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心理问题及对策 展板.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031368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心理问题及对策 展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心理问题及对策 展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心理问题及对策 展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三心理问题及对策 展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心理问题及对策 展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心理问题及对策 展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随着考期的逐步临近,考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有几大症状较为明显,已经影响到考生的迎考心态。进入五月冲刺阶段,就大多数考生而言,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多多少少的考试焦虑,在所难免。而心理压力的超负荷和焦虑氛围的干扰如果得不到有效调节,必定会影响考试的发挥。因此,心理专家认为,想要轻装上阵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考生要调整好心态,做足心理备战的功夫。高三八大心理问题及对策心理问题指导之一:如何缓解学业焦虑?高三学生学业焦虑主要表现为考试焦虑何学习动力不足。学生考试焦虑体现在对考分的过分看重,说到底市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群体效应,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二是不自觉

2、地将获取高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学生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的认知不协调。只有减轻心理负担与学习负担,才能减轻学习上和精神上的压力,才能健康愉快地成长。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不要过多地担忧将来的事情,而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考前作好知识准备以及应付考试突发事件的对策和心理准备,有备才能无患。不妨采用“极限思维法”,想象你所焦虑的事件可能的最坏结果。你就会发现现状还是值得乐观的。学习动力不足(即学习动

3、机问题)也常常令学生苦恼。一方面学生都有提高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分内在(具有持久性)和外在(具有短暂性)两种,学习者只有“知学”、“好学”并且“乐学“,从价值上给自己的学习以较高的评价,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当然,学习的外在动机也是必要的,只有二者和谐作用,才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心理问题指导之二:正确看待信息问题一些同学由于付出的努力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归因理念。精神分析者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书中说:“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自卑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所处的现状

4、都是可以进一步改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卑也可成为一个进步的动力,人生正是在对自卑的不断超越中而渐入佳境的。但是,持久的、过分的自卑感则容易造成心理疾患。在遭遇挫折时,建议同学们不妨尝试以下策略:1、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2、善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3、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要相信之所以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或无效努力。4、不妨制定阶段性目标。5、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6、增强自信心。7、乐观、平静地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对于成功同样是必要的。心理问题指导之三“如何改善人际沟通?有许多学生因在生活、学习中存在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沟通困难而感到苦恼,究其根源在于人与人

5、之间彼此立场、观点的差异。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不妨学会“换位思维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毕竟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当然,最好还要有一些沟通的技巧,它会进一步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心理问题指导之四:怎样克服精力分散?中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走神儿”现象。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因单调刺激而引起的厌倦感,如学习材料重复、枯燥;否定注意对象的价值导致意志努力失败或放弃努力;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精神疲劳而引起的疲劳效应。“注意紧张状态”理论提出学习单元时间概念。由于个性差异,每个人的学习单元时间可能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最佳学习单元时间约为25分钟,通俗

6、地讲,一个学习单元时间即是一个注意紧张状态,学习者应避免在一个既定学习单元时间内分心。可以尝试以下克服注意力分散的三步控制法:第一步,当出现某种滞涩情绪时,学习者应敏感地意识到,并提醒自己不能成为情绪的俘虏。第二步,尽快着手按已定的复习计划学习。第三步,继续学习,直到完成。明白了上述道理,学习者就应该克服在一个学习单元时间内注意力分散的不良习惯,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心理问题指导之五:正确理解应试与备考社会呼唤素质教育,学生呼唤素质教育。一些高三学生认为目前很多学校“应试教育”严重,因而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有逆反心理,这样的情绪在客观上影响了高三阶段的复习和备考。首先,我们应当肯定,学生强

7、烈希望推行素质教育,这是积极进步的表现。老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后进生,而不是只把目光投向升学有望的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是只注重智育;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不是搞满堂灌、题海战术。其次,我们应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备考和应试。“应试”与“应试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目前来讲,都需要考试。虽然高考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改革。但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高考仍不失为一种较公平的“稳瞬诺氖侄巍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可能普及大学教育,高考的竞争必然是很激烈的,我们应客观地面对这个现实,努力提高自己

8、各方面的素质,使自己早日成才。心理问题指导之六:摆脱苦闷自卑心理高考前,我们不主张搞题海战术,但适当的备考复习还是需要的。有些学生由于几次考试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不行了,因而容易产生苦闷自卑的心理。欲胜人,先胜己。复习备考,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消除苦闷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呢?第一,要正确看待自己。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不要求每次考试成绩都能十分理想,不要因一两次考试成绩不好而否定自己。不要总拿自己的成绩跟班上成绩拔尖的同学比。你在这个班成绩是中下的,在全校也许是中等的,在全省也许就是中上等的了。第二,要认真分析考不好的原因。也许是没有复习好,也许是心理紧张没有发挥应有的水平,也许老师出题太

9、难。第三,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就算自己学习基础较差,接连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也不应自卑。正确的态度是赶快找出原因,改变方法,调整计划,补缺补漏,再接再厉,争取高考发挥出自己在最高水平。两军相战勇者胜,“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没有理由轻视自己。心理问题指导之七“学会缓减心理压力高三阶段,随着高考的临近,同学们进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状态,你追我赶,于是有些同学感到竞争激烈,压力大,心情紧张。对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及时地给予疏导,学生自己也必须学会缓减心理压力。心理研究发现,保持适度的心理压力有利于高考复习、备考。但压力过大,会造成紧张、急躁心情;没有压力,也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考生必须学会调节自

10、身的心理压力。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随着高考的临近,同学们抓紧时间复习,积极备考是正常的,正如军队临战前要练兵,运动员比赛前要训练一样。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把压力变为动力。其次,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做到以“我”为主,紧而不乱,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要把平时当考时,考时当平时,尽量以平静的心情来复习备考。再次,还要注意搞好团结。同学间既竞争,又友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要怕同学超过自己,你帮助了同学,也会得到同学的帮助,并会赢得同学的友谊。在一种宽松友爱的氛围中复习,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高考中也会发挥出自己在最高水平。心理问题指导之八:家长应支持理解孩子父母望子成龙,都期望自己的

11、孩子能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这样一来,免不了经常唠叨,有意无意地给孩子造成了压力,使学生感到家庭压力大,烦躁苦恼。家长们希望孩子能上大学,能成才,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教导要得法。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高三阶段,孩子们学习紧张,心理压力大,容易烦躁,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宜施加过多的压力。家长应做到内紧外松,不妨抽点时间带孩子转转,调节一下孩子的心理,沟通和孩子的情感。高三阶段,考试会多一些,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考试的分数。有时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父母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责骂孩子,应心平气和地同孩子分析考不好的原因。对孩子心中的烦恼,家长应和老师配合,给予及时的

12、疏导和消除。对孩子的每一个有点、每一次进步,家长都应给予鼓励和赞扬,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庭应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平静港湾,家长应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使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心心理故事:从前,两个秀才一起上京赶考,路上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了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倒霉。于是心情一落千丈,那个“黑乎乎”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名落孙山。 另外一个秀才看到那个“黑乎乎”的东西时,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他转念一想:棺材,官,财,那不是有“官”也有“财”吗,好兆头!于是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泉涌,果然一举高中。感悟:良好的心境有利无弊。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情好,阳光才明媚;心境好,人生才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