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趣味故事239钻地穿海显神通素材.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2103529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239钻地穿海显神通素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239钻地穿海显神通素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239钻地穿海显神通素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趣味故事239钻地穿海显神通素材.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9钻地穿海显神通19世纪末,物理学家发现镭、铀等元素在衰变为其他元素的过程中,不断发射出、三种射线。在研究射线衰变时,偶然发现实验前后测量到的能量值不等。这一发现当时曾轰动世界,甚至怀疑到能量守恒定律有问题。1933年,奥地利青年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一种设想:认为实验后原子核失去的那部分能量,是被一种不带电荷,质量极小的粒子所带走。泡利这种设想得到了当时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的支持。费米用他的设想成功地解释了衰变现象,并命名这种粒子为中微子(即微小的中性粒子的意思)。1956年,在实验室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其实,在阳光中、宇宙射线中都含有大量的中微子。这是因为太阳内部时刻都在进行核反应。由

2、于质子和中子的转化,太阳每秒钟产生的中微子总量在 21038个。这些中微子从太阳内部出发来到地球,所需时间仅8分钟。为了捕获太阳光里的中微子,从1956年起,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在南达科塔州地下一公里深处的一个金矿里,安放了盛水的大罐子,用作浮获中微子的“陷阱”。从宇宙来的中微子由于散射强度减弱是到不了这样深的地方的,因此从宇宙射线来的中微子可以排除在外。这个试验于1968年获得成功,证实了太阳光确含有大量的中微子。中微子是一种静止质量为零而不带电的微粒。1962年,物理学家在实验室又进一步肯定了中微子有两种:一种是分子中微子(总是伴随介子产生的);一种是电子中微子(总是伴随着电子产生的)。自然界

3、中存在着四种力: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所产生的重力;常电体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电磁力;在原子核衰变时发现的弱相互作用力;将质子和中子结合成为原子核的强相互作用力。现已证实,在发现了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唯独中微子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力,这是中微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由中微子流形成的中微子束与激光束也很相似。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直线行进,方向性极强(发散度仅为1毫弧度)不会反射、折射、散射,能量又大,即使有成千上万公里厚的金属墙阻挡,中微子束照样能轻易地一穿而过。估计它穿过整个地球,衰减还不到1%。中微子束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它穿过水中时,能和水原子核的中子或质子产生核反应,形成为介子中微子。这种中微子在水

4、中高速前进时,会产生光电应,放射出光子,发出微弱的蓝色闪光。由于中微子有两个非凡的特性,故它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人们,想到用它来进行钻地球、穿深海的通信。中微子束如能在实际上应用,就可取代卫星和海底电缆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也可能用它对地球内部进行X摄影,甚至与月球背面和其他行星上的“宇宙人”通信。为什么呢?由于中微子束方向性极强,可以确保中微子束严格地进行点对点的通信,信息不会被他方截获,满足保密性强的要求;中微子不带电,与电磁场不起作用,所以抗干扰性也极好;尤其是因为它不与其他任何物质相互作用,所以即使在热核战争的环境下,中微子束通信也不受核辐射的影响。另外,中微子通过水时会发生蓝光,这使

5、得我们可以用控制发射间隙(即蓝光闪烁)的办法来拍出和接收电码。要实现中微子束通信,必须突破两大关键技术。第一个关键技术,是要获得经过调制的中微子束。这就要用高能质子加速器来加速质子,以获得几千亿电子伏特高能的质子束。然后用它来轰击靶子,从而产生不稳定的粒子。这些粒子一边运动,一边发生质变分裂,最后形成为中微子及其他粒子。然后让它们一起通过厚钢板。厚钢板就像筛子一样,把其他粒子吸收掉,剩下来的便是纯粹的中微子束,通过调制,便可用它来发电报。第二个关键技术是,要研制出高转换率的新型光电转换仪器,以接收中微子束载送的信号。由于中微子不带电,所以目前无法用电子器件进行直接接收,只能用大量的水用作“天线”间接接收。当水“天线”接收到中微子束时,水原子核与它相碰撞,发生核反应,发出与调制信号相应的闪光。用光电倍增器接收,就能获得电(或声音)的信息。1978年12月底,美国华盛顿大学正式宣布,中微子束通信首次试验成功。这次实验虽在极短的距离进行,但证实了中微子束通信是可能的,为中微子束通信技术的发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美国华盛顿大学已打算从伊利诺斯州到华盛顿州相距2700公里长的距离内用中微子束通信。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困难还是不少的。人们估计中微子束通信系统的第一个样机至少还要1015年才能制出来。至于小规模的特殊领域内的应用,从经济角度上考虑,起码在20年甚至30年以后。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