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上传人:men****ain 文档编号:132048653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 能力 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对自 我 他人 家庭 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 习惯 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 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 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 活动性 实践性较强 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 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 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 以关注每一个儿童 的成长为前提 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 以体现 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 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 联系的社会环境 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

2、用 获得对现代社会 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 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 不断丰富和发 展对自我 对他人 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 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 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 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 分别为 做守规则的人 做快乐向上的 人 做自尊自爱的人 做聪明的购物者 教材以四年级儿 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 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 以 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 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 育价值取向为理念 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 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 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 参与能力 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 不断丰

3、富和发展对自我 对他人 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 观 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 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 勤俭节约的态度 养成文明礼 貌 诚实守信 友爱宽容 公平公正 团结合作 有责任心的品质 2 热爱祖国 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 尝试合理地 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对生活中 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行为与能力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 系 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初步懂得规则 法律对于社 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

4、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知道社会 生活中不同群体 民族 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懂得和平与 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 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 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 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 行为 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关心集体 参加集体活动 维护集 体荣誉承担义务 了解家乡环境问题 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 活动 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 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 感 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 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体会电视 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 活的关系 了解办一张报

5、纸的基本方法 学会合作办小报 了解通信 的发展 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 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五 教学措施 1 改变陈旧的观念 树立新观念 1 转变教材观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 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 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要运用好教材 要做到 删减 替换 补充 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 路 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 为基础 引导学生去学习 去探究 2 转变教学观 新的课程改革 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 提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一 要变 目中无人 为 有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更新观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要关

6、注每一位学生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能力的形成 第二 变 重结论 轻过程 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 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教师的教学过程 要指导学生怎样学 通 过什么方法学 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 光 方式来看待世界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 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 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 学习做人 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 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 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 主体人格 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 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 责任心 良好的行

7、 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 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 用经过生活锤炼 的 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所选取 引用 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反映儿童的需要 引导他们从 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 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从儿童 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 式 帮助 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 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 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

8、本教学理念 采取以客观社会为 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 式 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 探究发现训练技能 养成 习惯 5 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 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促进儿 童发展 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 做终结性的评定 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因此 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强调以鼓励为主 的发展性评价 六 学困生帮扶措施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 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 是任何东西 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 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 切 学生透过老师的

9、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 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 人格 他就会接纳之 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 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 用 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 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 相信耕 耘就会有收获 1 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爱是教育的前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 打开 孩子心里的那扇门 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 平等的关系时 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 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 这样他们 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 喜欢听教师的课 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 受 马克思曾说 爱需要用爱来交换 心灵需要用心灵来塑造 我们 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

10、人 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 因而 尊 重学生 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 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 点燃自信 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战胜自我很重要 要让他 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 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 同时 还 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 在 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师要创造 利用各种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使一些观 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也就是形成性格 在劳 动实践活动中 体验困难 让他们亲身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练及痛苦的 洗礼 3 欣赏 鼓励 张扬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士说 人性深处

11、无不渴望被赞赏 激 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 给学生一些鼓励 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 张扬他们的优点 从而感受到成功感 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 积极鼓励引导 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 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 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 处 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 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 反复的教育过程 教师一定要 有满腔热情 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因势利导 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 进的势头 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尊重 学困生 就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享受平等的待 遇 七 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 开展一次超市购物活动 2 开展一次 我家喜事 交流会 3 收集生活中有关交通安全的实例 开一次 交通安全从我做起 的主题班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