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一章讲解学习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1969992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一章讲解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一章讲解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一章讲解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一章讲解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一章讲解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一章讲解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一章讲解学习(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测量与评价 邓稳根 博士 副教授 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dwengen 导入课程 量体温 称体重这类活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有一定的对象 量体温的对象是人的体内温度属性 称体重的对象是人的重量属性 最终都用数字来表示结果 如身高是160cm 体重是50kg 都要采用一定法则编制的工具 量体温是采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体温计进行 称体重是采用杠杆原理做成的秤进行 包含上述事物 数字和法则三个主要元素的活动就是测量活动 称体重 量身高这类测量活动都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进行呢 测量活动的目标是比较事物属性的差异 如称体重是比较人的重量的差异 量身高是比较人的身长的差异 要比较就要做到公平 要有相

2、同的起点 测量的结果要采用统一的单位来表示 起点和单位是测量的两个必备条件 即要素 二 测量的要素 参照点定义 指测量的起点 意义 不同测量结果只有建立在同一个参照点上才能相互比较 类型 1 绝对零点 它的意义表示 无 如重量 长度 是进行乘除运算的必要条件 2 相对零点 它是人定的参照点 如温度和智力年龄等 理想的参照点是绝对零点 但教育测量的参照点一般是相对零点 单位理想测量单位的条件 1 具有确定的意义 2 具有相等的价值 即等距 它是进行加减运算的必要条件 测量的结果是用数字来表示 这样在同一个属性上 如和长度上 不同的物体所得到的数字不同 比如有的是160cm 有的是170cm 这些

3、不同的数字可以组成一个连续的序列 这个序列就叫量表 有了量表 我们就可以看个体在量表中所处的地位 从而得到这个人的身高 同样 我们有了智力量表 就可以根据个体在智力量表中的分数 可以知道它的智力水平的高低 三 测量量表 定义指具有一定参照点和单位的事物特征数量化的数字连续体 类型 史蒂文斯的分类 命名量表 包含代号和类别两种 只能用于标记或分类 不能进行量化分析 顺序量表 主要用于分等或排序 能比较大小 但因无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 所以不表示所测属性的具体值 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但可以换算为等距量表进行统计 等距量表 因有相等单位 所以能进行加减运算 但因没有绝对零点 所以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它

4、能进行线性变换 等比量表 是最高水平量表 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 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物理测量量表大多是等比量表 教育现象及其属性是否可以测量 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 桑代克凡有数量的事物都可以测量 麦柯尔 二 什么是教育测量 教育测量的涵义教育测量的特点教育测量的误差问题教育测量的作用 一 教育测量的涵义 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属性进行数量化研究的过程 教育测量包括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 智力水平 品德状况 人格特征等方面 二 教育测量的特点 测量结果的间接性教育现象及其属性大多属于内在属性 不可直接观察 必须通过行为表现间接地加以推断 某一属性在不同情境中行为表现

5、不同 选取有代表性情境 编制成测验题目 看被试在这些题目上的反应 即行为样本 一组有代表性的行为 间接地推断其属性水平的高低 度量单位的相对性教育测量的原始数据是以测验内容作为参照系的 得分多少反映了学生答对的试题比例 但无法反映其分数在所在人群中的地位 不同测验的内容不同 其参照系不同 分数无法进行比较 因此 有必要转换到同一参照系上进行比较 为了进行进一步代数运算 通常将原始分数 顺序量表水平 转化到同一个有固定的相对零点 有相等单位的分数系统上去 三 测量对象的复杂性 测量对象是内在的 测量对象是可变的 测量对象与测验题目的反应并不是确定性的函数关系 四 测量目的的针对性 任何测量都是针

6、对一定目的而言的 教育测量的目的是教育目标 看教育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要求 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三 教育测量的误差问题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教育测量的误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测量工具 教育测量的工具主要是教育测验 而测验题目与教育属性之间并不是函数关系 而且测验题目只是从行为总体中选取的 测量对象 教育属性本身的稳定性会影响会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测量者 教育测量的程序较为复杂 操作难度较高 测量者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测量结果的精确性 四 教育测量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教育 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水平有利于发展教育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教育评价概述 什么是评价什么是教育评价教育评价与教育测

7、量的关系教育评价的功能和意义教育评价的种类 一 什么是评价 古 评价是讨价还价 市物不评价 市人知而不欺 宋史 戚同文传 今 根据某种价值观对事物及其属性进行判断 衡量 即对人或物做出好与坏 真与假 善与恶 美与丑 优与劣等的判断 价值 客观事物的效用 客观主义价值观 与主观的需要 主观主义价值观 相结合 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二 什么是教育评价 定义 1 确定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被理解到何种程度的过程 代表人物 泰勒 2 一种有系统地去寻找并搜集信息资料 以便协助决策者在诸种可行的途径 方案 中择一而行的历程 代表人物 克龙巴赫 3 就是对照教育目标 对教育行为产生的变化进行价值上的判断 综合定义

8、 本书定义 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 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 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 分析解释 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 理解 教育评价的对象 范围和地位从学生学习结果到教育全领域 教育评价的目的和作用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到 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教育评价的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 教育评价的手段科学方法和手段 三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关系 联系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获得数据资料的重要手段 教育测量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的解释才能揭示其实际意义 区别测量关心的是数量的多少 评价关心的是价值的高低 测量是纯客观的过程 评价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测量是单一

9、的活动 评价是综合的活动 四 教育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教育评价系统的结构价值目标和标准 涉及到评价什么组织机构和人员 涉及到谁来评价评价方法和技术 涉及到怎么评价评价对象与评价人员的心理调控 涉及如何保证评价的顺利有效实施 教育评价的意义教育评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得教育管理系统成为一个闭合的系统 教育评价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 通过可行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确保教育改革沿健康的轨道发展 教育评价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育评价的信息反馈能使得教育教学工作经常 全面地保持良好的状态 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教育发展理论

10、研究 教育评价研究 教育评价的功能导向功能监督检查功能激励功能筛选择优功能诊断改进功能 五 教育评价的种类 根据评价对象和范围不同 宏观教育评价 以教育全领域及宏观决策方面的教育现象 措施为对象 中观教育评价 以学校为对象 微观教育评价 以学生为对象 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不同诊断性评价 在教育 教学活动开始之前 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 摸底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在教育 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对计划 方案执行的情况进行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 某一教育 教学活动项目告一段落或完成以且进行的评价 根据评价的基准不同相对评价 常模参照评价 特点是评价基准是在评价对象团体内部确定的 参照标准是对团体进

11、行测量以后确定的 它关心的是团体成员在该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绝对评价 目标参照评价 特点是评价基准是在评价对象团体以外确定的 参照标准是在团体进行测量以前确定的 它关心的是评价对象达标的程度 根据评价的性质不同需要性评价 是指根据某种需要 对新提出的教育目标 计划方案的必要性作出价值判断 可行性评价 是指对教育目标 计划 方案实现的条件 可行程度的评价 配置性评价 是指对教育目标 计划 方案 所需要的资源条件 人员与技术条件的配置进行价值判断 根据评价的主客体不同自我评价 指被评者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与要求 对自身的工作 学习 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价值判断 他人评价 指被评者以外的人进行的评价

12、 又叫外部评价 第三节教育测量评的发展阶段 教育测量的发展阶段萌芽阶段 1864年以前 中国 学记 科举制度 西方 18世纪以前 口试 之后 笔试 蓬勃兴起阶段 1864 1940年 1864年 费舍 量表集 客观标准化测量萌芽 1897年 莱斯的拼字测验 1882年 高尔顿和皮尔逊教育测验的统计方法 1905年 比内 西蒙智力量表 20世纪20年代 美国教育测验运动蓬勃发展 三个阶段 开拓期 1904 1915年 卡特尔与桑代克 精神与社会测验学导论 标志着教育测验运动的开始 兴盛期 1915 1930年 发展了学力测验 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等不同性质的测验 批判期 1930 1940 教育测

13、量运动逐步过渡到教育评价时期 深入发展阶段 1940年至今 现代教育测量的新发展开始重视学生智力和思想品德的测量 现代教育测量量表的题型多样化 教育测量的范围扩大到了教育工作的各方面 教育测量发展为常模参照性测验和目标参照性测验结合的模式 教育测量本身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更加深入与完善 教育评价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我们古代教育考试制度 学记 比年入学 中年考校 隋唐 开科纳士 分科举人 的科举制度 西方教育测量运动的兴起古代西方 口头提问和实际操作评定学生的学业 资本主义时期 笔试20世纪初 教育测量代替传统的考试20世纪末 对教育测量的批判 社会背景经济危机产生的 八年研究 1933 1940 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阶段开创时期 1930 1958 泰勒 提出目标评价模式 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评价概念 大发展时期 1958 1972 强调科学实证的方法 要求在评价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能证实的 强调使用定量的资料和数学技术 专业时期 1973年至今 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评价中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