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2132030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铜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贵州省铜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贵州省铜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贵州省铜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贵州省铜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铜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铜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 共72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

2、,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

3、,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

4、、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摘编自魏玮史传文

5、学的“情志”)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官的心灵感悟。B. 史传往往借助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C. 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D. 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有意避开情感。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把属于古代诗学范畴的“情志”概念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

6、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B. 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C. 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了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D. 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B. 春秋中融入了孔子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C. 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任。D. 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7、,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答案】1. B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先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然后将理解和选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A,“史书”扩大范围,“都”表述绝对化;选项C,“不是而是”错,原文为“不仅是也是”;选项D,“有意避开情感”错,原文为“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故答案选B。【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

8、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D,“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错,应是论述司马迁史蕴诗心,在史书中体现价值观的观点。故答案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错,孔子在春秋中表达的价值观念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故答案选B。【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

9、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自省精神,反击网络霸凌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沟通,让表达和动员变得更为高效,却可能将人性中的阴暗和暴戾无限放大,对现实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南京江宁一男子因为自己两岁的孩子被泰迪犬咬伤,一气之下将狗摔死,没想到爱狗人士对他的全家进行疯狂的“人肉搜索”、骚扰、短信威胁咒骂。他的妻子无法忍受,选择割腕“为

10、狗偿命”。甘肃庆阳一名年轻女子企图跳楼自杀,在生命挣扎的最后4个小时里,楼下围观者不断怂恿女孩自杀,有的大喊“怎么还不跳”“把驴都熊栽倒了”。一些人还录制了小视频在网上传播,有的索性开启直播最终女孩跳楼轻生,留下的是消防队员救人未成的悲愤,以及朋友图里那些死亡视频下面的廉价点赞。两个极端事件,显示了互联网时代的暴戾指标爆表。作为社会底线的尊重生命、扶助弱势,却变得异常模糊。“狗权不能大于人权”的基本共识,被互联网“信息茧房”里的网民直接无视,他们将冲天的怒火指向一个孩子被狗伤害的家庭。“娱乐至死”的精神,让一个少女的生命转化成了朋友圈里的点赞和短视频直播中的粉丝飙升。网络不能够成为人性的阴沟,

11、任那里充满着怨毒、嫉炉、无耻、冷漠和凶残,将他人的生命和人格尊严贬损为增加粉丝、刷出流量的道具。网络社交形成的快速动员能力,打造的便捷情绪宣泄窗口,很容易使人性挣脱文明的束缚,直接返祖到“人与人之间是狼与狼关系”的蛮荒时代。其实,两起极端事件并不偶然,之前女大学生脚踹所谓“熊孩子”,赢得了一片掌声;小护士妥菲菲自杀被救,换来的是网友们铺天盖地“你怎么还不死”的咒骂和骚扰,导致这个女孩二次自杀;在王凤雅事件中,只需要把故事编派入“重男轻女”的叙事套路,就能换来无效人对这个农村贫穷家庭的全方面攻击网络霸凌的幽灵正在悄然伤害着社会,绑架沉默的大多数。让人欣慰的是,目前这两起极端事件,得到了警方的高度

12、重视。甘肃庆阳警方表示,在少女跳楼事件中,一些起哄者及发布视频者已被拘留,警方目前还在继续摸排;南京警方也介入了“为狗偿命”事件。这是通过法律手段来挽回人性。网络时代,不能成为人性的至暗时刻。否则,互联网的大洪水就会吞没整个世界。从目前频发的网络极端霸凌事件来看,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这需要每一个人具有反省精神、自律的决心,遵守法律,敬畏生命,严守道德,保持宽容。(选自澎湃新闻社论,有删改)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互联网方便了沟通,高效了表达和动员,却将人性中的阴暗和暴戾无限放大,对现实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B. 网友们的咒骂和骚扰,不仅严重侵害了受害个体,对社会的价值

13、观也是一种巨大的伤害。C. 快速动员能力,使得情绪宜泄更加便捷,很容易使人性挣脱文明的束缚,从而破坏现代文明,使社会经济倒退发展。D. 文中的两起极端事件,得到了警方的高度重视。通过法律手段来挽回人性,是互联网时代挽救人性的唯一手段。5.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用江宁、庆阳等网络霸凌的事件,论证了互联网时代的暴戾指标爆表这一观点。B. 文章结尾将互联网比作大洪水,突出其危害,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C. 文章通过江宁和庆阳两起事件的对比论证,证明网络能够成为人性的阴沟。D. 全文按照总分总的论述思路,论证了互联网放大负面新闻可能会对现实社会造成伤害的论点。6. 面

14、对网络霸凌,政府和群众对此应该如何反击?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答案】4. B 5. C 6. 政府:(1)要大力宣扬尊重生命、扶助弱势的理念,宣传人权至上的常识。(2)相关部门要高度关注,以法律手段来挽回人性。群众:(1)尊重他人,不以谋取个人利益而侵害他人生命和尊严。(2)自省自律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A项,“

15、却将人性中的阴暗和暴戾无限放大,对现实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错误,原文第一段“却可能将人性中的阴暗和暴戾无限放大,对现实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是可能。C项,“从而破坏现代文明,使社会经济倒退发展”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第四段,“网络社交形成的快速动员能力,打造的便捷情绪宣泄窗口,很容易使人性挣脱文明的束缚,直接返祖到人与人之间是狼与狼关系的蛮荒时代”,可见得不出“从而破坏现代文明,使社会经济倒退发展”的结果。D项,“通过法律手段来挽回人性,是互联网时代挽救人性的唯一手段”错误,“唯一手段”太绝对,最后一段“这需要每一个人具有反省精神、自律的决心,遵守法律,敬畏生命,严守道德,保持宽容”,除了法律,还有自我反省、自律等等。故选B。【5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通过江宁和庆阳两起事件的对比论证”错误,两起事件都是网络暴力的结果,不是对比,“两个极端事件,显示了互联网时代的暴戾指标爆表”。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