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2065458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分析:搭石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设计理念:根据本文特点,我的设计主要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本着使阅读者披文入情,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的阅读理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课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作者情感交融,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

2、,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调动阅读的兴趣。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善良、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搭石用的石子 导学案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导学案)师:(出示情境图)师:同学们看(课本插图)这个小山村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

3、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点评:在导入环节,情境图,轻音乐配以教师的深情的描述,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课文那洋溢着浓郁生活的美的意境之中,同时巧妙地引入了课题,由课题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而富有美感。)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

4、是搭石。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出示这句话-课件演示)三、再读文本,明确写作目的师:通过读文,我们知道,搭石就是一些天然石块,那样的普通,那样的平凡,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写搭石呢?请用学们再用心的读读课文。(读后交流)生:因为搭石联结者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美景!(设计意图: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直接了解到了文章的主旨,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加深了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点评:由“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写搭石呢?”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非常直接而自然地将第一个环节理解“搭石”的本义,引申到了此环节对“搭石”深层含义的探索之中

5、,节约时间,“节约”学生的思维。)四、围绕风景,自主寻美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研读走搭石的段落,找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再想一想从哪儿感受到美?(生自由朗读、圈划,2分钟左右)(点评: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有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同时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则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思考。)五、深入体会,品味搭石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

6、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生有的读xn,有的读hn)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生:行(hn)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生:一行(xn)人师:齐读两遍。(生读)(点评:词语教学应该是有层次,有质量的,根据中年级段的识字要求,采用随文识字,把字放到句段中,理解字的音、形、义,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行”的教学先从读准字音开始,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理解词义,最后又结合课文语境理解,把“行”带入课文中朗读,一个简单的“行”字的教学体现出了老师对多音

7、字教学的重视;体现了老师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的理念。)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男生读一遍)师:“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女生读一遍)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生:搭石上。师引读:每当上工、

8、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师:(速度渐快)前面的生3: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4:紧跟上去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生5: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6:紧跟上去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师:像生齐:轻快的音乐。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师:前面的生(组1):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师

9、: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生:查了。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师: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生1:我好像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

10、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生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课件演示: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清波荡漾)师:(指举手的生)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生:(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师:身临其境吧?(生点头)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全班读)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

11、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生:一道风景(设计意图: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尤其注重了朗读的过程。学生读中感悟,领会家乡的景美,学生轻声、自由地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做到如醉如痴物我两忘,把读书、理解感悟融为一体,做到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点评:1、此环节中,老

12、师紧紧抓住重点词语,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切入对文章内容含义的理解,将词语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在有限教学时间内,二者相辅相成。2、在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语句时,老师非常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据词选择词义的联系。“绰”是生字,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人影绰绰”的绰选哪种解释,“人影绰绰”又是什么意思?学生不仅对“绰”有了理解,而且对“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和“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此处所表达的意思以及作用豁然开朗,透过对这个词的理解,学生面前马上呈现出的是“我好像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

13、,美丽极了”“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的画面,这个环节中的识字教学、词语教学符合第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显得高效、丰满、立体。)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生:fff师:这个句子读一遍

14、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弯”的意思。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生:左右结构师:(出示字理图)左边生:一个人师:右边生:一条犬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15、。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男生上台)(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师:(扶起年轻人)到对岸了,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师:为什么?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生:不会师:为什么?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师:因为(指课件文字)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年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