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讲义教材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2066234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讲义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讲义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讲义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讲义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讲义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讲义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讲义教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正确朗读、翻译、背诵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心境。二、学习重点诵读、积累三、学习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四、学习方法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及ppt课件六、教学过程(一)课间准备: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烘托课堂气氛。(二)导入新课:由刚才播放歌曲,师生齐读词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导入。(三)展示学习目标(四)介绍写作背景(五)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1、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注意字音与朗读停顿。2、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2、指名朗读课文,学生评

2、议。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附: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四)再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1、小组合作,译读课文。师巡回辅导。2、男女生分组竞赛,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生译读,师巡回质疑)附: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幻灯片展示)(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

3、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幻灯片展示)(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1、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庭下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

5、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2、朗诵比赛。3师生合作朗读。要求:男生美读叙

6、事部分,女生美读写景部分,师美读抒情议论部分。(六)欣赏月夜美景,品析写景语言:A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删一删,品修辞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2)调一调,品虚实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你认为调换一下顺序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1)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

7、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师:盖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的,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B :生欣赏月夜美景,并用自己语言描述。(1)使用幻灯片展示 四幅月夜美景(2)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生:庭院中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

8、是一个透明的水潭,潭中各种水草千姿百态,摇曳多姿,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七)与作者对话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师:就是在被贬黄州时。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屏幕显示余秋雨的这句话)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

9、?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屏幕显示: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师小结: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八)背诵课文。( 幻灯片出示背诵关键词 )(九)拓展、积累 ( 师:走进古典诗文的

10、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教师预设答案:( 幻灯片展示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7、举杯望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十)教师结束语。师:最后让我们记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让我们用豁达的心境来面对生活,让我们用闲适的心绪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诗意的人生。感谢同学们真诚合作!下课!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1,侵权必究 联系QQ68843242 1,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版 权 所 有,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侵权必究 联系QQ6884324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