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000872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13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新常态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常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和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期。编制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是在新的起点上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第一章 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二五”以来,常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民生优先、国际化、城市现代化、人才与文化强市、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在各个领域取得明显进步,为新

2、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发展成效1.经济规模稳健增长,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十二五”时期,常熟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年均增长9.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4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0870美元(按户籍人口)。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逐步提高。服务业比重比2010年上升3.21个百分点,达到45.3%(按新口径)。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形成水稻、蔬果、水产养殖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农村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9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排名位列江苏省第一方阵。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人才日益集聚,常熟

3、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43.6%和38.7%。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2.3%。拥有各类人才27.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9万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结构优势凸显。外资质量显著提升,实际利用外资规模8亿美元。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实现出口142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占比45%。“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新增境外投资1.6亿美元,新签境外劳务及承包工程合同额2.2亿美元。港口吞吐量突破8500万吨。2.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民生福祉显著提高“十二五”时期,常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施了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推

4、进集团办学改革,深化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实现优质资源全覆盖;文化事业发展欣欣向荣;形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实现全覆盖,住房保障范围与保障标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基本完善。社会养老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基本养老保障覆盖率达到99.9%。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0300元和25860元,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百姓幸福指数普遍提高。3.环境改善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十二五”时期,常熟大力加

5、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污染防治方面,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大气污染和流域污染治理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至2015年,共减排化学需氧量5204吨、氨氮867吨、二氧化硫16646吨、氮氧化物33573吨,全面完成“十二五”污染减排总任务。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6%,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5%和65%。全面推进生态建设,重点打造城市周边120平方公里核心生态圈,进一步强化了对江南水乡特色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山水相依、滨江环湖的生态空间格局初步显现。4.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6、十二五”时期,常熟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布局更加均衡。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日渐成型,拥有等级公路320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及一级以上公路333公里,镇村道路等级标准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城乡路网结构渐趋完善,镇村公交开通率100%,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水利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防汛抗灾能力显著提高,节水灌溉基地建设形成规模,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四位一体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建立。通讯信息化设施更加完备,实现自然村村村通宽带。“智慧常熟”建设全面推进,一批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上线运行。5.改革创新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活力增强“十二五”时期,常熟改革探索逐步

7、深化,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在苏州市首推建设项目模拟审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经济发达镇梅李镇进行改革试点,先后下放两批共818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在全省率先开展镇域综合执法试点。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工商登记管理改革效果明显,民营经济注册资本突破千亿元。“营改增”试点深入推进,至2015年底,累计为企业减税3.77亿元,减税面超过94.3%。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资国企的市场主体建设,国企监管考核不断加强。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入,确定为省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市,率先建成县级市中首批国家知识产

8、权示范城市。推进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整合了便民服务热线、数字化城管平台、110非警务事项等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实施新市民积分制管理,积分制管理综合效益逐步显现。“十二五”以来,常熟经济社会保持运行稳健、质量提升、转型加快、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奠定了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二、存在问题“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经验弥足珍贵,从有利条件看,常熟产业基础比较好,综合发展水平比较高,全民创业传统悠久,实体经济基础比较牢固。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常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1.分散式发展仍然比较普遍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由于粗放发展方式而产生的结构

9、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产业布局来看,产业集聚度不够,分散式发展特征比较普遍。由于思想观念上仍习惯于遍地开花,导致资源、环境等配置不尽合理,产业布局同构化明显,集聚集约发展程度不足。从产业结构来看,纺织服装、批发零售等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大,2015年常熟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占全部工业比重38.6%,传统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达到44.6%。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6%,低于苏州的48.5%,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增加值率仅为19.2%,低于苏州的20.3%。2.区域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活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10、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一是研发投入不足,2015年常熟R&D投入占GDP比重2.3%,与苏州2.7%的平均水平还有差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低于3%;二是创新绩效偏低,仅有15.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高新产业产值占比不高,且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偏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例为38.7%,低于苏州的45.5%。常熟的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科技创新是民营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突围”的关键,也是常熟面临的主要问题。3.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治理能力、

11、资源承载能力的矛盾突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对安全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环保用地建设行为等城市管理职能提出更高要求,常熟亟需进一步提升公共治理能力,构建反应迅速、高效的区域公共治理体系。同时,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明显,生态环境较为脆弱。2015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18万吨、0.12万吨、3.63万吨、4.30万吨,环境质量与国家标准和群众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渐突出,建设用地总量接近开发临界点。总体看来,以上都属于经历长期高速增长而遗留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具有全国共性特征的阶段性危机和矛盾,需要在“十三五”时期通过深化改革及

12、结构调整逐步解决。第二节 发展环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面临艰难复苏与再均衡,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则进入结构调整期和矛盾消化期。一、国际环境世界经济在经历2013年短暂复苏后,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可能在更长时间内处于更疲弱状态。从经济周期规律看,属于新一轮周期的下行区间, 2020年前的世界经济走势不容乐观。全球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源自美国金融创新的泡沫,自危机发生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回归实体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依托,新型制造更加突出智能化、个性化。由此推动生产方式、分工形态、商业模式等方面呈现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制造与服务环节日益融

13、合,制造成本优势将更加弱化;服务环节的生产更加迂回,生产服务外包将迎来大发展;商业运营模式更多由“线下”转变为“线上”,技术服务支撑将成为关键。在国际贸易领域,高壁垒、区域化成为新特征,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引起的经贸摩擦时常发生,为应对各国日益高筑的贸易壁垒,谋求新的市场空间,各国不约而同地把贸易合作的重心由多边转为双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发起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其中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已经初步达成。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内陆开放,推动与周边国家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为破解亚洲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

14、金瓶颈,中国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在推进内陆开放的同时,以对接发达国家自贸区高标准的要求,在上海、福建、广东和天津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高水平开放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沿海发达地区的开放水平。二、国内环境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滑,产能过剩有所加剧,同时劳动力、土地、生态等资源要素供求关系日益趋紧, 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十三五”期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将成为新常态。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15、会主义全局出发,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适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同时,中国制造2025明确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等要求。加快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推出“一带一路”、四大自贸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十三五”期间区域竞争态势将更为激烈,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龙头地位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16、。在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建设基础上,上海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由于受到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制约,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建设中,上海为谋求与周边临近地区建立合作开发区域,正在打造 “临沪核心区”。苏州将依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完善其作为创新创业生态宜居城市的综合功能,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专栏1-1 周边区域发展态势分析 常熟与上海: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出要和周边的江苏、浙江等地共建“临沪核心区”,相当部分的制造环节将加快向周边地区转移。同时,上海又在规划建设以上海为中心约120公里范围的“上海大都市经济圈”,未来发展定位是: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城市区域以及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弹性城市区域,形成临沪发展带。常熟,位于“临沪核心区”和“上海大都市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