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手册—32小升初阅读理解02(57页)

上传人:紫*** 文档编号:131971709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手册—32小升初阅读理解02(5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手册—32小升初阅读理解02(5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手册—32小升初阅读理解02(5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手册—32小升初阅读理解02(5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手册—32小升初阅读理解02(5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手册—32小升初阅读理解02(5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手册—32小升初阅读理解02(57页)(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默写山行,按要求完成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意思。(1)坐: (2)红于: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他观察的顺序是从 到 。3.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 (季节)图画,诗中描绘了寒山、石径、人家、枫林、霜叶等景物,特别是那一抹红色,使秋天的山林呈现出一片 。4.诗中后两句的意思是: 。2、 阅读漫游。“绿色宝石”西双版纳在云南境内有一颗耀眼的“绿色宝石”,它就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宝库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古木参天,藤萝蔽日,进入林中就像到了奇花异树的海洋。这里的望天树高达七八十米,只有仰起头才能看到它的树冠,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巨人”;这里的古椿树粗壮高大,就是几个人拉起手来

2、也围不拢。这里有重量惊人的黑黄檀;有钢铁一样硬的铁力木;有能够分泌毒液的箭毒木,也有能够供应淀粉的西米树。常言说“独木不成林”,可在西双版纳,一棵树往往就是一片森林,有的竟是一座空中花园。一棵千年的大椿树,光它的气根就有二三十根。那些气根悬生在大树枝干上,直插泥土,简直就像是一根根粗壮的支柱,很难分得清哪里是主干,哪里是气根。远远望去,一棵 树就是一片森林。另外,在那些高大的乔木或油棕上,往往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依附植物。每逢春天,许多依附植物能够开出鲜艳的花朵, 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争奇斗艳,一棵树就是一座空中花园。西双版纳的植物不但姿态万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棕被称为“世界油王”,

3、可西双版纳油瓜的含油量比油棕还要高出许多。这里的扁担藤简直就是一座座“天然饮料厂”。当你口干舌燥的时候,只要用刀砍断一根扁担藤,清甜可口的汁水就会像喷泉一样流出来。这里的黑心树是难得的“木材仓库”。这种树不怕砍,不怕伐,只要留 下一段树桩,很快就会萌生出许许多多的嫩芽,两三年的功夫,这些嫩芽就能长成10来米高,比碗口还粗的大树。这种树的寿命特别长,一般可以活二百年到四百年。一家种上几棵黑心树,烧柴的问题就解决了。种类繁多,郁郁葱葱的植物,不仅美化了这里的山川,也给这片绿野中的珍稀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场所。千百年来,生活在西双版纳的人们十分爱惜这块“绿色宝石”,使它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1.这

4、篇短文从哪两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填空。 “悬”是一个 结构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悬”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以下几种:公开揭示; 无着落,没有结果;挂;挂念;距离远。在“那些气根悬生在大树枝干上”中,“悬”的意思应选 。3.根据意思,在文中选恰当的四字词语填空。(1)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 有各种各样的姿势和造型。( )(3) 形容各种鲜花争着显示自己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以比高下。( )4. 细读重点语段,回答下列问题。(1)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写了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概括。 (2)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 句,在

5、全文中起 的作用。(3)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树?其中详写了什么树? (4)全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

6、大家还在酣睡,蓦地,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船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二十分钟。”“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

7、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险的人员。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已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已救人。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1、面对猝然而至的变故,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而船长的表现又是怎样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文段中,详细描写了船长和船员的对话,有何用意?3、读画线句子,你如何理解船长的行为?4、 课外短文。改变一生的闪念 一个关于我的老师李老师的故事,珍藏在我心里,久久不能忘怀。

8、 多年前的一天,李老师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小孩偷书,被我们抓住了,你快来!”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声和七嘴八舌的呵斥声。李老师回头看着正在睡午觉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肯定是有个女孩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又不敢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说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 但通过电话她隐约想到,那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困难的境地。于是,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赶了过去。 正如李老师预料的那样,书店里站着一位满脸

9、泪痕的小女孩,旁边的售货员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李老师一下子冲上去,将那个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停的责备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阿姨有好多书呢。 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李老师打开房门,看到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

10、谁?”她疑惑地问。女孩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李老师才从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大学毕业了,特意来看望自己。女孩眼睛泛着泪光,轻声说道:“当年情急之下的那个电话,幸亏打到您的家里。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你为什么愿意充当我的妈妈,帮我摆脱困境,但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李老师也笑了。1.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念之差: 惊魂未定: 2.文章第段写道“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在第段有两处描写与“粗暴的声音”相照应,请找出来写在下面。3.概括短文主要内容。(要求在80字以内)4.从第段中画“”的句子中,你

11、体会到了什么? 5.文中有两处地方写到了李老师的“笑”,这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第一次笑(第段)第二次笑(第段)6.女孩说:“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句中“妈妈”一词表达了女孩怎样的情感?5、 阅读片段,回答问题。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一根根红色的丝绳,经他们的巧妙编结,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如果再配以各种饰品,如鱼、如古钱,如十二生肖,那更是变化无穷,令人叹为观止。它或象征着幸福,或呼唤着友谊,或赞美着生命;有的是喜庆的标志,有的是智慧的图腾;它烘托着欢乐,燃烧着热情-总之,它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幸福,代表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包含着中国情。中国结是由一根丝绳缠结而成,不管这根绳经过如何曲折的缠绕,总是不离不弃,始终围绕着它的起点。怪不得海外的华人特别喜欢中国结,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编制中国结的那根绳子的一部分。中华儿女同根生,这根绳子扯得再远,也离不开它的“头”。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因此,中国结又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1.请在短文中找一个排比句。2.默读课文说说中国结有什么象征意义?用“”划出相关的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3. “中国结白表现着中国心,包含着中国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为什么海外华人特别喜欢中国结?谈谈你对课文中“头”的理解。 6、 课外阅读。九龙壁闻全国的艺术品九龙壁,是一用琉璃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