:如何把握多元解读?语文教师如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话题四: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话题五:语文教学该不该有“模式” ?话题六:实施语文课程标准还要不要“双基”?语文教学还要不要训练?话题七: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课?话题八:近年

2、来,一些公开课为什么“叫座不叫好”?何第三阶段:科学构建期一是语文的本源回归;二是把握年段特点,实现有效教学 。话题九:如何把握“回归”的真谛?语文课堂如何回归到本色语文教学的轨道上来?话题十:如何把握年段特点,实现有效教学?四个问题 学习课标明确目标 研读教材找准目标 关注学生落实目标 教学有效达成目标学习课标(2011版) 明确目标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是一门

3、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命题表达了两层意思: 1.说明这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的内容:课程标准“前言”中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也就是说既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实用性语言文字运用活动,也包含运用语言文字的文学活动。例如,听取某个方面的消息报道或演讲,阅读某个产品的使用说明或某个课题的研究报告,向别人表达生活上的要求,讲述学习或工作中的建议,陈述自己的意图,等等。学生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熟练地从别人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

4、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沟通。文学的阅读、创作和评论,也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的艺术,文学的阅读欣赏需要从语言文字中去体悟,文学的创作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极其丰满的,在阅读中,只有通过对作品语言的细心体味,才能感悟到作品的表达意向、情感态度、审美旨趣和文化内涵。文学离不开语言,同时文学阅读与欣赏也有利于丰富人的语言,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2.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三个不是”: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是要使每个学生个个成为精通“语言”“文字”性质

5、、要素、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课程的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不是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的知识拼盘,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语言文字运用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并准备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也可以作为一种媒介,人们通过它来认识世界,交流对世界的认识;语言文字本身,也可以是一种认识、探究的对象;语言文字还有可能人当做一种游戏和赏玩的对象。语文课程包含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多种因素,语言材料涉及物质生

6、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多方面内容,也应当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文课程涉及的材料和话题内容非常广泛,甚至有点驳杂。之所以纳入如此广泛的内容,为的是让学生接触并逐步掌握多种领域里的常用词语及其表达方式,学习在多方面不同的知识背景下运用语言文字,使他们将来能在广泛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领域中运用好语言文字。(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习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可以说,工具性是语文

7、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前提的,除了涵盖语言基本功能之外,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得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能受到思想情感、政治和道德以及审美上的影响,意即语文课程具有承载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的功能。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它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而且意味着它是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 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一方面,语文是一种

8、文化的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包孕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学习汉语言,就是让学生感受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强调对人、对人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应有之义。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文的人文性内涵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语文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二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三)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两个对称的范畴放在一起,可以发现: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

9、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四个必须”: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必须积极地倡导和实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体的互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不是对立,也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形式-内容;躯壳-灵魂)。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回自己的祖国去小镇的早晨强调“工具性”“人文性”以及二者的统一,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

10、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实施应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学生的阅读与表达的过程,是接受他人或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过程,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将知识、能力的教育与立人教育融为一体。 但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中徘徊。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后补充人文性,或者先突出人文性,后加强工具性,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

11、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案例一只小鸟课后两个问题:课文写了一只怎样的小鸟?(一只很幼小的鸟:羽毛未丰满;一只受到父母保护的小鸟;一只热爱生活的小鸟:抖刷翎毛、自然的歌声)事情后来怎样了?续写一段话。(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喜爱。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保护小动物。)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

12、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培养语感:现代汉语词典把语感定义为:“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和感受。”语感是一种动态心理过程,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的认识活动,它包含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的心理因素。语感又是一种静态的心理能力。语感训练是指在规范的言语训练中,比较直接而迅速地感知、领会语言文字,培养一种良好的语言习惯。三方面训练:首先,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其次,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要转

13、变思想,思考怎样由“教语文”转向“学语文”,思考怎样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经由积累而聚沙成塔。教材中“斩钉截铁、大义凛然”等成语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名言概括华罗庚的品质。最后,培养语感离不开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内容。得法课内,得益课外。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读演结合的阅读训练。教师要积极组织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带领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言语训练。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感。案例翠鸟2.发展思维 语文能力,从它的结构要素来说,主要有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而这四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训练,如果忽略这一点,学生就会有口无心地听,不得要领地说,浮光掠影地读,词不达意地写。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须渗透在听说

14、读写之中。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在阅读的认读阶段侧重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对段落、篇章有整体的感知,侧重概括和综合的训练;在阅读的理解阶段侧重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阅读的鉴赏阶段侧重训练学生思维的联系性,通过联想训练,指导学生发现此与彼的关系,并做出自己的评价与判断;在阅读的创新阶段侧重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通过想象、推理等训练,克服从众心理和思维定式,多角度地发表自己的见解。3.北师大版教材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三上:指导学习生词的三个“金钥匙”,它们分别编排在第、单元。三下:辅导学生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四个“金

15、钥匙”,它们分别编排在第1、3、9、12单元。四上、四下:阅读方法和策略,大小“金钥匙”和对话框里的内容。五、六的“金钥匙”4.养成学习习惯第二学段: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读书有选择、做记号、自主预习复习等,这些习惯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适当加入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书写,既巩固铅笔字的书写习惯,又在铅笔字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八字经:识(识字)、书(写字)、读(阅读)、记(积累)、说(口 语交际)、写(习作)、法(学习方法)、习(学习习惯)六种学习习惯:好读书(就阅读而言,一学段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兴趣;二学段要有读书看报等阅读习惯,由兴趣变行为;三学段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超出文字对生活、人生的大阅读视野。突出“变”)、爱思考、善合作、勤观察、乐表达、会倾听 五种能力:听、说、读、写、思5. 提高语文素养标准(2011年版)坚持了宏观上对“语文素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有专家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