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十二课《我的祖国》课堂教学活动反思沪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048593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十二课《我的祖国》课堂教学活动反思沪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十二课《我的祖国》课堂教学活动反思沪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十二课《我的祖国》课堂教学活动反思沪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十二课《我的祖国》课堂教学活动反思沪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十二课《我的祖国》课堂教学活动反思沪教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快乐,就在探究活动中我的祖国课堂教学活动反思一 我的祖国一课主要对应新课程标准“自我认识”中的内容:“认识到自己是祖国的一员,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中国。 本课的特点是记忆性的知识点多,还有诸如“领土、主权、专属经济区”等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在组织教学时很容易陷入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之中。 二 下午上课时,学生问我学习什么?,我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美术,好吗?”学生一脸的惊异和不解。当我告诉他们打开课本我的祖国看到“活动区”时,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集中到“描画中国疆域轮廓图”上来。从学生欢呼雀跃的神情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喜欢上这堂课了。俗话说“

2、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顿时也精神大振。活动分三步进行: 1、临摹比赛:描画中国疆域轮廓图,看谁又快又好。 2、填图大比拼:看谁能够把中国疆域四至、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准确、快速的填注在对应的位置。来源:Zxxk.Com 3、“我当导游员”:让学生模拟导游员,运用自己画的地图向来我国旅游的旅客介绍我国疆域四至、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及我国的领土、领陆、领海、领空和岛屿、海洋专属经济区等情况。比一比哪一组设计新颖,内容详实,语言流利优美。 第一、二步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对基本的知识和重点、难点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第三步通过活动,使学生主动运用自己学习的知识

3、,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刚刚学习的知识,又能够使学生在这样一种活动中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自豪感,以“我是中国人”为荣,以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人民勤劳勇敢的大家庭为荣。 下午的课比我想象的还要成功。本来是要求学生描画中国的轮廓图,很多学生却自己徒手画了起来。令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帮助我画了一幅“中国轮廓图”。他的画法熟练,方法独特,先确定“四至点”的位置,然后又选定几个“特殊点”,再用曲线一一连接,一幅“中国轮廓图”便栩栩如生的呈现在眼前了。来源:学+科+网Z+X+X+K 三来源:学科网ZXXK 下后课,看着同学们自己制作的精美的“美术作

4、品”-“中国轮廓图”,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笼罩着我,我很幸福,也很满足!来源:学。科。网Z。X。X。K 课后,我及时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一、新课堂需“先学后教” 首先,历史与社会是综合了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广泛汲取多方面的养分,具备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吃透教材,备好课、开展好教学活动;其次,要在备课和上课前,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课改精神,并使其体现在备课、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第三,要不断对教案、教学设计进行完善或调整,从实践中学习新知,及时调整课堂策略。 以本课为例,刚开始是按照教材的安排,先向学生介绍“领

5、土、领陆、领水、领空”等概念,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概念,而且陷入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老路。如果先把前面面的内容全部讲一遍,最后再让学生活动,那么,所有学生都是被“牵着鼻子走”,这堂课顶多是“穿新鞋、走老路”,依然没有很好体现新课改精神。但是,按照现在的设计,“讲解课”变成了“活动课”,原本“死记硬背”的课 气氛,在这里却成了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舞台,课堂完全变成了一片新天地,教得轻松,学得也快乐。这一切都因为学习让我懂得了“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以自主发挥的广阔的舞台。” 来源:学科网二、活动由师生共同“导”“演” 打开历史与社会教材,每一课几乎都设计了“读与思”、“大家谈”、“知识窗”

6、、“故事角”和“活动区”五大活动板块。因此,新的课堂教学,应该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生成新知,深化情感。如何运用“活动板块”开展好课堂活动,是改变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这也有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教学活动不是教师一人导演,也不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而是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导”“演”的。本课的设计打破了教材原有的设计程序,以活动导入,并且以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把教学内容与“活动板块”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我看来,如果第一、二步活动教师是策划导演,学生是演员,那么第三步“我当导游员”,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因此,教师并没有完全退出“舞台”,而是参与

7、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朋友,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他们创造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三、探究过程需开放互动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对“专属经济区、领土、领陆、领水、领海、领空”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中国周边的国家及其位置等的掌握是教学的难点。单纯的文字讲解,学生或许能够听懂,但是,离开了课本,学生很快就会模糊混淆。因此,让学生运用自己绘制的“中国轮廓图”,说出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仅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而且使学生思维、探究的过程更加开放;例如有的学生对照地图讲解什么是“领海”、“领陆”“蓝色国土”,调动了大家的听觉和视觉,让人一目了然。有的学生“模拟导游”,带领大家兴致勃勃的游览了祖国的“蓝色国土”(领海和专属经济区),还访问了周边的友好邻邦,不仅感受了祖国的广袤与辽阔,而且增进了对“睦邻友好”的理解。虽然有的表达还不准确,但是,在探究、学习、交流中,一切问题都是公开的透明的,因此得到了及时解决。这个过程就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过程。虽然探究过程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只要教师适时调控和引导,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依然使学生的探究学习充满了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