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二地理 3.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048697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二地理 3.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高二地理 3.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高二地理 3.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高二地理 3.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二地理 3.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二地理 3.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地理 3.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不同区域资源的差异(结构、数量方面)和经济的差异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2.掌握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简要说明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的主要特点。3.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作用及在此过程中须注意的诸如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教学重点】:1.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简要说明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的主要特点。2.南水北调的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 位。2).地域上,我国水资源分布却存在明显的 性, 多 少,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

2、方面,东南沿海为丰水带,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为多水带,华北、东北大部分为过渡带,西北及青藏的一部分为少水或缺水带。3).中国水能资源的空间分布以 流域和西南诸河为主。2.为什么说长江在地理条件上有利于兴建引水到北方的跨流域调水工程?(1)(2)(3):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1、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 上,地势高于西北和华北地区,可以 供水,但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 和 部分地区供水。2、中线工程:从 通过,从长江中游 水库和 库区引水,可自流供水给 大部分地区(北京和天津等) 。3、东线工程:位于 东部,在黄河以南因地势 ,需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积极意义 社会效益:

3、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工程为例)1) 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季节,长江径流量减少以后,海水将会 ,引起河口地区盐度 ,影响长江下游水质。2) 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 。3) 调水对江淮沿线地区的 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4) 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 。5) 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1、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规律是 ( )A 东南多、西北少 B 东南少、西北多C 夏秋多、冬春少 D 夏秋

4、少、冬春多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 )A 南起江苏扬州的江都 B 将长江水最终调至黄河流域C 均可利用京杭大运河输送 D 输水线路跨越五大水系3、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需要逐级提升水位,主要原因是 ( )A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用水量大B 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比华北平原高C东线方案南段地势总体上是北高南低D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低于海河平原4、南水北调工程全部竣工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 ) 长江下游水量减少,其通航能力会大大降低 基本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 南方与北方的生态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彻底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A B C 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分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

5、然原因 人为原因 (2)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最根本的措施是 ,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3)南水北调路线:东线调水路线:从长江至 河至 (城市)中线调水路线:长江至 水库至 (城市)(4)从生态角度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积极意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第三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例一 、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2、为什么从长江流域进行跨区域调水?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1、西线工程2、中线工程3、东线工程: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积极意义: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为例)【教后感】: 【思考感悟】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思考感悟】南水北调工程为什么首先实施东线方案? 8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