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6.21《短文两篇》测试(1)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053629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6.21《短文两篇》测试(1)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 6.21《短文两篇》测试(1)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 6.21《短文两篇》测试(1)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 6.21《短文两篇》测试(1)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 6.21《短文两篇》测试(1)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6.21《短文两篇》测试(1)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6.21《短文两篇》测试(1)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短文两篇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地方)室者B.卒之东郭墦(,坟墓)间C.与其妾讪(,讥讽)其良人D.思援弓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线)而射之答案:A解析:处:读处于,处在。2.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 )A.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回家B.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通“早”。施:通“迤”,逶迤斜行C.无或乎王之不智也无:通“勿”,不要。或:通“惑”,对感到奇怪D.为是其智弗若与为:通“谓”,告诉答案:D解析:为:通伪,假装。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字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A.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B.今夫弈秋之数,小数也C.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D.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代词,C.动词,去,到。D.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国”字的意义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遍国中无与立谈者B.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C.自是,缇骑不敢出国门矣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答案:B解析:A.国都,京城,B.祖国,C、D国都京城。5.下列各句中“而”字用法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是( )A.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表示承接关系B.不足,又顾而之他 表示修饰关系C.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表示递进关系

3、D.妻妾相泣而良人未之知也 表示转折关系答案:B解析:而:顺承关系连词。6.解释句中加点词。(1)其良人出:_(2)必餍酒肉而后反:_(3)吾将日间良人之所之也:_(4)卒之东郭墦间:_(5)与其妾讪其良人:_(6)施施从外来:_(7)通国之善弈者也:_(8)诲二人弈:_(9)为是其智弗若与:_(10)非然也:_答案:(1)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2)满足、饱食 (3)窥视,暗中看 (4)坟墓 (5)讥讽 (6)喜悦自得的样子 (7)全国 (8)指导 (9)“为”通“谓”,认为 (10)这样7.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再举三个以上相同的例子。(1)文中宾语前置句:_(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

4、句:_答案:(1)良人未知也(2)无乃尔是过与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大王来何操 夫晋,何厌之有8.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吾退而寒之者至(2)思援弓缴而射之答案:(1)我一离开,奸佞小人跟着就来了。(2)想拿着弓展示一下射箭本领。9.下列对齐人有一妻一妾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旨在于讽刺那些不择手段坑蒙拐骗,以谋求富贵利达的人。B.齐人的形象是一般官僚的形象,其乞墦的行径就是一幕官场现形丑剧。C.“墦间乞食”“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都是孟子中的寓言故事。D.明代孙仁儒的东郭记,清代蒲松龄的东郭萧鼓儿词均系据本章编写。答案:C解析:“守株待兔”典出韩非子。阅读

5、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0.韩非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_的集大成者,韩非的作品,我们学过的_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答案:法家思想 扁鹊见蔡桓公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曾子之妻之市:_(2)女还,顾反为女杀彘:_答案:(1)前“之”,动词的;后“之”,动词,去,往(2)“女”通“汝”,你;顾,回头,回来12.翻译下列句子。

6、(1)特与婴儿戏耳:_(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_答案:(1)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2)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7题。 隽不凝字曼倩,勃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在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

7、长安中文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广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喜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繇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京师纪之。(汉书列传四十一) 注:旐:,旌旗的一种。襜褕: ,直裾禅衣(古短便装)。蒯聩: ,卫灵公太子。辄:蒯聩之子。蒯聩得罪卫灵公后出奔,辄即位后拒绝他返回。13.对下列句

8、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叱从吏收缚 收:拘捕B.亡不即死 即:立刻C.辄距而不纳 距:通“拒”,抵御、抵抗D.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 谊:友谊答案:D解析:谊:道德,行为或道理。1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相关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或者A.两个“或”相同,两个“者”不同B.两个“或”相同,两个“者”也相同C.两个“或”不同,两个“者”相同D.两个“或”不同,两个“者”也不同答案:D15.以下六句话,全都是表现隽不疑“名声重于朝廷”的一组是( )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 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 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 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 京师纪之A

9、. B.C. D.答案:B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隽不疑精研春秋行止均遵守儒家的规范,为官严厉而不凶残,全靠她母亲对他的严格要求。B.隽不疑以春秋的事例为依据,果断地处理了假卫太子的案子,获得皇帝和大将军霍光的赞赏。C.隽不疑平息了齐孝王孙子的叛乱,任京兆尹期间,体恤民情,案子多有平反,深得百姓敬仰,死后京都百姓纪念他。D.隽不疑办案能力强,朝廷官员都比不上他,大将军霍光要把女儿嫁给他,隽不疑不附权贵,坚决推辞。答案:A17.翻译下列句子。(1)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2)公车以闻。(3)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答案:(1)每逢到县里巡视,审查、记录囚犯的罪状归来;他的母亲总是询问隽不疑。(2)官府把这件事报给皇上。(3)大将军霍光打算把女儿嫁给他为妻。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 6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