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31979878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推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推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推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推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 糖尿病是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不足)或者生物作用障碍(机体对胰岛素生理作用敏感性降低),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所引起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经历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减低,即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mmol/L但低于11.1mmol/L,是糖尿病的一种前期阶段,其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糖耐量人群约高100倍,并且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具备与2型糖尿病相同的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糖耐量减低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睥瘅”等范畴。早在

2、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许多研究也表明,通过中医药健脾、化痰、活血干预治疗,不仅可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同时可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逆转糖耐量异常,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2减轻或改善临床症状 有些糖尿病患者服用西药血糖虽然控制良好,但口干、疲乏、多汗、四肢麻木、水肿等症状长期存在,对此西药常感无能为力。但中医能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治疗、对症下药,一般很快可以消除或减轻症状,使患者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延缓或逆转早期慢性并发症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最突出、最显著的

3、优势。糖尿病实际上血糖只是一个表象,最根本的就是要看到它的最终结局,就是并发症。糖尿病危害最大的并发症,一个是大血管的并发症,一个是微血管的并发症。大血管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心脏、脑,还有足部大的血管并发症,比如心梗、脑梗,糖尿病足这都属于大血管的病变。还有微血管病变,比如眼睛视网膜的病变,可以导致失明;肾脏病变可以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采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方法治疗,能够明显缓解肢体凉、麻、痛的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症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脉等方法治疗,可以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提高患者的视力,延缓其发展;采用补肾固摄等方法治疗,可以使患者尿蛋白排出减少,保护肾功能,

4、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 4防治糖尿病足优势独特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全球约1.5亿糖尿病患者中15%以上将在其生活的某一时间发生足溃疡或坏疽。因糖尿病足造成的截肢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每年的截肢患者中约50%是糖尿病患者,严重威胁着糖尿病病人的健康。 那么,糖尿病足会有哪些临床症状?通常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症状表现为:脚凉、麻木刺痛、走路的感觉好像踩着棉花一样、运动后下肢不适,短暂休息后症状减轻;中期则表现为下肢疼痛,就是坐着不动的时候也会出现疼痛,尤其在夜间疼痛较重;晚期则为下肢疼痛,并伴有局部溃疡、坏疽。对此,我们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在出

5、现糖尿病足早期症状时要及早就医,因为“早期治疗最关键,效果也最好。” 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消渴脱疽”范畴,中医整体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市中医院经过数十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探索出了“五个结合,突出中医特色”的临床治疗经验,即中医和西医结合、内治和外治结合、整体和局部结合、预防和治疗结合、医护患三者结合,同时,我们根据患者的体质、整体以及局部病况进行辨证施治,分为阳虚寒凝、瘀阻络脉型和热毒炽盛、湿热下注型,通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穴位注射,药物足浴,以及秉着“化腐生肌、煨脓长肉”的独特理论依据的中药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糖尿病足的治愈率,降低了截肢致残率,为糖尿病足开创了新的治疗方法和途径

6、。 对于糖尿病足虽然中医药有着独特的优势,但糖尿病足预防重于治疗,再次我也提醒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足病患者,一定要做好足部日常护理保健。首先是戒烟;二是每天晚上用温水洗脚,不用过热的水泡脚,用柔软的干毛巾轻轻擦干,皮肤干燥皲裂者涂上润肤膏;三是任何时候,不要赤足走路;四是不要自行随便修剪鸡眼或胼胝;五是定期检查;最后强调一点,一旦足部出现了小的皮肤的损坏也好,伤口也好,一定不要自己随便处理,要及时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处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逐步改善你的血糖内容摘要: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特色:一,强调预防重于治疗;二、减轻主观症状,稳定血糖水平,配合西药降血糖治疗;三,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糖尿

7、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致死疾病之一。据统计目前全球有2型糖尿病患者1.5亿以上, 占85%左右,我国达4000万人,而且其患病率逐年增加。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增至3亿人,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对所有中年2型糖尿病人来说,其生命预期减少510岁。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是造成病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降低2型糖尿病并发症主要通过严格控制高血糖,包括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及使用胰岛素,但很少能使患者的血糖恢复正常水平。且上述治疗对临床上大多数病例仅能做到控制糖尿病,很难达到使代谢紊乱完全恢复正常,采用胰岛素治疗后的最大收获是各种急性并发症的发病数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在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各种并

8、发症的发病数和病死率相对显著增多,且难于防治。糖尿病的治疗是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必须贯彻原则性与个体化相结合的治疗原则,采取综合疗法,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为病人制定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根据糖尿病研治现状,现将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特色介绍如下:一、强调预防重于治疗糖尿病与中医之“消渴”相对应,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认识到控制饮食、控制体重对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中医理论认为: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使形体肥胖,生湿生痰,蕴而为热,痰湿阻滞气机,进而发展转为消渴。据此提出有中医特色的三焦养生说:上焦养生养心肺、中焦养生护脾胃、下焦养生调肝肾。这与当今对全民进行糖尿病防治知识

9、教育的观点不谋而合。适用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大便通畅,戒烟禁酒,正确服用降糖药物,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保持思想愉快、情绪稳定。这已经成为中、西医对糖尿病患者一般治疗措施的共识。二、减轻主观症状,稳定血糖水平,配合西药降血糖治疗西药降血糖作用迅速,但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不理想,临床上常遇到不少患者服用药物后血糖水平正常,但全身症状仍然存在,如四肢末梢麻木感、皮肤瘙痒、口干口渴、腹胀不适、便秘腹泻、眼花头晕、视物不清等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中医药通过辨证,针对患者病情采取个体化的多种疗法:中药内服、针灸、足疗、中药外治、食疗及其它一些非药物疗法。从而使患者血糖控制稳

10、定而持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迟并发症的发生。三、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0%90%,主要表现为肢体对称性和神经病变性溃疡,最后因感染和坏疽而截肢。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控制症状、改善客观指标及远期疗效方面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 目前国内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方面研究虽多,但从发病的病程演变过程来看,瘀血是糖尿病日久的必然产物,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临床治疗原则虽以辨证论治为基准,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法,活血化瘀均贯穿治疗始终。强调对患者进行分期辨证治疗。运用中医综合疗法的优势,如针灸、推拿、按摩、气

11、功乃至中药外洗、敷贴、耳穴等方法;并从早期预防、早期防治方面进行中医药疗法的研究。2、糖尿病肾病是在糖代谢异常情况下出现的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基础,微血管病变首先出现微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继而发生以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扩增为特征的肾小球硬化。晚期逐渐狭窄,终致闭塞,是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两个阶段、一个贯穿,即病变前期为肝气阴两虚,病变后期为脾肾阴阳两虚,整个病程始终贯穿着络脉瘀阻的病机。中医药治疗按分期辨证施治,灵活运用益气养阴,补肾,活血通络的方法,以减轻肾脏微血管病变,恢复微血管正常功能。3、糖尿病性胃轻瘫是一种在发病学上与糖

12、尿病相关的胃动力障碍并不伴有机械性梗阻的疾病,包括胃排空的极度延缓及与胃排空延迟有关的胃动力障碍。临床可见于20%50%的糖尿病患者,其中女性占65.8%,54.5%的患者年龄不低于45岁。但在不同的国家及人种又有所不同。病情较轻者降低生活质量,血糖也难于控制;重者威胁病人的生命,增高致死率。临床起病大多隐袭,呈渐进性,早期不易发觉,常数年后才出现临床症状,但也有在一定诱因下临床症状突然出现而且严重者。病人多以饭后早饱感、胃胀,以及恶心、呕吐、纳食减少甚或恶食、不知饥饿,或伴胃痛、上腹烧灼感等为常见症状。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可导致体重减轻、消瘦甚至恶病质。西医治疗除控制血糖外,主要使用胃动力促进

13、剂。中医药在减轻患者症状方面有特殊疗效,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终身性疾病,病史一般都较长。糖尿病性胃轻瘫往往发生在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久病入络,络脉瘀滞,血行不畅。脾胃络脉受阻是全身性络脉受阻的一部分,进而脾胃之气血运行不畅。脾之运化功能,无论是运化水湿还是运化津液,都必须以气血的流畅为前提。一旦脾胃气血运行不畅,则脾失运化而发生胃轻瘫。准确的辨证论治,可使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摆脱胃轻瘫症状的困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述评(吕仁和)提要:本文对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方药、单方食疗、针灸体疗、合并症的治疗及统一中医诊疗标准等七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指出目前

14、存在各地诊疗标准不同,疗效悬殊,合并症研究开展不够等问题。主张坚持临床实践不断创立新说, 统一诊疗标准,重视证治规律研究。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重点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及合并症,优选治则治法和筛选单方单药二者不可偏废。治疗应集中在控制血糖、降低血脂、防治微血管病变三个难点方面。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的缺陷引起的葡萄糖、氨基酸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据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消渴病基本一致。对于本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祖国医学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本文仅就30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述评如下。一、病因病机的研究近年来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研究不断深入,除阴虚燥热的观点外又有新的

15、创立。如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脾气虚弱,肝郁气滞等,这不仅丰富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理论。而且也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径。(一)阴虚燥热 这是一种传统的观点,一直是指导中医辨治糖尿病的总则。基本病理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燥热灼伤肺胃阴津,则口渴多饮;胃火炽盛,二阳结热,则消谷善饥,大便燥结,疲乏消瘦;肾阴亏损,开合失司,则尿频量多。在阴虚燥热观点上,又有病损在肾从肾证治,病损在胃从胃证治之分。(二)气阴两虚 赵尚久认为糖尿病病程漫长,病情复杂,其病理变化始终以气阴两虚为焦点。气阴两虚,气机升降紊乱贯穿疾病的全过程。气虚津虚液不化,升降失职,津液不能升腾,既不能上潮以濡口腔,又不能

16、四布以营养全身;气虚津液不固,小便失摄,津液下流走泄;津液耗损必致阴虚,阴阳失衡,阴虚阳盛,化燥为热,结聚中焦,消谷耗津,渴饮不休;津能载气,津耗则气散,水谷不化精微,五脏失养,肌肤不荣。故临床形成以大渴喜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疲乏消瘦为特征的疾患。(三)瘀血阻滞 祖国医学很早就孕育了血瘀与消渴发病的理性认识,在内经、血证论中均有记载。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以中医的四诊为依据,结合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血小板功能测定等方面对糖尿病之瘀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本病患者舌象大部分为暗红、暗淡、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舌象研究表明, 舌暗、紫舌主要表现为异形血管丛,微血管丛扩张,微血管增多,血细胞聚集,流速减慢,出血,血色暗红。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