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资料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128178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大纲第一章1、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6、如何区分ID1和ID2?区分基点:理论基础学习理论ID1:第一代ID模式的标志是在学习理论方面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即刺激反应)作为理论基础。ID2:第二代ID2模式标志是以认知学习理论(特别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第二章1、教学目标的定义;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

2、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3、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将教学活动索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散打领域。(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感知准备、创新、机械动作、适应、有指导的反应(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6、编写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并能在具体例子中区分A、B、C、D;(1)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2)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

3、做什么(行为的变化)。(3)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4)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第三章1、学习需要的定义;定义: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2、分析学习需要的方法;(1)内部参照分析法(2)外部参照分析法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心理主要依靠视觉、听觉等器官来感知外部世界。(2)前运演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客体永久性,能够运用思维方式来接触外部世界,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动作,智慧技能的学习。如模仿、动作重

4、复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认识方面已逐步由简单到复杂,能够对较为复杂的行为进行学习和运用。(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这一阶段的人已经具备自我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人生观、态度观,能够独立思考并完成相应的动作、技能。4、认知结构的定义; 所谓的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够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7、学习动机的定义;定义:所谓的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8、Keller的ARCS模型;(1)A即注意力(Attention):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5、。(2)R即关联性(Relevance):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应与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相贴近。(3)C即自信心(Confidence):教学中应提供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4)S即满足感(satisfaction):每节课都应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从成功中得到满足。10、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特征分析;(1)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2)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却在削弱(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扮演意识强烈(4)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5)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的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6)学习目标多样化(7)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第四章1、教学策略

6、的定义;教学策略:是指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先行组织者的定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主要阶段)(1)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它要比原有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含水平,并且能清晰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阶段1:呈现先行组织者a.阐明本课的目的。b.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在阐明的属性;给出例子;提供上下文。c.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阶段2: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a.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

7、见。b.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c.保持注意。d.显示材料。e.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阶段3: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a.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b.极的接受学习。c.示新、旧概念(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3、支架式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理论来源、最近发展区的定义、主要步骤)(1)理论来源:这种教学策略是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2)最近发展区的定义: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3)主要步骤: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

8、求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谈论。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7、CSCL的主要形式;(1)实时同地CSCL,(2)非实时同地CSCL,(3)实时远距CSCL,(5)非实时远距CSCL,第五章1、学习环境的定义;(1)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2)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维持的情况和条件(3)学习环境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4)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2、教学媒体的特性;(1)表现力(2)重现力(3)接触面(4)参与性(5)受控性3、教学

9、媒体的选择依据和方法;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学习者特征(4)依据教学条件方法:(1)问题表(问卷式)(2)矩阵式(3)算法式(4)流程图4、学习资源的定义;广义的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5、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主要作用;(1)作为课程学习的资源工具(2)作为情景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3)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信工具(4)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5)概念图工具(6)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第六章1、教学评价的定义及功能;(1)定义: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

10、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2)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2、教学评价的分类;(1)安评价基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相对评价:是指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体中建立基准,然后把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来判断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略。绝对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之外,把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种指标逐一与基准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其尤略。自身评价:既不是在被评价群体之内确立基准,也不是在群体之外确立基准,而是对被评价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其若干侧面进行比较。(2)按评价的功能不同,教学评

11、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而正常的教学活动未纳入轨道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如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后的小测验,相对进行得比较频繁。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3)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对评价做“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

12、定量评价:是从量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复杂纷乱的评价数据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3、评价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应考虑的因素;(1)完整性和规范性教学目标的阐述,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总结和帮助(2)可实施性时间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3)创新性4、教学系统设计形成性评价的6个阶段;6个阶段:自我评价、专家评议、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试验以及进行中的评价。第七章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类型;(2)类型:根据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软件分为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

13、模拟实验型、训练复习型、教学游戏型和资料工具型等类型。2、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1)项目定义,(2)教学设计,(3)系统设计,(4)脚本编写,(5)数据准备,(6)软件编辑,(7)试用评价,(8)形成产品4、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根据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的一般规律,结合网络课程的特点,可以将网络课程的编写过程归纳为8个步骤:(1)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开发网络课程,首先要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和需要,明确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2)突出课程特色,确定教学功能。作为完整的网络课程,应具有通常所要求的一般模块和栏目。(3)设计教学模块,建立系统结构。确定网络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块,建

14、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网络课程的系统结构。(4)划分栏目内容,设计屏幕版面。将每一教学模块划分成若干个栏目,并规划好它们在屏幕上的具体位置。(5)编写脚本卡片,收集素材资料。根据具体情况,详细说明每一屏幕的呈现方式和链接关系,编写成脚本卡片,并收集有关的素材资料。(6)选择编著工具,建立片段模型。选择网络课程的开发语言和编著工具,如FrontPage、Dreamweaver等,根据脚本卡片建立网络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片段模型。(7)开展教学实验,进行评价修改。利用已经完成的片段模型,设计教学应用方案,实施教学活动之后进行评议修改。(8)不断充实完善,登记上网发布。对片段模型不断充实和完善,并完成整门网络课程的开发,经技术测试后,申请注册,上网发布。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