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2054077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市政协社法委员会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对重庆提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定位。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单元,是老百姓日常活动的聚集地,亦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阵地。二月以来,社法委按照市政协“重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调研要求,联合市民政局就“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子课题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活动,先后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等形式,针对巴南、长寿、铜梁、潼南、酉阳等区县和两江新区,了解真实情况,听取群众声音,并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有关部门研究论证,提出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

2、况报告如下。一、调研了解到的情况调研组向长寿、铜梁、潼南等区县和两江新区的部分社区开展问卷调查,并深入3个社区走访调查。了解到,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应主要是针对城乡社区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处置,降低减轻上述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情况有:(一)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是居民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调研了解到,居民对生活周边的生态环境十分看重,关注度高。有46%的居民表示,周边环境是自己择地而居的主要考虑因素,有25%的居民认为,生态环境直接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针对居民对于生活垃圾处理的认知水平进行调查的结果不如人意,例如在被问及垃圾分类问题时,仅有23%居民表示自己在平时会注意对

3、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大部分居民表示不太在意,统计发现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居民往往在垃圾分类上做得较好。(二)生活垃圾对城乡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调研发现,生活垃圾和废水是影响城乡社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处置不当将对城乡社区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也影响居民的直接感知。从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城市社区有46%的居民对生活周边的环境不够满意,其中有17%的居民认为生活垃圾是影响生活环境的主要因素,有73%的居民对废水处置表示担忧。通过走访看到城市新建社区对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置做的比较好,但城市老旧社区由于缺乏专业的物业管理,部分社区仍存在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的情况。在废水处置方面,农村社区存在较大隐患

4、,居民普遍还是采取就地倾倒的方式,有的排到土壤里,有的排入小河沟渠,对土壤、对水资源造成破坏。(三)目前城乡社区生活垃圾处理的制度安排 2014年11月,原市市政委印发了重庆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142020年),正式启动我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15年3月,市环保局印发重庆市农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适宜技术推荐(试行),我市农村社区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有了相关规定。2017年11月市政府办公厅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6号)的要求印发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我市生活垃

5、圾分类处理工作上档升级。方案要求,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四)城乡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在社区的施行情况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在我市各地开展不平衡不充分,按照方案要求,要引导居民自觉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调研组在两江新区的紫竹院社区、幸福广场社区通过居委会的微信群对46个居民进行了解,知道垃圾分类的有35人,占77%;常年对垃圾进行分类的有11人,占23%。在酉阳县黑水镇调研随机抽问了5个居民,一人知晓垃圾分类,无一人常年对垃圾进行分类。对废水的处理重视程度,城市好于农村,如长寿19个街镇都建立

6、了污水处理厂,但全区221个村中仅有12个建立了污水处理厂;铜梁28个镇街建立污水处理厂的有25个,266个村只建有16个污水处理设施;潼南238个村只有39个建有污水处理厂。另外在运输社区生活垃圾时,投放后重新混合收运的现象较为突出。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根据调研结果来看,虽然我市对城乡社区生活垃圾的处置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认识不足、方法不多、手段不够、协调不力等因素仍然存在,城乡社区废水、废渣、废弃物处置还不够完善,城乡社区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和能力仍有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治理活动多呈“集中式”。政府主导的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缺乏长效机制,往往与文明城区建设、卫生城区建设等集中整治活动相

7、结合,在特定时间集约力量治理,其余时间相对松散,城乡社区生态环境存在时好时坏的“两重天”现象。二是处置手段趋向“单一化”。调研发现,当前城乡社区废渣、废弃物处置仍采取择地堆放统一回收集中处理的传统处置模式,处置手段相对单一,处置效率不高,循环利用率较低;废水普遍先排放再整治,整治成本较高,多元化、多样化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尚未完全形成。以“禁塑令”为例,目前各社区超市、商场对于塑料口袋等“白色垃圾”从免费供给转为有偿使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白色垃圾”制造蔓延,但缺乏源头治理机制,综合来看效果不明显。三是处理能力往往“盆景化”。变废为宝,防止再污染逐渐成为垃圾处理的科学方式,一些现代化、专业

8、化的垃圾处理机构在我市落地使用,巴南区丰盛镇垃圾焚烧发电厂(目前西南地区建设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年处理规模达到87.6万吨以上,上网电量2.3亿度以上)就是此类。但由于全市类似机构数量较少、布点不均衡,处理能力难以达到全市垃圾处理需求。存在有“盆景”无“花园”的现象。四是群众关注带有“选择性”。通过调研发现,全市居民生态环境治理意识仍较淡薄,相当数量的居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面上的废水、废渣、废弃物等生活垃圾处理,居民们往往漠不关心、比较淡漠,只有涉及自身健康,影响切身生活时才会产生迫切的治理愿望。加强居民环保意识宣传,控制“第一手垃圾”,是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9、三、意见和建议城乡社区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好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是做好环境治理的重要方面。按照党的十九大“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要求,建议以创新社区治理为主线,以政府治理、社会协调、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思路,着力解决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积极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绿色家园奠定基础。(一)增强制度建设力度,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合力借鉴北京等地经验和我市实际,制定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法制保障。树立生态环境治理“一盘棋”理念,针对废水、废渣、废弃物的临时堆放、回收整理、处置利用等环节严格规范,打造高度整合、

10、紧密衔接的处置链条。在城市社区要科学布局垃圾堆放点,完善回收程序,优化清理效率;在农村社区要因地制宜落实专人定时定点清理,形成长效机制,还城乡社区优美、干净、卫生、健康的生态环境。坚持奖惩结合,城管、环保等部门加大执法稽查力度,对于堆放、回收、处理中不合规、不达标行为依法处罚;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基层干部、社区群众自发参与环境治理工作,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强大合力。(二)发挥科技力量作用,加大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议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力量,不断增强生活垃圾和废水的处理能力,特别是“白色垃圾”塑料的再利用,拓宽生态环境治理张力。加强大数据运用,对人口密集度、垃圾堆放量、回收速率进行科学研判,为合理布

11、局垃圾堆放点提供数据支撑。可按照片区合理布局建设落地一批类似巴南区丰盛镇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现代化、高科技垃圾处理单位,为实现科技治理、科学治理提供硬件支撑。在废水的治理工作中,可探索通过生物降解的方式,在治理环节中投放水生植物、微生物等进行净化,促进循环利用。(三)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减少生产生活垃圾产生大力发展重庆旅游名片,结合我市特有的统战文化、传统建筑文化、区县特色文化,打造一批类似渝中区嘉西村社区的有本地特色、有旅游价值的精品社区、示范社区,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可复制的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向全市推广。在推进实施“禁塑令”同时,大力发展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编织产业,推陈出新一批轻量化、便携

12、化,能逐步替代白色塑料的产品融入广大群众生活;植入共享生活理念,探索实行共享“菜篮子”计划,鼓励广大群众低偿租用竹篮、竹篓、竹袋等进行收纳、购物,形成别有风味、氛围浓郁的都市风景线。(四)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鼓励社会参与,发动居民共治,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格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张贴公告、发放传单、开展宣讲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环保知识和生活常识,唤起居民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高度重视。鼓励社会组织、民营企业进入社区临时设点,进行废旧家具、废旧电器等废弃物的回收、出售、交换等微偿中介服务,为居民“淘宝”创造条件,促进废弃物变废为宝。居委会、村委会、业委会

13、等组织发动居民广泛参与、深度自治,通过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置进行规范,形成“各扫门前雪”的良好局面。(五)突出农村社区治理,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创新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模式,防止污染产业对农村社区的影响,坚决保护好绿水青山。推动农村社区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科学化、规范化,逐步建立村委牵头、专人负责、村民参与的垃圾共治格局,坚持做到定点堆放、定时清理、定向运输,形成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农村社区“厕所革命”,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和乡风文明水平。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机制;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