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社科文10.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053233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社科文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社科文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社科文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社科文1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社科文1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社科文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社科文10.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社科文10(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谈宋代散文 宋代散文的另一重要成就是建立了一种成熟的群体风格。这与北宋古文运动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严格地说来,唐文并没有形成一种群体风格,只有韩、柳诸大家的个体风格。韩、柳力倡“古文”,其对立面是六朝以来淫靡浮泛的骈文,改革的阻力甚大,诚如李汉所说,“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韩愈)志益坚,其终人亦翕然而随”,在颂扬中不免透露出他孤身奋战的寂寞。因而到了晚唐五代,旧习复煽,不仅骈文重新占据文坛的中心地位,古文写作也趋于艰涩怪僻,难以为继。宋代古文运动的情况就不同了。宋代文风改革得到封建朝廷的公开支持,阻力远较韩、

2、柳时为小。如天圣七年仁宗下贡举诏戒除文弊,以后明道二年、庆历四年又下诏重申,这一行政措施跟文坛发展要求完全吻合,因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欧阳修即一再指出,下诏后,“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左焉”。而宋代古文运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并不是打击骈文本身,欧、苏本人都是“宋四六”的名家,欧还明确说过“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故不是此而非彼也”的话。因此,他们把主要力量集中在文风革新上了。柳开、王禹蝽等人首先对浮艳空洞的“五代体”发起攻击,提出复兴“古文”的要求。然而,以大中祥符年间西昆酬唱集结集为标志,西昆体藻饰丰赡、典重华贵的时文又逐渐取代宋初简古奥涩、学古不化的古文作品,这又引起孙复、石介

3、、穆修、苏舜钦等人的反对,西昆体时文的影响逐渐减弱,至欧阳修主持文坛他的打击矛头主要是针对僻涩怪诞的“太学体”古文。“太学体”的始作俑者是反对西昆的健将、欧阳修的同年好友石介。他“主盟上庠(即太学),酷愤时文之弊,力振古道”,但是反对西昆体的同时,却走上了“以怪诞诋讪为高,以流荡猥琐为瞻”的另一极端,曾受到张方平的弹劾。欧阳修在嘉椽二年利用知贡举的职权以平易为衡文标准,将“太学”的优秀学生刘几黜弃不取。而选拔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一时名士汇集,“文格终以复古者,公之力也。”在宋代写作平易之文已成为古文家的共识。在散文中本来就存在平易和奇崛两种文风,韩愈面对当时文坛提出的这个问题,从理论上回答说

4、:“(文)无难易,惟其是尔。”但他实际的审美爱好,无疑更倾心于奇崛、“难”的方面,宋代古文家却异其趣。王禹蝽提出古文写作应以“句易道、义易晓”为鹄的。苏轼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描述,则形象透辟地道出了宋代散文群体风格的极诣。1原文中有“韩、柳力倡古文”“古文写作也趋于艰涩怪僻”“他的打击矛头主要是针对僻涩怪诞的太学体古文 ”三个句子,这三句中“古文”的含义是否相同? 答:和_,和_,和_。 (十四)1答案为:(1)不同;(2)相同;(3)不同。指先秦两汉的散文;指唐宋古文运动中写作的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散文。2根据文意填写宋代古文

5、创作中各种风格流派发展变化的过程图示。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平易古文2答案为:深奥古文西昆体太学体3本文围绕北宋古文运动这一中心话题,主要阐述了三个观点,请分别作出概括。(每个观点不超过25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3答案为:宋代文风改革得到了朝廷的公开支持;宋代古文运动所要解决的是文风问题;8写作平易之文已成为宋代古文家的共识。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三项是( ) 4B C F A唐文没有形成一种群体风格的原因是由于“古文运动”所遇到的阻力甚大,古文的成就也

6、不高。 B宋仁宗下贡举诏表明了朝廷的公开支持,更由于这一措施适应了文坛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文风改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 C宋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否定的不是文体,而是否定骈文淫靡浮泛的文风,提倡“古文”的目的也就是扭转当时浮艳文风而不是消灭一种文体。 D文章中介绍了宋代古文创作中各种流派更替与发展的情况,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宋代散文创作既有群体风格,也有作153 家各自的风格与特点。 E宋代古文的主体艺术风格是藻饰丰赡,典重华贵,而又平易流畅。 F文首在写宋代散文创作之前先写唐代古文运动的情况,是为了映衬下文宋代散文创作为什么会形成群体风格。 (十五)阅读下文,完成l4题。现代学者散文的三个途径 现

7、代学者散文的分化之途有三:一是趋于火热的现实斗争生活;二是趋于历史的凭吊和自然的踪迹;三是趋于个人闲适生活的孤情雅趣。这三种分化之途,丰富了现代学者散文的视野。我认为,鲁迅散文当属第一种。无论是朝花夕拾还是野草,无论是热风还是且介亭杂文,横亘其中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充实着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谈古论今,借古讽今,是鲁迅散文之一途。对个人生命历史的记忆,对青春烈士的歌颂,都洋溢着一种无比的激情。这种散文有着真心情,真精神,有着一种满腔的赤诚。鲁迅散文代表着现代散文的最高品格。这种散文精神,在张承志的散文艺术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张承志散文的忧患精神源于生命本身。人行天地之间,出入高山大河之中,往来

8、于底层民众之间,自然有壮烈的生命激情和无法抑制的冲动。这是一种青春的力量,放射着当代散文最奇美有力的强力意志。文人雅士之散文最易趋向于第二条途径,即追求自然的遗迹,走向历史的凭吊。中华民族独有的灵性、智慧与和谐精神,充实着这种散文的内在精神。有人把这种散文视之为消释亚细亚痛苦的典型模式,在我看来,这是必要的,它平衡着我们内心的痛苦,抚慰着我们内心的精神创伤,呼唤着我们心灵独有的情感力量和道德力量。这种名士散文,实质上是学者散文的一种。他们热爱山水小溪,纵情山光水色,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俞平伯、废名、沈从文都为它写出了许多奇美诗章。这些散文充满着神性和自由精神,这是道家的自然、佛家的自然,亦

9、是儒家的自然。“山川大地,无处不佛”,这种佛性和神性源于一种生命深处的自由精神。现当代学者,把最深邃的感情,献给了这奇美的山水。与这种自然抒情相对应的,便是历史抒情。他们登高眺远,怀古伤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融于历史意识之中。如果说,斗士散文,诸如鲁讯、张承志的散文给予人们一种奋进的力量,那么,名士散文则给予人们以自由的启迪和情感的抚慰。这种散文也代表一种积极的中国文化精神。学者散文的第三条途径则在于对个人闲情逸致的风流自赏。这类散文提供了一种生活风范。这种生活方式,乃是许多人所向往的极境。林语堂的幽默,梁实秋的萧心,徐志摩的醉情,都极为令人欣赏。他们的生活代表

10、了闲适优雅之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学者安逸生活之极境。现当代学者沉醉于表现这个甜蜜生活方式和闲情雅致的作家并不少,他们事实上为当代生活提供了一种贵族生活范本。在和平安逸、举世狂欢的时代,这种生活实是一种美的自由之境。但在一个多灾多难、贫富悬殊的时代,这种散文不免令人妒嫉和艳羡。谁不希望暖室生香谁不希望娇女伴郎。但这只是个人生活的一种理想。如果学者散文仅仅满足于写这些,那就不可避免地使人产生一种甜得发腻的感觉。一旦这类散文主宰着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时代就充满着危险。我们必须承认,散文应当多元化。多种情调,多种情趣,多种光芒,多种生活方式,共同建构我们的生活空间,满足人们广泛而又多重的需要。

11、但是,散文必须以激情为主导,而不能以幽情为主导,否则,我们的阴性文化必然压倒阳性文化。我们的中国精神不是一种甜腻的精神,而是一种雄健有力,具有阳刚崇高之美的精神。因此,愈是在柔情似水的散文占主导的时代,我们愈应呼唤豪情散文和英雄散文。1概括说明文中画线的短语所指代的内容。 (1)这种散文:_ (十五)1答案为:(1)趋于火热的现实斗争生活的散文; (2)这种散文精神:_ (2)一种不屈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2“趋向于第二条途径”的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哪两类?分别表现怎样的精神特征? 第一类:_,所表现的精神特征是:_ 第二类:_,所表现的精神特征是:_ 2答案为:(1)自然抒情散文,源于

12、生命深处的自由精神;(2)历史抒情散文,融于历史意识中的生命意识。3“第一条途径”与“第三条途径”的散文,各有什么社会影响? (1)_ (2)_3答案为:(1)给人们以奋进的力量;(2)为当代生活提供了贵族生活的范本,一旦这类散文主宰着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时代就充满着危险。4下面是关于本文的赏析,其中正确的两项是( ) 4B E A本文是一篇文学评论,是关于现代散文体裁分类问题的阐述。 B本文呼唤豪情散文和英雄散文。 C文中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诗句,是为了说明“第二条途径”散文的自由精神。 D作者在文中完全肯定了“第一条途径”的散文,对“第二条途径”的散文褒多贬少,而对“第三条途径”持否定态度

13、。 E本文除运用典型事例进行论述之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说理性。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中国诗论钱钟书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154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燕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

14、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蹩。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难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连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无穷涯际,下面是深密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有时候,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