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诵读教案教学教材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2128158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字文诵读教案教学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千字文诵读教案教学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千字文诵读教案教学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千字文诵读教案教学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千字文诵读教案教学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千字文诵读教案教学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字文诵读教案教学教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千字文(一)诵读教案山东省益都师范附属小学 李 珊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千字文是四言长诗,首尾连贯,音韵谐美。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紊的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教学

2、目标 1、 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 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 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背诗导入:师:我们会背很多的唐诗。下面我们把背诵的唐诗三百首中的诗背诵一下。注意打好节拍。生齐背。吟诵着如此美妙的古诗文,我们觉得这些古代的大诗人真是太有文采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你们

3、想知道这些伟大的诗人小时候读什么书入门的吗?千字文就是其中一本,板书千字文。 2、简介千字文: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国学启蒙教材,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构思精巧、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有条不紊的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以及作人处事等方面的知识和道理,以及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3、听故事: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

4、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物。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思如泉涌,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提拔为佐撰国史。不过,据说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想学习千字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本才子奇书的魅力吧!二、 学习前五节我们先

5、来欣赏一下千字文前两部分的诵读。(拿好材料认真听)(一)字正腔圆 知读音 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1、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动动笔圈起来。看谁学得最快,读得最准。 2、 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 请同学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 4、 听朗读录音,注意小声跟读。 5、 教师强调重要字词的读音,然后学生齐读文章第一节。 (二)手舞足蹈 读韵律 本文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韵。你看,“黄、荒、张”都有一个“ng”音,(课件)这就是古文的声韵美了。我们不仅可以用声音去找这种声韵的感觉,还可以用手打节奏。 1、全体学生拍手读

6、:. 2、男女生合作拍手读:例:女:天 地 玄黄(男:玄黄) 女:宇 宙 洪荒(男:洪荒) 的3、小组合作尝试打不同的节拍来读。古时候的文章就有这样的奥妙!既有好听的韵,也蕴含着不同的节奏,这就叫作韵律美了! (三)三读成诵 知其意 1、遇到疑问标出来,小组间相互解决,然后反复诵读。 2、教师点拨讲解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3、小组间进行诵读竞赛,评出表现最佳的小组。 三、继续学习后四节课件学习后四节。1、你知道什么地方出产的黄金最好?什么地方的玉最好?2、你知道最好的宝剑是什么剑吗?你知道最好的宝珠什么?3、你最喜欢的水果和蔬菜是什么?古人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四、总体读第一部分有节奏打节

7、拍读。熟读成诵。五、课堂小结: 古人的诗唱出来更好听呢!我们来欣赏一下。(播放课件)唱出来的千字文真好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习一下唱诵。让美文随着音乐,流淌在我们的生命里,让生命和着美文,流淌在历史的长河里。让美,生生不息。同学们,学习到这里,想一想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大家赶快来交流一下吧!作业:把你的体会、感受和收获,记录在我们的接力日记里,让大家共同分享吧!“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心中有无数诗歌的人是多么丰富而幸福的人啊,我希望今天的课堂是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在你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也希望你们能与诗歌结缘,以经典为伴,诵国学经典,伴一路书香!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提高我们自己的学识修养,

8、我们要提倡“国学”,就让我们从读千字文开始吧! 关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坦白地说,我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仅以小学启蒙课本的编排来讲,从我入学到现在20几年了,内容上几乎是一成不变,还是那几句形同嚼蜡了无意趣的什么“山石土田,日月水火”,说的难听点,整部书就好像是由计算机随即生成的一样,我很担忧,天真聪明的孩子每天正襟危坐在教室里,背诵这些文字垃圾,到底会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从“五四”废除古文提倡白话,到近几十年由“借鉴”到“拿来”西方所谓的“先进思想”,我们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阵地已经被蚕食的体无完肤了。可是我们的教育界,还是一个劲地在向国际接轨,不断地培养着土不土、洋不洋香蕉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

9、时代的悲哀。难道仅仅是近代一百多年的丧权辱国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的暂时落后,就让我们彻底失去了几千年来由灿烂文化产生并积淀出来的民族自信力了么?世界上很多的国家,都在投入很大的力量研究中国的文化,可我们却本末倒置、舍近求远,如果有一天,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丢掉了,只能远渡重洋到地球那边去“留学”补课,那么我们的民族还有何颜面自屹于天地之间?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可是现在我们的很多孩子连简单的几句记叙文都写不好,甚至打个请假条都要父母代笔。因为机械化的教学方法和粗制滥造的教课书已经严重桎梏了他们的思想,尤其是最为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初衷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代新人,可是目前单

10、以德育来看,其结果恐怕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不算是太过分吧?也许,我说的是偏激了点,可是在我接触的很多中小学生中,几乎没有几个说话不把国骂挂在嘴边的,甚至升级到张口闭口生殖器的也大有人在,这在我们小的时候是不敢想象的。就是现在听见、看见都会脸上发烧,可惜,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这实在是让人痛心。 社会风气败坏、人格道德堕落的直接原因就是传统文化的不断被抛弃。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早已经在大声疾呼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了。尤其在中小学开展这样的教育,已经成了当务之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初被我们批判为封建余孽的论语等著作,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作为经典教材摆上了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课桌上了,历史就是

11、这样充满了嘲弄。 作为一套完整、严密的私塾教育体系,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蒙学读物的丛书,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伟大作用。可以说我们的民族文化一直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妄自菲薄这些经典著作的良莠呢?仅以千字文来说,它用了1000几乎没有重复的汉字,就涵盖了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人格修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几乎是一部幼学启蒙的小“百科全书”。而且文字优美、讲究对仗、工于音律、便于背诵,无形中丰富了读者的美学鉴赏能力,至于其中引用的历史典故,自然常识,也足以充实我们的写作素材,可以说,如果们真的把千字文读通、读懂,那么对作

12、文来就绝对不在话下了。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最后一个私塾”封馆之后,据报道在上海和南昌等城市,又已经有多所以国学教育为主的讲堂建立起来了,这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幸事! 所以,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提高我们自己的学识修养,我们年轻人同样要提倡“国学”,那么就让我们从读读千字文开始吧。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关于宇宙的形成,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近年来,在科学界一般以大爆炸理论为主,认为宇宙来源于一场150亿年前的爆炸,各种物质四散开来形成了现在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天地和星体。其实,类似这样的说法,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很多神话传说中也可以找到,比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说“天地混沌如鸡

13、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里的盘古,我们可以把他认为是一种原始的能量,而不能简单地把他作为一个人或这神来看待。盘古在经历“一日九变”之后,身体各个部分或上升到天空、或降落到地面,由此形成了太空和地表的各种物质。这种观点从基本上来说,是与现代宇宙学物质无处不在,没有物质就没有宇宙空间的理论互相吻合的。 另外,淮南子中有:“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

14、,故天先成而地后定。”“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滓始牙,蒙鸿滋萌,岁在摄提,元气肇始。”老子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等记载,这些文字已经把宇宙的形成过程描绘的很细致、清楚了,宇宙是从无中产生的,起初像一个鸡蛋,中间有一种无始以来汇聚能量,有一天,它突然爆发了,这样就行成了阴阳、天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宇宙这个概念,是我们中国首先提出来的,所谓宇指的是空间、宙指的是时间,合在一起就是时空的概念 。(淮南子:“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这个概念在西方,是由爱因斯坦才提出来的,而我们现在在千字文上就看到了,也就是说在这方面我们又比西方高明了两

15、千多年。玄的意思是黑色,用在这里表示高空的深青色彩;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流域,土质呈微黄色,所以说是“天地玄黄”。关于宇宙的形成,上面已经提到,按现在的说法是在150亿年前生成的,在古代,还没有现在各种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来进行科学的观测和测量,所以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洪荒”来代表那个极为遥远的年代,相当与佛教上“无始”的概念。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宇宙、太阳系形成,日月开始按一定的轨道运行。盈昃在这里是为了押韵作倒装来用,盈是充满;昃是太阳偏西,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太阳从东边生气,到西边落下,地球上的一个白昼就这样过去。然后月亮升起来了,因为它在围绕地球运行的方位的不同,所以出现了“月有阴晴圆缺”的现象。在晴天的夜晚,星汉灿烂,像一盘围棋一样布满了天空。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律吕调阳日月交替,冷暖更迭,四季周而复始地变换,先民们在春夏辛勤地劳作,到了秋天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