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099077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李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理论建立过程中,党逐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史无前例探索。建国以后,中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遇阻停滞不前。一直以来,不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制

2、度与市场经济与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84年到198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第三个阶段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将这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论述。第一个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崭露头角。在改革开放30年前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

3、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内外的专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有国外专家说,中国走出“文革”非常轻松,好象是一场愉快的郊游。相比之下,东欧国家为摆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暴力的长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客观上说,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其弊端也一目了然。第一,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公有制的纯度越高越好,当年,人民群众多养几只鸡或者几只鸭都不行,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第二,经济决策权集中于政府,企

4、业自主权非常有限。有文章提出,我国大部分企业买个桌椅板凳,安装个电话都需要层层上报,经由行政机关审批才能落实。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也要由行政部门来决定。第三个弊端就是资源配置无视市场的作用。对这些弊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逐渐显露,这个时候,党中央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在中共八大上,陈云同志也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要的意思是说,不要搞纯而又纯的计划经济,给市场、给个人一点自由度。在“文革”结束之后,大家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刻反思。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当中,谈经济方面问题时说到,要靠供求法则来解决问题,要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显然已认识到市场的作用。19

5、80年初,国务院成立了一个体制改革办公室形成了一份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改的意见,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里面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当时提商品经济的比较活跃。第二个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阶段已经明确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时间大致是从1984年到1988年。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这个文件能过顺利通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生产方式转变后的发展必然。第一是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大大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民就想继续扩大生产生活的规模,从而引发了市场自由买卖的需

6、求,也导致了雇工的出现。比如安徽有种植果树的,果树种多了,一个家庭的成员忙不过来的时候,就需要雇工。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真实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主人公少平对农民过上好日子的思考,以及后来他建砖窑,带动了村里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都有时代的影子。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自由买卖和雇工,有的人认为雇工就是剥削,雇的人多了就是资本家。对这个问题怎样来鉴定和处理需要在理论上给予解释。第二是当时大批上山下乡的知青开始返城,大量的知青从农村回到城市来就业,加上新生的几百万闲置劳动力,当时我国就业形势也非常严峻。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不可能都由政府来统一安排。所以国家就采取了广开门路、自谋职业的办法。于是,自

7、谋职业、自谋生路,多种经营就开始出现了,个体户就开始出现了,私人经营也就产生了。对于这些在市场发展的浪潮中产生出来新现象的解释,也需要中央政府给予回答。另外,此时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我国1980年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实行的和内地的一些城市的经济政策是不一样的。经济特区是实行完全的市场体制。这些特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确实起到了窗口示范的作用。在经济特区那种体制下,经济活力相对而言比内地的城市要高。所以改革开放以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各种效应要求经济发展在理论上产生新的突破。二、理论界的推动。很多经济学方面的专家,经济理论的研究者在呼吁用全新的理论来

8、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要实行正确的发展,就要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要扩大市场搞商品经济。新的理论的出现,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大放光彩,专家和学者们对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一些思考和阐述分析,达到了鞭辟入里的效果。当时中央的一些老同志也赞成这些理论,认为这些理论很符合当前的发展实际和现实需要。因此,经济理论的研究在推动中央做出市场经济的决策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三、中央的有力支持。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实践,中央的看法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当时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报告的起草工作,中央还专门成立了起草小组,就是希望报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实际,能适应我国市场发展的需要,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能正确指导经济的发展,

9、把握好时代的发展命脉。为了这个报告的完成,中央领导征求了各界意见,主要是在理论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能不能站得住脚,跟宪法的规定有没有什么相冲突的地方等问题召开座谈,作了充分的论证。在作了充分的准备,并进行了反复论证之后,中央正式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次通过的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说了一些史无前例的话,一些从没说过的新话,但是这一次的改革,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铺垫了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邓小平同志谈了一次话,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

10、嘛,以前是学苏联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后不要再讲这个了。综合实践发展和小平同志讲话的精神,党的十三大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上又迈出了一步。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应该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一报告把经济发展中计划和市场的作用放到一个全新的格局之内,完全突破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而也就不再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是国家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第三个阶段:1989年1992年,我国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80年代末或者90年代初的时候,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社会风声鹤唳。而国内启动

11、的价格改革也没有取得成功,引发了市场的通货膨胀和紧缩导致人心不稳;有些官员利用时局大发横财,官场的腐败又引发了群众的不满。针对当时的种种形势,有人认为是改革不彻底引起的国内经济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完成;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国内的经济混乱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剧变,都是由于采用市场经济才导致的,经济理论的不当,经济体制的不适宜导致了混乱的产生。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这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的争论,以及人们对这一经济体制的观望态度,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新兴起来的个体经营在当时都现了下滑。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4.2%,下降到1990年的3.8%。1989年5

12、月,邓小平同志郑重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一个字都不能动,要坚决贯彻执行,表明了自己继续推行改革开放的决心。邓小平同志在关键时刻连续讲话,扭转了这个局势。到了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又同江泽民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谈话,提出来不搞市场经济,我国未来的发展要继续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向深推进。1992年1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在到南方一些省份和地区考察过程中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谈到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两者都是手段,这就是“两个不等于”。世界上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即使最自由的一些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也在宏

13、观调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到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这一过程经历了14年,直到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才完全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从一个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央经济或者中央计划经济转变为混合所有制的市场经济,整个过程同所有历史阶段的发展进程一样,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坑洼不平,甚至出现过后退,路漫漫而远,但是空间是广阔的,前景是灿烂的。【参考文献】【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