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寒带变大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1984072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寒带变大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寒带变大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寒带变大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寒带变大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寒带变大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寒带变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寒带变大(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寒带变大【篇一: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即黄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交 角。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产生的根源。黄赤交角 的变化必然导致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下面简单分析黄赤交 角变大或变小产生的影响:一、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回归线间是地球上太阳 直射的范围。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也将扩大 或变小。二、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 地球上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极圈的度数是回归线度数的余角。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极圈的度数减小,极圈到极点的范围扩大, 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

2、范围也扩大;而如果黄赤交角减小,极圈的度 数增大,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减小,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随之 减小。三、五带的范围变化 热带是指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寒带是指地球上有极夜和极昼 现象的地方,温带是指没有太阳直射及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即: 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划分界线。因此黄赤交角扩大,热带和寒带 的范围扩大,温带的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 也将减小,温带的范围扩大。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 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距直射点的纬度差的大小,即假 设为角 a 。角 a 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由于黄赤交角变大,太 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

3、变化幅度增大; 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小,各地正午太阳 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减小。五、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垂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晨昏圈与地 轴的夹角越大,昼夜长短的差值越大。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 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昼夜长短的差值也更大。因此,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幅度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小,各 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也随之变小。六、季节的变化 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 年际变化。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

4、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 化。因此,当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会更明显。当 黄赤交角变小,其结果与上相反极昼极夜现象 极点的极昼极夜现象,长达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 3.219.23 ), 北极点极昼,直射南半球( 9.23 次年 3.21 ),南极点极昼。 极圈以内的范围,都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上的地方,极昼极 夜的时间只有一天,分别是:北极圈,极昼 6.22 日,极夜 12.22 日; 南极圈,极昼 12.22 日,极昼 6.22 日。 极圈往极点的范围内都会出 现极昼极夜现象。延续时间在一天至半年之间。纬度越高,极昼极 夜的时间越长,直至到极点达到最大。正好是赤道线速度的一

5、半 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的状况有关 关于这种相关性,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已经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这 方面最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 1801 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发表了 一项研究,他发现,当太阳上黑子数目较少时,地面上的雨量就少, 粮食价格也就因干旱而随之上涨。可他的研究在当时并未引起学术 界的注意。直到 50 年后, 1851 年施瓦贝把他连续观测了 25 年的黑 子群数目的变化公之于世,发现了著名的太阳活动 11 年周期性,同 时还发现了地球磁场要素的变化也与太阳活动的变化同步,这在科 学史上才第一次确定了所谓的 “第一个日地关系 ”,使太阳活动对地 球状况的影响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到 19 世纪末

6、期,科学家们又陆续 发现:太阳黑子的活动,它的出现、增长与消失,均与地面上许多 生命状态有深大的关联;当太阳大耀斑发生时,从太阳上发射的大 量的紫外线、 x 射线、带电粒子流和强烈的射电波,这些突发性增强 的辐射能量几分钟( 8 分 19 秒)和一两天(带电粒子流)之后到达 地球时,即能引起极光现象、地磁扰动(地磁暴)、电离层暴等多 种地球效应,并由此导致短波通讯受到严重干扰或中断,甚至连飞 行的鸽子也会失去辨别方向的能力。太阳活动引起的地球高层大气 物理状态的变化,还会逐层向地面传递,进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变迁。 像气压、气温、雨量、气旋和风暴这些气象参数以及洪水、疾病、 地震等等,地球上几乎全

7、部最主要、最基本的物理和生理动态,均 和太阳活动密切相关。在洪水方面,科学家们发现,长江流域的大 水年多集中在太阳活动的峰年和谷年附近,即通常所说的 “双振动 ” 在峰年附近发生的大洪水,概率还要更大些。类似的结果对于黄河 和世界上其它的许多大河也都存在。在农业方面,科学家们也发现, 丰产的年份常常出现在太阳活动的峰年附近,而减产则多发生在太 阳黑子的极小年附近。传染病流行和太阳活动的关系也是这样:它 们多发生在太阳活动的峰年前后,和太阳活动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特别是流感,在从 1700 年到 1979 年的 280 年间,世界上发生的 12 次流感大流行中,有 11 次发生在太阳活动的峰年

8、附近,它们和太阳 活动保持着很好的同步变化。而在太阳活动与交通事故方面,日本 学者曾对东京和全日本车祸数目同太阳活动的关系做过分析,结果 显示,无论是东京的车祸数目还是全日本的车祸数目,都和太阳黑 子数几乎有一致的变化。此外还有研究指出,全球雷暴天气的频数 在太阳耀斑爆发后 4 天,将增加 50 (太阳活动谷年)和 70(活 动峰年)。在大耀斑发生的几个月中,全球的臭氧总量明显下降, 臭氧是挡住太阳和宇宙高能辐射的天然屏障,对人类安全有着巨大 作用。臭氧总量减少,会使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高能辐射增 加,因而对人类是一个天然的威胁,特别是对宇航员和高空飞行影 响更大,过量辐射会导致人的死亡。

9、心血管疾病也和太阳活动增强 或耀斑发生后 3 天(或地磁暴发生的当天)有重大相关(达到峰 值),这表明太阳活动的突然变化特别是突然增强,对心血管疾病 的压力增大,对某些经不起太阳大活动冲击的人,是致命威胁。 对于太阳活动与地震的关系,也已经有多种研究。我国科学家发现, 地震和由太阳活动引起的地球大磁暴的出现,有一定的联系。以北 京某地磁台的磁暴资料与同时期的地震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在 168 个磁暴中,与地震同时发生的有 90 个,震前一天或震后一天出现的 有 37 个,共占了 76 。当然也有有磁暴而没地震,或有地震而无磁 暴的情况。同时还发现,两个经过处理和选择的磁暴发生时间的间 隔往后延长

10、一倍的时间,就是地震的发震时间。第一个磁暴被称为 起始磁暴,第二个称为倍磁暴。进一步的研究还指出:地震与太阳 活动的 11 年周期明显有关,而且,地震频数的高峰,大多都是出现 在太阳活动水平的下降阶段上。地球作为太阳系内的一颗行星,受着太阳的影响和控制。太阳上发 生的各种活动 所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也自然会反映在太阳系内所有的行 星上。就整体上来说,地球上几乎全部的能量,均来自太阳,而能 量,是一切生命和运动(包括大地运动)的根本原因。肯定地说, 地球生命的每一动态,都是地球对宇宙中其它星球动态的呼应和相 随;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运动成长和生死循环的过程,都是地球生命 对她盛纳的太阳能量(光

11、和热等)的接收和释放、重构和循环的过 程,这个分为缓变和突变两种形式的积累、释放过程,以及太阳活 动状态的变化,就是诱发和引起地球上一系列动作(地震、火山爆 发、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最大的和最可能的原因。一句话:太阳 活动与地震的关系,就是地球追随太阳活动的变化,所引起的一个 能量的释放和累积的后果。就如同烧开水一样,火焰不断向水体注 入它的能量(热能),当这能量在水中达到一定程度(一般是100 C时),水体就会发生一个动作(开了,沸腾了)。同样,太阳向地 球辐射它强大的能量,当地球接受并累积这种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地球也将发生一个动作(地震或别的),以使这种能量得到释放, 或者转化为别种形

12、式的能量。平时,宁静的太阳日日以其光和热的稳定的辐射形式,为地球(及 其生命)传递着能量,维系和支持着我们家园一天天正常地运行, 我们的生命,和万物的生命,都依赖着它。同时,地球也在这样常 规的方式中一天天地接受并积累着来自太阳的辐射能,这就是所谓 “缓变 ”的积累过程。在这过程中,地球积累太阳的能量一天天增长, 达到一定限度,就有可能会引起地球的某种动作。同时,当太阳活 动水平变化、特别是突然剧烈起来了的时候,它更将迅速而深重地 引起地球状态的变化。特别是在太阳特大活动的后期,太阳所释放 的巨大能量会使地球积累的太阳能量达到一个突破,从而造成或刺 激地震的发生。我们已经发现,许多特大耀斑的爆

13、发多是在太阳活 动的后期、在太阳活动的下降阶段上,这也是为什么在太阳活动的 下降阶段发生地震的频次会显著上升的原因。现在的这段时间,地 球正好处于自 1996 年10月开始的第 23太阳活动周的下降阶段(该 活动周总体上是一个中等程度的活动周,周内太阳活动水平的峰值 出现在 2000 年 4月,目前距峰值已经过去 3 年多了),而且前久也 发生了 “火兔”、 “大鹰”等特大耀斑的爆发,这和最近全球地震的发生,是有一定联系的。当然,其中的机制,还有待我们更深入地研 究。太阳风暴 太阳风暴是指太阳上的剧烈爆发活动及其在日地空间引发的一系列 强烈扰动。太阳爆发活动是太阳大气中发生的持续时间短暂、规模

14、 巨大的能量释放现象,主要通过增强的电磁辐射、高能带电粒子流 和等离子体云等三种形式释放。太阳爆发活动喷射的物质和能量到 达近地空间后,可引起地球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等地球空间 环境强烈扰动,从而影响人类活动。 “太阳风暴 ”并非科技术语,而 是太阳爆发活动及其引起的近地扰动的一种形象和通俗的说法。这 里把太阳和地球空间看作一个整体,用太阳风暴一个概念综合描述 太阳爆发活动和对地空间环境影响两个方面,既具有时代特色,又 便于人们的理解。太阳爆发活动是太阳风暴的起源,它常常表现为 两种现象,一种是人类很早就观测到的耀斑,一种是太阳爆发活动 引起的各类地球空间环境扰动。太阳风日冕日冕是太阳大气

15、的最外层 .日冕中的物质也是等离子体 ,它的密度 比色球层更低 ,而它的温度反比色球层高 ,可达上百万摄氏度 .在日全食 时在日面周围看到放射状的非常明亮的银白色光芒即是日冕.日冕的范围在色球之上 ,一直延伸到好几个太阳半径的地方 .日冕还会有向外 膨胀运动 ,并使得热电离气体粒子连续地从太阳向外流出而形成太阳 风.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 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 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 “考 基础、考能力、考素质 ”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 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

16、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 “重 点知识重点考查 ”的原则。1 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 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 70 周年为背景,把爱国 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 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2 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 12 题和填空题第 16 题以及解答题的第 21 题,都是综合 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 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3 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 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 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 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