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2)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040043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2)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2)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体系的区别1.政体形式的区别柏拉图的理想政体形式是“贤人政体”,也就是“哲学王”的统治,即知识统治。这是柏拉图政治学说的核心。 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则是一种中庸的模式,他认为由中产阶层为主体的城邦,是最优良、最稳定的城邦。他认为,只有中产阶层才是富人和穷人的“仲裁者”。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柏拉图更多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2.法律的差异 柏拉图崇尚的是哲学王的政体,也就是说,更强调统治者的个人素养在国家中所起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甚至是轻视法律的,他更加看重的是道德的力量,是人性中的善对人

2、们行为的无形约束。相对于法制来说,柏拉图崇尚的是人治。 而亚里士多德是比较看重法律的。他的思想大多继承了柏拉图法律篇的思想。他认为,法是没有感情的智慧,具有一种为人治所不能做到的公正性质。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弊端。 3.后期思想的演变柏拉图后期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其国家起源说承认了人过社会生活的需要;在政体理论中,已经不提起五个循环政体,而是将政体分为合法和非法的两种,颇类似于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同时,开始逐步的承认并强调法律的作用。这些变化都体现在他晚期的作品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我们不能不认为,正是其晚期的这些变化,给了亚里士多德某种启示,从而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政治学说。

3、4.人治与法治的分野,贤人政治和共和政体的选择贤人政治柏拉图的理想政体柏拉图的这种贤人政体中,权力与知识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至高无上的哲学王必须是经过特殊训练,并获得至高知识的人。柏拉图的这种思想对后世西方的精英治国论有着重要的影响。共和政体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与柏拉图的不同。他指出,划分政体存在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城邦最高治权执行者实行统治的目的是否旨在“照顾全邦的共同利益”;第二是城邦治权的最高执行者人数的多少,是一人,少数人,还是多数人。根据以上标准,亚里士多德把现存政体划分为六种,并指出了六种政体各自的特点。他指出,君主政体崇尚勋业;僭主政体崇尚私利;贵族政体崇尚才德;

4、寡头政体崇尚财富;共和政体崇尚中庸;平民政体崇尚自由。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体系的联系1.学术上的承袭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人对理想城邦的勾画的惊人相似上。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理想城邦的公民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的职业是统治者,其本性为爱智者,第二等级的职业是护卫者,其本性为爱荣誉者,第三等级的职业是生产者,其本性为爱享乐者。三个不同的等级,表示了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拥有相应的权力。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坚守职责,各尽其份,互不僭越,确立和谐的秩序。 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也分为三个阶层:议政者、保卫者和生产者,前两个部分构成城邦的公民团体,第三个部分是城邦生存的物质基础。亚

5、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同样不排斥君主制。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探讨如何对城邦的第一、第二等级公民进行教育的问题。教育是治理的最重要的手段,目的是提高城邦居民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促使人的灵魂转向,以认识理念世界。因为哲学王是最高的爱智者,在他的领导下教育公民是必要可行的,只有这样,公民才能管束自己的行为,达到勇敢、节制,爱智等一系列的要求。2.教育体系的相似点柏拉图设计了一整套教育程序,从数学到平面几何,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从几何到天文,从天文到音乐,从音乐到辩证法。每一科的教育,都是通向认识理念之路的阶梯。 在政治学的第八、第九卷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城邦教育问题,其思想也是对柏拉图教育城邦理想的进一步发展。 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体的善是跟随着个人的善”,教育是政治正义的当务之急,城邦因该通过教育使其统一起来并转变成为一个共同体。毋庸置疑,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把通向理想城邦的根本途径同样地理解为教育。 值得指出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教育”都是一种德教,不是技术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