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二)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1977635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PPTX 页数:16 大小:6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二)(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海无涯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统 地月系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 因为日地距离适中 地表温度适宜 平均气温为15度 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 耀斑 周期11年影响 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 产生 磁暴 现象和 极光 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 灾害 水旱灾害 诱发地震自转 公转的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交替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 圈 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 太阳高度是0度 晨昏圈

2、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 地方时差 东早西晚 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 地转偏向力 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6 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 太阳直射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 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 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到秋分 秋分到冬至 北半球昼逐渐变短 夜逐渐变长 北半球冬半年 太阳直射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 纬度越高 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 出现极夜现象 3 春分日和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各为12小时 4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3、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 同一时刻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学海无涯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直射问题 一年之中 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 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 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日出日落 昼夜长短 日出变早 日落同程

4、度变晚 7 影子问题 太阳高度角变小 影子变长 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 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 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 4 5月为春季 6 7 8为夏季 9 10 11为秋季 12 1 2为冬季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 纵波 横波 的特点划分为地壳 地幔 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组成 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 岩石的三大类岩浆岩 岩浆上升

5、冷却凝固而成 沉积岩 岩石在外力的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 变质岩 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 内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本身 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 它表现为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 背斜和向斜 和断层 地垒和地堑 2 外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 V型谷 u型 流水堆积地貌 冲积扇冲积平原 山前 河漫滩 河流中下游 三角洲 入海口 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 蘑菇 风积地貌 沙丘

6、冰川侵蚀 冰斗 角峰 冰川地貌 冰碛地貌 3 六大板块 学海无涯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 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 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火山 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处 常形成裂谷 海洋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处 常形成山脉 海沟 4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 短波 大气削弱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长波 大气增温 大气辐射 长波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 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反射作用 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

7、显著 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 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 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大气垂直运动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 形成风 直接原因 4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示意图 山谷风 海陆风 城市热岛 5 气压带和风带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 高低压相间分布 6个风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 干湿冷热 地图册 低纬度环流 赤道低压带 因为热力作用形成 气流辐合上升 易成云致雨 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亚马孙平原 刚果盆地 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副

8、热带高压带 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 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 形成少雨带 东亚季风区除外 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 西亚的沙漠 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 南美智利 秘鲁西部的沙漠 澳大利亚大沙漠 信风带 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 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中纬度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 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 形成温带多雨带 学海无涯 中纬西风带 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 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 习惯上叫西风 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 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 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

9、 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 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 新西兰等 高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 冷空气下沉 形成少雨带 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 蒸发更少 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 为湿润地区 极地东风带 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 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的原因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移动方向 就北半球而言 大致是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中纬西风带 气压带 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

10、压带控制 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7 北半球受影响的气压中心冬季一月 亚欧大陆 亚洲高压 太平洋 阿留申低压 夏季七月 亚欧大陆 亚洲低压 太平洋 夏威夷高压 6 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 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 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反气旋 中心高 四周低 多晴朗干燥天气 7 水循环 循环示意图 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 大循环 陆地循环 水量很少 海洋循环 水量最大 各环节的名称 蒸发 降水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下渗 植物蒸腾意义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更新陆地水资源 塑造地表形态 联系四大圈层 中纬度半湿

11、润半干旱区 若降水量不变 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 使土壤中水分减少 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 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 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学海无涯8 常见的自然灾害水灾 旱灾 台风 暴雨 寒潮 沙尘暴 暴风雪 地震 火山 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环境治理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 对抗性增强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 当今社会 人口 资源 环境和谐发展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

12、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环境污染 水 大气 光化学烟雾 臭氧空洞 酸雨 气候变化 土 固体废弃物 噪声 放射性物质 海洋污染生态破坏 荒漠化 盐碱化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态环境破坏 森林 湿地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基本原则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 经济 社会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 代际之间 人与动物之间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 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 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 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 协调人地关

13、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 生产 消费 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 遥感在资源普查 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遥感 获取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资源普查 矿产 生物 水资源 环境灾害监测 环境监测 灾害预警 学海无涯特点和优点 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 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 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 而且节省人力 财力 提高效率 在定位导航中 全球定位系统 GPS 的作用在城市管理中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功能处理地理空间数据 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 管理 分

14、析和表达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城市环境管理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城市规划 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 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 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GPS 主要是定位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 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 空间部分 GPS卫星星座 地面控制部分 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 GPS信号接收机特点 全能性 陆地 海洋 航空和航天 全球性 全天候 连续性 实时性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人文地理 人口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 医疗卫生条件

15、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 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 政策 社会福利 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三低 发达国家 欧洲美国 中国 高低高 向 三低 过渡 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底和高的分界值 0 1 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欧洲最低 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压力大 控制人口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 接受移民 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迁移1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 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 政治 政治迫害 战争 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 社会文化 宗教迫害 民族歧视 生态环境 其他因素 家底和婚姻 投亲靠友 逃避歧视

16、学海无涯2 人口迁移的意义 效应 1 利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融合 加强文化交流 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 弊 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3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的因素 资源状况 生产力水平 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 城市的空间结构1 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 土地利用 发生集聚商业区 位于城市中心 交通干线两侧 交通便利 通信发达 人流量大 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 CBD 建筑密集 高楼林立 交通便捷 面积有限 但需求量大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 交通便利 大多有河流或铁路 公路经过 住宅区 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文化区 一般要求环境优美 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行政因素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 服务范围 小城市 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 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级别低 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 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 提供的服务种类多 级别高 服务范围大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