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095730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古人有名有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人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至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则以字称呼。如刘备与曹操会面,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A备、操B备、孟德C玄德、操 D玄德、孟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文化常识的掌握,从材料可以看出,自称为了表示谦恭,应称呼自己的名,而称呼对方则应称呼对方的字,因此刘备应自称“备”,而称呼曹操为“孟德”,所以B项符合题意要求。2(2011北京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

2、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权和相权。A、B两项不属于中央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而是地方管理机制。明太祖废丞相,清朝沿袭明制,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宋为强化皇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3(2011天津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大都北京 汴梁开封临安苏州 益州成都A B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即可。4(2011广东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

3、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隋唐前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出身门第选官,隋唐时期,随着庶族地主力量壮大,九品中正制度无法满足庶族地主参政的要求,由此实行按考试成绩录取官员的科举制,不再以出身选官,由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因此选D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是两汉时的选官制,C项是隋唐的中央机构。5(2011山东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之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

4、试入仕,从而能培养人民对政治的兴趣,而且选拔仕人决定权掌握在中央手中,各地域按名额获得其进士参政权,全国各地士子群集中央会试,从而把各地域集于一个中央统治之下。而A、D两项起不到培养人民政治兴趣的作用。察举制的实际决定权在地方不在中央。6(2011江苏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

5、解读能力。从材料中“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知江浙行省只是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A、C、D各项在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因此正确答案是B项。7下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该青铜器底部铭文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该文物能成为研究西周社会哪一课题的首选()A政治制度 B土地制度C文学艺术 D手工技术答案A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分封”,这说明题中青铜器底部铭文的主要内容是记载了周朝的分封制,而分封制属于政治制度。8(2011福建质检)马克斯韦伯指出:“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

6、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在他看来,该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保证官员文化素养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公平公正选拔人才A BC D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体现了,“对任何人开放”体现了,“有足够的学养”体现了,提高行政效率从材料中找不到依据,故选D项。9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答案B解

7、析“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体现了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这一制度在实质上剥夺了王国的封地,加强了中央集权。10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国家统一 D解决王国问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汉代的中朝是设在中央的牵制外朝的机构,其目的是加强皇权。二、非选择题11(2011新课标40)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生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

9、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位上中,一最二善位上下居官谄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

10、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

11、”的新认识。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解析本题考查人才选拔。第(1)问考查秦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

12、化从材料中依次归结,不要漏掉内容。原因要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12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

13、,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

14、的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出简要评价。(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答案(1)原因:西周疆域辽阔,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统一。(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评价:汉初错误地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分封王侯是历史的倒退。(4)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许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5)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6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