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钟表教学片段与反思 西师大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1950488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钟表教学片段与反思 西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钟表教学片段与反思 西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钟表教学片段与反思 西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钟表教学片段与反思 西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钟表教学片段与反思 西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钟表教学片段与反思 西师大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钟表教学片段与反思:为了上好“认识钟表”这堂课,在正式上课前,我连续试上了3次,期间经历了新旧教学观念激烈的碰撞,教学设计一波三折地改动,特别是为如何处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判断大约几时,更是绞尽脑汁,一改再改。现将这一教学片段3次试上的教学过程及反思整理如下:教学片段一(在已认识整时刻7时的基础上继续教学)师:这个钟布的时针指着几?生“时针指着7。师:(更正)时针是大约指着7。分针呢?生:分针在11和12中间。师:那么是什么时间呢?生:7时不到一点儿。师:这个钟面上的时针指着几?生:时针指着7。师:(再更正)时针也是大约指着7,分针呢?生:分针在12和1中间。师:那么是什么时间呢?生:7时刚

2、过一点儿。师:像这样,7时不到一点儿或7时刚过一点我,都可以看成大约7时,(出示大约7时)。上完课,仔细琢磨,感觉很不好,纯粹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牵一牵,学生动一动,按部就班的程序教学法,整个课堂显得十分封闭,死板,可以说这与新课程标准不沾一点边儿。反复推敲诞生了教学片段二(还在认识整时刻7时的基础上继续教学)师:现在钟面上的时间还是7时吗?生:不是。师:为什么?生:因为分针还没有走到12。师:那么是什么时间呢?生:7时不到一点儿。师:现在钟面上的时间还是7时不到一点儿吗?生:不是。师:为什么?生:因为分针已经走过了12。师:那么是什么时间呢?生:7时刚过一点儿。师:像这样,7时不到一点或7时

3、刚过一点都可以看成大约7时。(出示:大约7时)当时,在教学片段二的基础上修改教学思路后还颇为自得,认为接连提问了两个“为什么”,应该算给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时空了吧!可上完课,细细一琢磨,哎,我这不是还牵着学生鼻子走路嘛!灵感终于光顾,于是又有了:教学片段三:师:小朋友已经学会了看整时,不是整时的时间又应该怎样看呢?师:观察一下,这3个钟面的针,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好朋友。(学生颇有兴趣地在优美的音乐中声浪地观察,而后走下来自由地交流)师:把你的发现大声地告诉大家!(这时,非常多的小朋友都踊跃地举起小手,欲与大家一起分享发现的快乐)生1:(很自豪,很响亮地)3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7,第

4、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第二钟面上分针在11和12中间,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在12和1中间。生2:不对,第一个钟成的时针正好指着7,后面的钟面的时针应该是差不多指着7,不是正好指着7。师:为什么呢?生2: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还差12一点儿,时针肯定也差7一点儿,第三个钟面分针刚过12一点,时针肯定刚过7一点。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7,你可真不简单!把最响亮的掌声送给他!(学生鼓掌祝贺)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呢?生:第一个钟面是7时,第二个钟面是7时不到一点,第三上钟面是7时刚过一点。师:像这样,7时不到一点或刚过7时,都可以看成大约7时。(出示:大约7时)评析:这一次,针对

5、上两例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在学生充分观察对比3个钟面的异同点,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作蜻蜓点水似的引导小结,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情境中自己体验,领悟到判断几时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它们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教学片段三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学反思3种教例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念,展示了迥然不同的课程环境,其差别如下所示:教例师生位置学生发展的关注范围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状态学生学习反应教学片段一、二教师中心单方面发展独立学习接受学习被动反应教学片段三师生平等多方面发展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有计划的行为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思路的走向,使我又一次深刻体验到,我们教师在课改的舞台上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决定新课改实验成败的前提,参与实践的质量是决定新课改实验成败的关键。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紧跟课改坚强有力的步伐,及时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坚决抛弃“穿新鞋走老路”的保守作风,从观念到行动都努力使自己尽快进入新课改所倡导的课堂生活方式。惟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改才有可能逐步迈向灿烂锦绣的前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