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 导读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1957107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哲学论 导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逻辑哲学论 导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逻辑哲学论 导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逻辑哲学论 导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逻辑哲学论 导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逻辑哲学论 导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逻辑哲学论 导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逻辑哲学论是一份关于“哲学”的迷宫图。维特根斯坦用命题标注法勾勒出了大大小小的路径,好象指出了一条条清晰的道路。但是这些路径又彼此缠绕,有的似乎相互矛盾,把挑战者置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本人的目的在于斗胆为大家画出一张迷宫的路线图,就象小朋友们的智力游戏。当然逻辑哲学论般的迷宫其深奥远远超过那些小儿科的游戏,我也并不肯定自己就是合格的导游,姑且一试吧。 好了,现在旅程开始了 在迷宫的入口处树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前言”还有一些说明。看来迷宫的主人维特根斯坦先生还是挺为我们着想的。我想提醒大家记住这块牌子上的三句话: “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想要为思想

2、划一个界限,或者毋宁说,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一个界限。” “因此这界限只能在语言中来划分,而处在界限那一边的东西就纯粹是无意义的东西。” 这三句话是我们未来旅程的灯塔,当我们疑惑时,只要依据灯塔的指示,就不会走错路。 我还要提醒大家三个词,“说”“表达”“语言”。它们是灯塔上的那盏灯。 现在我们进入了迷宫的第一部分“1.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这里迷宫的路还很清晰。我们先走过“1.1 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同时注意这条小路“1.12 因为事实的总体规定那发生的事情,也规定那所有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走过“1.2 世界分解为诸事实”,这里也有小路“1.21 每项事情可以发生

3、或者不发生,其余的一切则保持原样。” 注意这里有暗径连接“2.012”“5.61”“6.3”! 所以,维特根斯坦在这里为我们画了一张世界的草图:世界是事实的总体,事实的“发生”是必然性的,而且事实的“发生”是相互独立自在的。当然这里的“发生”仅仅是“发生”而已,并不一定能被“表达”。 在迷宫的第二部分里,维特根斯坦在各条路径上继续把世界的具体面貌呈现出来。 “2.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2.01 事态是对象(事物)的结合” “2.02 对象是简单的”而且“2.027 不变者、实存者和对象是一个东西” “2.03 在事态中对象就像链条的环节那样相互勾连” “2.06 事态的存

4、在和不存在即是实在”而且“2.061 事态间是相互独立的” 先来辨析一对概念,这对概念是启发我们未来旅程的钥匙,它们是“实存”和“实在”。实存就是存在,实在包括了存在和不存在。举个例子,鹰身上的羽毛和鹿的犄角都是存在之物,但是一个长着犄角的鹰或披满羽毛的鹿都不存在,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想象这样一种动物,比如神话里的禽兽。所以实存是客观的,实在包括了我们的思想在内。这里与“3.001 事态是可以思想的,意思是说,我们可以自己构造事态的图像”暗通。那么我们就可以走完这条路了,“2.063 全部实在即是世界”,世界并不是纯客观的。 同时我们也能画出实在世界的关系: 世界 事实 事态(实在) 对象(实存)

5、 因为对象是简单的,所以世界的分解到此为止,更小的单位是不存在的。 维特根斯坦的世界是这番模样,我们怎么来认识世界呢?就要继续走下去。 “2.1 我们给我们自己建造事实的图像”所以“2.141 图像是一种事实”。 “2.12 图像是实在的一种模型” “2.13 在图像中图像的要素与对象相应” 图像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而且图像的的属性是“2.18 任何图像,无论具有什么形式,为了能够一般地以某种方式正确或错误地图示实在而必须和实在共有的东西,就是逻辑形式,即实在的形式”。 由此可知:图像的发生,即图示是形式概念;图示是一种表达;逻辑形式就是实在的形式;图像图示的是实在;图像的图示是“正确或错误”的

6、。所以我们可以先跳到“2.21 图像与实在符合或者不符合;它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真的或者假的”“2.22 图像通过图示形式表现它所表现的东西,而与图像本身为真或为假无关”。因为世界的属性制约了图像,回头再看“2.182 每一个图像同时也是一个逻辑图像”“2.19 逻辑图像可以图示世界”,就说明了这一点。 因为有图像作为桥梁,我们可以顺利到达迷宫的第三部分“3 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这里开头的几条路都在告诉我们怎样看待“思想”。 我们先走“3.02 思想包含它所思想的情况的可能性。可以思想的东西也就是可能的东西” “3.03 我们不能思想非逻辑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必须非逻辑的思想” 回想我们走

7、过的“2.18”和“2.19”,逻辑的界限是实在的世界,所以我们当然不可能思想非逻辑的东西,因为我们不能思想“虚无”。因为我们的思想必须有客体,当虚无作为一种概念时,它就是一个概念的客体。所以再看“3.01 真的思想总体就是一幅世界的图像”,就容易理解何谓“真的思想”。真的思想就是逻辑地思想。 人是现象世界中的人,所以“3.1 思想在命题中得到一种可由感官感知的表达。”“3.1”作为一条主要的支路,强调的是命题的“表达”作用。我为大家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很多介绍维特根斯坦的文章中都或多或少的突出了命题作为思想组成部分的结构意义而忽略了命题首先是一种“表达”。 “3.12 我们用以表达思想的记号我称

8、为命题记号。一个命题就是一个处在对世界的投影关系中的命题记号。”“3.14 命题记号的构成,在于其中的要素(语词)是以一定方式相互关联。命题记号即是事实”。直到这里才建立了事实的图像命题记号。有必要再强调一遍,事实的图像是“命题记号”,命题记号的要素是语词,命题在投影关系中的成立是以命题记号为基础的。以后大家在游览过程中如果再看见“命题”出现都别忘了3.1系列的路。 如果游客中有人对世界的图像的结构体系更感兴趣,你们会看见从远处有一条路斜插在这里。“4.21 最简单的命题,即基本命题,断言一个事态的存在”“4.22 基本命题由名称组成。它是名称的一种关联,一种连结”。所以不少导游把“基本命题”

9、视为“事态”。同时还要考虑到“4.25 若一个基本命题为真,事态就存在;若一个基本命题为假,事态就不存在”,因为事态是实在的,所以我们可以先不考虑基本命题的真假。 回到第三部分,3.2系列将分析命题的构成名称。 “3.2 在命题中思想可以这样来表达,使得命题记号的要素与思想的对象相对应” “3.202 命题中使用的简单记号称为名称” “3.203 名称意指对象。对象是名称的称谓” 这里名称和对象是一组对应关系。更进一步看,“3.22 名称在命题中代表对象”。所以名称是一种表达。 根据以上条件,我们能画出第二张关系图。 思想 命题 基本命题 名称 有一条非常不起眼却又很重要的小径藏在这里。“3.

10、221 我们只能谈到对象,而不能用语词说出它们来。命题只能说事物是怎样的,而不能说它们是什么。”对象是实存的,命题是思想的记号,但两者的表达都不涉及自身。现在我们隐约可以预感到一个在表达上缺席的主体了。 因为命题的表达作用,所以“3.3 只有命题才有意义;只有在命题的联系关系中名称才有指谓”就显得容易理解了。命题的意义在于可以表达。3.3系列的路径都是围绕它展开的。首先我们看到关于“表达式”的部分。“3.31 命题中表征其意义的每个部分我都称为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表达命题的意义,因为只有命题才有意义,“3.312 因此表达式表现为它所表征的那些命题的一般形式。在这一形式中表达式为常项”。

11、再回顾路径3.221,可理解“3.313 因此表达式为一变项所表现我称这一变项为命题变项”。 属于3.31的后几条小路看上去比较复杂,我努力把它简化成以下的模样: “3.315 如果我们把命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改为变项,就有了一类命题,它们全都是由此得来的变项命题的值。” “3.316 值的规定即是变项” “3.317 规定就是描述这些(以变项为共同特征的)命题” 在这里维特根斯坦想告诉我们,变项是值的规定,规定可以描述变项命题。化约之后可得:变项描述变项命题。这个结论很明显是重言式的。所以维特根斯坦先生在这里树了块牌子提醒我们“3.317命题的描述如何产生,那是不重要的”。结合3.312和3.3

12、13,我认为这句话意在提醒我们,在分析命题时,表达式起到了工具作用,至于表达式如何自我表达,是不重要的。 在我们继续前进的路上,我们还会路过像是一个单独别室的3.32和3.33系列,大家要知道,青年时代的维特根斯坦在精神上是个不折不扣的洁癖。他觉得日常语言在使用语言符号时,存在着许多混乱。因为单个符号内可能包含多个意思,比如我们中文里的很多词汇就包括本义,引申义,引申义再引申,以至含义混繁。所以他从符号内再规约出一个“记号”的概念。“3.323”“3.324”“3.325”等都在说明记号的概念。随后他对记号做了一个规定,这个规定其实和对表达式的规定是一样的。“3.33 逻辑句法应该无须提到记号

13、的指谓而建立起来;它仅仅以表达式的描述为前提”。 接下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路标。“3.34 命题具有本质特征和偶然特征。偶然特征是随同产生命题记号的特定方式而来的特征。本质特征则是命题为了表达其意义所必不可少的那些特征。”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知道命题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通过命题记号表达出来,也就是表达式,表达式作为命题的一般形式是常项。常项就是命题的本质特征。但是命题记号和表达式从哪里来呢?之前说过,命题中的简单记号名称的意指即对象,对象的本质是什么,则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同理,表达式被命题变项表现。所以变项是命题的偶然特征。 第三部分马上就要结束了,让我们走完最后两条路。这两条路已被之前的

14、部分证明。 “3.4 一个命题规定逻辑空间中的一个位置” “3.5 被使用的、被思考的命题记号即是思想” 在结束之前,我再总结一遍第三迷宫的要旨:思想是事实的投影,思想通过命题表达,只有命题是有意义的,命题的意义通过表达式(符号)和命题记号来表达,但是命题记号自身不能被表达。现在是不是比较清楚了呢?好,继续出发吧。 “4. 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联系到不久之前的3.5,我们记得表达思想的命题记号是“被使用”“被思考”的,它是以何种介质达到的呢?维特根斯坦的给出的答案是“语言”。“4.001 命题的总体即是语言”。我们已经知道语言符号的使用是混乱的,维特根斯坦现在又强调了这一点。“4.002 人

15、不可能直接从日常语言中懂得语言逻辑。语言掩饰着思想”。因为语言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所以命题中有的有意义,有的无意义。因为我们没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会徒劳地用语言去表达无意义的命题。“4.003 关于哲学问题所写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哲学家们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我们语言的逻辑而产生的”。 必须指出,这里的表述和第三部分中“只有命题是有意义的”并不矛盾。部分命题的无意义是语言的无意义导致的,排除如何表达的困境,只有命题是有意义的。 现在来看4.0系列的路径: “4.01 命题是实在的图像” “4.022 命题显示其意义” “4.023 命题是通过实在的内部属性来描述实在的”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