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工艺潍坊风筝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072549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传统工艺潍坊风筝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民间传统工艺潍坊风筝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民间传统工艺潍坊风筝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民间传统工艺潍坊风筝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民间传统工艺潍坊风筝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间传统工艺潍坊风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传统工艺潍坊风筝(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生 实 践 报 告(文科类)课程名称: 中国民间工艺 专业班级: 08对外汉语 学生学号: 0802110617 学生姓名: 费晓卉 所属院部: 人文学院 指导教师: 戴欣佚 20 11 20 12 学年 第 1 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实践报告书写要求实践报告原则上要求学生手写,要求书写工整。若因课程特点需打印的,要遵照以下字体、字号、间距等的具体要求。纸张一律采用A4的纸张。实践报告书写说明实践报告中一至四项内容为必填项,包括实践目的和要求;实践环境与条件;实践内容;实践报告。各院部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实践具体要求增加项目。填写注意事项(1)细致观察,及时、准确、如实记录。(2)准确说明

2、,层次清晰。(3)尽量采用专用术语来说明事物。(4)外文、符号、公式要准确,应使用统一规定的名词和符号。(5)应独立完成实践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一经发现,以零分论处。实践报告批改说明实践报告的批改要及时、认真、仔细,一律用红色笔批改。实践报告的批改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评分标准由各院部自行制定。实践报告装订要求实践报告批改完毕后,任课老师将每门课程的每个实践项目的实践报告以自然班为单位、按学号升序排列,装订成册,并附上一份该门课程的实践大纲。实践项目名称: 某民间传统工艺调研 实践学时: 16 同组学生姓名:梅晓秀、蒋晶、唐露露实践地点: A506 实践日期: 实践成绩: 批改教师: 戴

3、欣佚 批改时间: 指导教师评阅: 一、实训教学目的通过实践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一种南京民间工艺的历史、品种、民俗应用、区域特色、审美特征以及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了解这种民间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及工艺,认识这种民间传统工艺的艺术、文化价值。二、实训项目内容、能力标准与学时分配序号项目名称实训类型主要内容应达到的能力标准学时分配1寻访南京的民间工艺综合训练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网络查阅、收集相关资料;走访民间工艺大师、民间艺人熟悉16三、使用教材与参考书1、中国民间美术,易心、肖翱子,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2、美术工艺,朱宁虹,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四、考核方式与标准以组为单位(4-5人)提交调研

4、报告一份,要求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排版工整美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五、实践报告(附件)飞越千年的纸鸢民间传统工艺之潍坊风筝 引言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古老而丰富,其纷繁的艺术形式已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民间玩具风筝作为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民间美术文化的影响,从而以其鲜明的娱乐性、无穷的趣味性和虔诚的祈求性丰富着百姓的生活。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风筝,古名“纸鸢”,又名“鹞子”,是普及于山东各地的一种玩具,尤以潍坊为盛。潍坊是风

5、筝的四大产地之一,被誉为风筝之都,之所以有如此称誉,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在久远的风筝历史中传承有方。 潍坊风筝的历史每逢阳春三月,潍坊上空鸢飞蝶舞,鱼跃龙腾,一只只风筝云端飘荡,一条条银线蓝天纵横。潍坊历来有放风筝的习俗,宋代开始,明代普及,清代乾嘉年间进入鼎盛时期。潍县人郭麟曾写过此类诗句:“一百四日小寒食,治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米春燕多”。记述了当地青少年在风和日丽、草木竞发的清明时节,到白浪河两岸放风筝的热闹场面。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淮南子等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能工巧匠公输班

6、(鲁班),受鹞鹰在空中盘旋飞翔的启迪,用竹、木片制作木鸢(纸鸢的前身),能在天上飞三天三夜,用以窥视宋国,侦察敌情。鲁班是鲁国人,由此推断,风筝鼻祖“木鸢”的发源地,应是齐鲁一带。到了汉代用纸代木,称为“纸鸢”。风筝的名称源于五代时期,据询邹录记载,毫州刺史李邺于宫中做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纸鸢由此而得名风筝。唐代到清代,纸鸢、纸鹞始终是中国风筝的主要名称,同时还出现了风禽、凤巾、春申君、毫见、风瓦、八卦、鹞子等称谓。清代至今,风筝一词取代了所有的称号,成为现在的名字。潍坊风筝的起源在明清以前,实无文献可考,历代考古发现、文学名著及诗歌绘画对风筝均无明确的地域

7、记载,而且风筝不耐久存,更无实物佐证,那么追溯潍坊风筝的起源,只能从可见的造型和绘画特征以及它与姊妹艺术的关系去推断。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今潍坊诸城人)的清明上河图就有6名儿童在放风筝,足以佐证。北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从文字记载看,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竞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郑板桥在潍县做了7年县令,诗书画皆有所长,也深爱风筝,在其怀潍县二首里颇为赞赏地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此诗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飞天的情景,这纸花指的就是纸鸢风筝。潍坊地处齐鲁之邦

8、,古称潍县,是一文化名城,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之乡,这里所出产的泥塑、首饰、剌绣、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风筝都是非常有名的。潍坊风筝艺人经过几代人苦心研究探索,他们把国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技巧与风筝制作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杨家埠风筝、国画风筝和象形风筝三个分支流派。在潍坊风筝中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分别为龙头蜈蚣风筝,硬翅人物类风筝等。在老潍县风筝和杨家埠风筝两个艺术流派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近代各具特色的11位风筝名家,他们制作风筝特别注重家传, 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十一世家。由于放风筝比较普及,放的多了就出现了风筝比赛。上世纪三十年代,潍坊有三次大的官方举办的风筝赛会。但是1937 年后,日

9、本大举入侵,1938 年潍县陷落,风筝遭遇了一次厄运。直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潍坊风筝才又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不稳定,期间出现了波折,直到1978 年改革开放后,潍坊风筝才又焕发生机,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潍坊风筝才又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期。特别是1984 年后, 随着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召开, 潍坊风筝更加呈现了“百家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类创新风筝异彩纷呈,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各具风格的风筝制作高手,促进了潍坊风筝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创新和发展。1988 年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潍坊被推选为“世界风筝都”。1989 年国际风筝联合会正式成立,

10、并将总部设在潍坊,从而确立了潍坊风筝的地位与知名度。在每届的风筝会期间,有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代表队参加,潍坊借助风筝会这一独特文化载体,打开了与外界隔绝的大门。国际风筝联合会的67 个国家和地区在每年风筝会期间都派代表队到潍坊来参加竞赛和表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筝文化和风筝经济。潍坊巧借风筝这张名片,逐渐融入世界,世界也走进了潍坊。正是鉴于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影响力和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与推动,在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执委会议上, 潍坊国际风筝会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2005 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同时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重点文化交流活动。潍坊风

11、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 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当今,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潍坊风筝的功能 潍坊风筝,是地方性和艺术传统的结合,又是实用性和美的结合。它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连。著名名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从民俗史的角度来看,放风筝的原始意义,是具有巫术性质的,其最初的寓意是放飞病痛、邪恶,将一切不祥的东西放飞于天空,随风筝飘走。这也是“放风筝”的真正原始内涵。现代风筝由原始风筝发展而来,一路承载了民

12、俗艺术和文化习俗,功能也愈加广泛:(一)军事功能中国最早的风筝在当时叫做“木鸢”,木鸢试飞成功以后很快被利用在军事上,当时战事很乱,传递信息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鲁国跟宋国打仗的时候,鲁班做了一只能够载人的木鸢,把人升到空中,从空中往下看敌人的情况,就想现在的空中侦察机一样。公元前202年,刘邦集中韩信、彭越、英布等40万大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这时项羽兵力已不过10万,粮食也很快吃完了,韩信为了瓦解项羽的军心,用牛皮制作了一个风筝,上面绑有竹笛乘夜风吹到楚营上空,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又命围攻汉军,高唱楚歌,其声悲怨,动摇了楚军军心,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北齐时期,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

13、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南北朝时期,风筝曾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明代时,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的目的。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二)娱乐功能风筝发展到唐宋时期,造纸术出现了,风筝改用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的玩具。唐代建立后,由于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经济生产等一系列措施,社会很快走向安定和繁荣,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安定、文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盛行。而节日的盛行促进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作为一直被用于军事上的纸鸢,随着传统节日清明的兴起,用途上有了新的转折,开始向民间娱乐型转化。在唐代清明时节,朝野盛行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条等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