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类课程的微课教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1954346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类课程的微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科学类课程的微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科学类课程的微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类课程的微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类课程的微课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风的成因微课教案作者信息姓 名邓庆昌所教学科数学、科学所教学段小学单位名称大悟县礼山学校微课信息主题名称风的成因选题意图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中,通过观看视频,自己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制作并进行实验,初步探究风的成因。内容来源人教版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风的形成适用对象小学 六年级学生教学目标能够选取合适的材料组装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并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揭示风的成因。教学用途课前预习 课中讲解或活动 目的在于让学生课前观看视频,并模仿视频实地寻找相关材料与工具,自行开展制作与实验,为课堂探究提供证据。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科学小实验、小探究的习惯。知识类型 实验操作、理论讲授制作方式(

2、可多选)录屏 演示文稿 预计时间(不超过10分钟)微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1.观察生活中与大自然中的风。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感受风存在我们身边。2.提出问题:风是怎么形成的?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探究兴趣。3.介绍模拟实验的实验材料以及组装方法。指导学生准备材料和制作。4.做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5. 结合画图分析,让学生明确现象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理解实验现象。6. 进一步用蚊香验证并获得结论。明确科学结论。设计:该微课程引导学生自己准备相关材料制作演示装置,并利用装置进行实验与观察,探究风形成的原因。因为制作装置的材料饮料瓶与矿泉水瓶容易找到,且制

3、作过程与方法难度不大,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学生利用制作好的装置按照视频中介绍的相关方式方法进行实验,初步探究风是怎样形成的,可以增加学生的体验,并为课堂的探究与研讨提供基础。该微视频对制作的方法与步骤介绍清晰,实验的方法与过程明确,实验现象明显。能够通过微视频探究风形成的原因,整个过程探究性强,充实而有趣。笔者认为,该微视频将实验装置的制作与对风的形成原因的探究前移,不仅为课堂研讨交流环节省出了时间,而且可以将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与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更深入地学习,进一步探究海陆风、山谷风等形成的原因,以及生活中与风有关的现象。同时,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意识。自然界风的形成一、教学设计说

4、明微课为人教版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风的形成过程,教学开始,激发学生对自然界风的探究欲望,形成对科学的兴趣进而为使学生能亲身经历,能够选取合适的材料组装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并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揭示风的成因。二、微课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相互配合协作完成探究活动,能根据模拟实验推想自然界风的成因。2、学会做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结论,并运用类比推想探讨自然界中风的成因。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验中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三、微课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如何把模拟

5、实验结论与自然界风的成因有机结合从而得出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四、微课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大胆猜想1、播放自然界风的图片,引出问题:自然界中是谁有那么大的力量使空气流动起来?2、教师小结引入:到底是不是猜测的那样?让我们一起来动手探究吧!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事例,来猜想大自然中是什么使风流动起来,目的是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二)模拟实验,自主合作探究,得出结论。1、介绍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步骤、注意事项。2、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讨论亲身经历得出空气如何流动形成风,符合小学科学特点,也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目的是激起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的兴趣。三、知识迁移,讨论探究推想自然界风的成因1、教师提问引入:自然界中,什么物体和实验中的蜡烛一样,能使空气流动起来?太阳又是怎样“造”出风的?2、教师根据回答利用课件演示归纳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结论推想出自然界风的成因四、布置课后探究任务讨论: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海滨白天,夜晚风的成因。/设计意图:课后拓展激起学生由爱科学到用科学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