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1953538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科目:语文 课时编号: 主编人:张振年 审核人: 审批人: 班级: 学生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3.理解杜甫诗歌忧国忧民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学习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学习难点:探讨诗歌创作与时代的关系,了解诗人经历,从中感悟生活。秋兴八首(其一)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预习案一、课本助读(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

2、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

3、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二)生平及写作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4、,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杜甫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1. 读书

5、壮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2. 困守长安时期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3. 陷贼与为官时期肃宗上元元年

6、(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

7、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4. 漂泊西南时期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三)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二、预习问题设置:本诗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情境? 三、预习自测1、字音识记萧森( ) 凋伤( ) 塞上( ) 急暮砧( )2、词语积累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催刀尺(指赶裁新衣)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四、我的疑惑 探究案一、探究问题问题1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问题2名句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二、疑惑交流(包括“我的探究”中的问题和其它未解疑惑) 三、当堂检测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四、我的收获 训练案(2011年江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