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31988742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 蛙仿生态养殖项目实施地点 省市正安县项目容 建养殖池塘及配套设施,收种蛙项目规模 占地面积65800平米,年产商品蛙75吨项目总投资 总投资261.66万元。项目建设期限 五年 项目负责人 项目技术负责人 项目编制单位: 项目实施单位:: 一、目的意义 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式下,省委、省政府调整我省产业结构,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优惠政策。根据我省为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较多,但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结合我县农村优静的环境条件,水源丰富,植被好,气候适宜等特点,发展蛙养殖业前景可观,同时还是搞活地经济,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社会

2、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羹滋补品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当今世界名菜之一。蛙(RanaspinosaDavid)俗称鸡,蛙,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参差型亚目(Diplasiocoela),蛙科(Ranidae),蛙属(Rana),广泛分布于我县深山密林的山沟小溪,属珍贵的两栖动物。 蛙是一类大型的野生蛙类,不仅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价值。它 体大肉多而细,味美,营养丰富。 蛙肉中含有蛋 白质、葡萄糖、氨基酸、铁、 磷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 分,脂肪含量很低,历来是我国南宴席上的上等佳肴。 其食用价值远远高于牛蛙,

3、被国外美食家誉为“白蛙之 ”。蛙肉可供药用;有滋补强壮的功效。 蛙 药性平,味甘,入心、肝、肺三经,有滋阴降火、 清心 调肺、健肝肾的功效,对治疗疳积、病后虚弱、 心烦口 渴等有一定辅助疗效。 近年来,由于人们滥杀和大量使用农药,污染水质, 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野生蛙日趋减少。 大 力发展人工养殖,合理保护开发,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 长的需求,保护了自然生态平衡。而且,蛙养殖条件要求不高,资金投入不大,不管是稻田,池塘,还是房前屋后的坑塘,有水源的地就可以实施养殖。只要向农村进行养殖技术推广,就能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同时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该项目的实施,是人心所向,属势在必行。 二、项目实施

4、具备条件1.栖息环境 蛙栖息的洞穴一般为自然洞或土洞,于繁殖季节时居洞者较多。洞穴多在溪流岸边靠近水面,或者洞口有一半在水面之下。这些洞口一般不大,较光滑,进出洞时不易擦伤体表。洞深一般为2025厘米。洞底略低于洞口。 2.活动特点 蛙有两条粗壮的后腿,因此跳跃能力很强,弹跳高度达1米左右。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围一般不大。在洞穴围2050米,夜深时,便逐渐返回洞穴,天亮后很少在洞外发现其踪迹。 蛙的活动强弱与外界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水温水流等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适宜水温为1626,活动正常:水温过低,活动较少,生长停滞,进行冬眠,水温过

5、高则出现异常,甚至死亡。 3.冬眠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蛰伏起来,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进行冬眠,主要靠体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而缓慢的新代。根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时节,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或溪边有泥土的洞穴,其抗寒性比洞要好。 4.生长特性 蛙类的生长可分为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三个阶段。蛙的蝌蚪有尾和鳃,完全生活于水中。早期全长9毫米左右,重0.5克。在蝌蚪期生长慢,一般从孵化到变态完成约需90天。在自然环境中,成蛙的生长受环境及食物丰欠的影响,一般第一年增重2060克,翌年可达150克左右,第三年可长至2

6、50300克,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生长来得快。在考察中,曾发现雄性个体最大的可达750克,而雌性最大个体为590克。于4月底采集到的2060克的幼蛙,放入试养池中进行人工饲养,10月上旬时已达150克左右。在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条件下饲养,因饵料较充足、敌害较少,其生长速度一般比野外环境中要快。 5. 摄食习性 蛙的视力较差,它只能捕食活动着的活饵料,把死的食物送到其口边也不摄取。当发现食物目标时,就猛然跳起,直扑食物对象,甩出带粘液的舌头把食物逮住,迅速卷入口中。捕食多在夜间,白天捕食较少见。 6.食性 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45天靠孵黄囊营养,当孵黄被消耗之后便开始觅食。经解剖观察,蝌蚪的

7、肠中有植物碎屑、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以及硅藻、甲藻、金黄藻等。进行人工饲养时,可投喂一些蛋白质较高的饵料,如蛋黄、豆浆及鱼粉等。幼蛙期的食物主要是蚊虫、小型昆虫及昆虫幼体等。至成蛙期,其食物围很广,如:昆虫、蜈蚣、蜂蛛、马陆、蜗牛、螺蚬、虾、蟹、杂鱼、沙鳅,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鸟类等。 该项目场地正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天然的防护林,有常年不断的优质矿泉水源,泉水冬暖夏凉,是蛙生存的天然场所,可保证蛙常年正常生长。且具有蛙丰富的食源,县境有河流溪沟561条,小虾、小螺,小鱼,以及遍地的蚯蚓、昆虫。具备了蛙“足、清、凉、静”的环境条件,是一个蛙仿生态养殖的天

8、然场所。且该项目在正安县已经作了大量前期工作。县水产技术干部纪国领办的蛙生态养殖场已通过市科技局立项,现已有一定规模。因此,在正安实施开发蛙养殖业,有天然的条件和该项目实施的专业技术基础和良好的技术保障。 三、市场前景蛙的丰富营养价值 和多种药用功效,同时在我国大部份地区民间有着传统的食用习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大地增加了市场的需求量,目前产品供不应求,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的类似蛙的产品。由于人们大量捕杀和人为环境的破坏,自然生长的蛙急剧减少,市场价格昂贵,而且难以买到。现当地市场价格已达到60100元/公斤,沿海及发达城市已达到120元/公斤左右,市场前景可观。同时该养殖业又是一

9、项能使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良好项目。 四、技术分析 蛙的养殖生长过程为:卵蝌蚪幼蛙成蛙,其养殖一般是指将蝌蚪培育成幼蛙(体重5080g只),然后将幼蛙养成至达到商品规格(体重150g只以上)的成蛙;或直接放养幼蛙养成至成蛙。 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蛙的养殖场地应具备“足、清、凉、静”的环境条件。一般地,应选择水量充裕、引水便、水质优良、林木葱郁、自然环境幽静的山涧、山村庭院或依山傍水的场地建场。 建好仿生态养殖池:根据自然条件、蛙不同生长阶段与养殖特点,结合计划养殖规模与生产投资,可选用不同的养殖式,并建造仿生态养殖池。营造仿生态环境: 1.建造防逃设施养殖场地应加强管理,尽量避免养殖人员和生产操

10、作以外的干扰。室外养殖场地的四要用砖或水泥瓦等建造围栏,围栏底脚挖3040cm的深沟,用碎填平,防蛙潜穴逃跑,围栏高在1.5m以上,顶端设置向约20cm的倒檐,既防止蛙逃跑和敌害的袭击,又形成隔断外界干扰的屏障,维持蛙养殖所需的清静环境。 2.设置遮阳条件蛙喜阴凉的生态环境,故应避免的直接照射。可在围西半球附近种植常绿的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形成一个四季常有的阴凉环境;夏季,在养殖池上需搭建凉棚,并种些蔓藤、攀藤作物和瓜果等;在池边的空地上种植一些常绿植物,如南瓜、花草等,以增加遮阳面积,同时净化空气,改善生态条件,并能招引昆虫以供蛙体补充摄食。 3.配置保持流水状态的进排水系统 蛙的整个养殖过

11、程中,养殖用水必须为常年细水长流,循环不息,并保持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水温稳定。水源以山溪水、泉水为佳,不宜选用水质浑浊、有机质含量较多的池水。养殖池根据不同要求和水深,在每池的排水口应设置限水,用以调节水位和水流量。最好建立一个常所自流的进排水系统,此系统应包括常年自流引水、蓄水池、供水和排水渠(管)等,且进排水切忌串池。4、封沟养蛙、山沟庭院式养蛙、依山傍水式养蛙,都是蛙良好的养殖场地。蛙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易饲养,抗病历强。常见的病主要有四种,水霉病、腐皮病、肠胃病、水肿病,这些病的预防及治疗都很简单。 五、项目建设规模 1.建产卵池(100个)120平米; 2.孵化池(100个)10

12、00平米; 3.幼蛙池(60个)12000平米; 4.成蛙池50000平米; 5.鱼苗(作饵料用)池1200平米; 6.肥土地(用于培育蚯蚓)面积660平米 7.饲料房和住房500平米; 8.办公室及科研室320平米。年产商品蛙75吨。 六、项目实施案 前期工作: 2006年建产卵池(19个)30平米,孵化池(2个)96平米,幼蛙池(1个)300平米,成蛙池(2个)1200平米。已具备饵料培育房80平米。收集种蛙18对,并进行驯化和繁殖的准备工作。 第一阶段:2007年制备蛙鲜活饵料设施并培育鲜活饵料(小鱼、蚯蚓、黄粉虫等)。收集种蛙100对进行人工驯化和繁殖,繁殖蝌蚪达一万尾培育成幼蛙。 第

13、二阶段:2008年-2009年建产卵池90平米;孵化池904平米;幼蛙池11700平米;成蛙池48800平米;鱼苗池1200平米;饲料房和住房500平米;办公室及科研室320平米;收集种蛙200对。并进行生产安排。 第三阶段:2010年进一步完善生产设施和技术管理措施,全面投入生产。并有一定量的商品蛙上市供应。第四阶段:2011年-,年产商品蛙达50吨。 七、投资规模估算 1.修建池塘64320平米30元/平米192.96元; 2.修建办公房科研房饲养房及住房:820平米350元/平米28.7万元; 3.种蛙收购5万元; 4.饲料设备5万元; 5.防逃设施20万元; 6.其它10万元; 总投资

14、261.66万元。 八、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 1.资金来源:该项目共需资金261.66万元,申请项目经费200万元,自筹资金61.66万元。 2.资金的使用:第一阶段:2007年前的前期工作投入资金10万元; 第二阶段:2008年-2009年建产卵池90平米;孵化池904平米;幼蛙池11700平米;成蛙池48800平米;鱼苗池1200平米;饲料房和住房500平米;办公室及科研室320平米;收集种蛙200对,进行生产。投入资金220万元;第三阶段:2010年进一步完善生产设施和技术管理措施,全面投入生产,投入资金31.66万元。 九、经济效益分析 1.每平米按最低放养成蛙密度10只计,每只商品蛙按

15、最低体重150克计:50000平米10只/平米150克/只=75吨; 2.每公斤按当地最低价60元计:75吨60元/公斤=4500万元; 3.饲养投入:每公斤按30元计:75吨30元/公斤=2250万元; 4.管理费30人,每人年薪12000元计,30人12000元/人=36万元; 5.上交税收:(4500-2250-36)万元8=177.12万元。年利润率:4500-(2250+36+177.12)=2036.88万元。 十、环境保护仿生态养殖蛙,不仅仅没有任污染,而且对生态平衡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因为养殖蛙需要一个绿色的植被,在养殖池四还要进行绿化,才能保证蛙的生存条件,故没有任污染。 十一、风险分析: 蛙的要求并不十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