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公开服务信号(2.0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1919581 上传时间:2020-05-10 格式:PDF 页数:77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公开服务信号(2.0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公开服务信号(2.0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公开服务信号(2.0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公开服务信号(2.0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公开服务信号(2.0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公开服务信号(2.0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公开服务信号(2.0版)(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 公开服务信号 2 0 版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 二 一三年十二月 2013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 BDS SIS ICD 2 0 2013 12 I 目 录 1 声明 1 2 文件范畴 1 3 北斗系统概述 1 3 1 空间星座 1 3 2 坐标系统 2 3 3 时间系统 2 4 信号规范 3 4 1 信号结构 3 4 2 信号特性 4 4 2 1 载波频率 4 4 2 2 调制方式 4 4 2 3 极化方式 4 4 2 4 载波相位噪声 5 4 2 5 用户接收信号电平 5 4 2 6 信号复用方式 5 4 2 7 卫星信号工作带宽及带外

2、抑制 5 4 2 8 杂散 6 4 2 9 信号相关性 6 4 2 10 星上设备时延差 6 4 3 测距码特性 6 2013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 BDS SIS ICD 2 0 2013 12 II 5 导航电文 9 5 1 导航电文概述 9 5 1 1 导航电文划分 9 5 1 2 导航电文信息类别及播发特点 9 5 1 3 导航电文数据码纠错编码方式 12 5 2 D1 导航电文 15 5 2 1 D1 导航电文上调制的二次编码 15 5 2 2 D1 导航电文帧结构 16 5 2 3 D1 导航电文详细结构编排 17 5 2 4 D1 导航电文内容和算法 21 5 3 D2 导

3、航电文 39 5 3 1 D2 导航电文帧结构 39 5 3 2 D2 导航电文详细结构编排 40 5 3 3 D2 导航电文内容和算法 63 6 缩略语 72 2013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 BDS SIS ICD 2 0 2013 12 1 1 声明声明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 以下简称 ICD 由中国卫 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发布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对本文件保留 最终解释权 2 文件范畴文件范畴 本 ICD 定义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和用户终端之间公开服务信 号 B1I 和 B2I 的相关内容 其中 B2I 信号将随着全球系统建设逐步被性 能更优的信号取代

4、3 北斗北斗系统概述系统概述 3 1 空间星座空间星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 英文缩写为 BDS 其空间星座由 5 颗地球静止轨道 GEO 卫星 27 颗中圆地球轨道 MEO 卫星和 3 颗倾 斜地球同步轨道 IGSO 卫星组成 GEO 卫星轨道高度 35786 千米 分别 定点于东经 58 75 度 80 度 110 5 度 140 度和 160 度 MEO 卫星轨道高 度 21528 千米 轨道倾角 55 度 IGSO 卫星轨道高度 35786 千米 轨道倾 角 55 度 截止到 2012 年底 在轨工作卫星有 5 颗地球静止轨道 GEO 卫星 4 颗中圆地球轨道 MEO 卫星和

5、5 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 IGSO 卫星 2013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 BDS SIS ICD 2 0 2013 12 2 3 2 坐标系统坐标系统 北斗系统采用 2000 中国大地坐标系 CGCS2000 CGCS2000 大地坐 标系的定义如下 原点位于地球质心 Z 轴指向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 IERS 定义的参考极 IRP 方向 X 轴为 IERS 定义的参考子午面 IRM 与通过原点且同 Z 轴正交的赤 道面的交线 Y 轴与 Z X 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 CGCS2000 原点也用作 CGCS2000 椭球的几何中心 Z 轴用作该旋转 椭球的旋转轴 CGCS2000 参考椭球定义

6、的基本常数为 长半轴 a 6378137 0 m 地球 包含大气层 引力常数 3 986004418 1014 m3 s2 扁率 f 1 298 257222101 地球自转角速度 e 7 2921150 10 5 rad s 3 3 时间系统时间系统 北斗系统的时间基准为北斗时 BDT BDT 采用国际单位制 SI 秒 为基本单位连续累计 不闰秒 起始历元为 2006 年 1 月 1 日协调世界时 UTC 00 时 00 分 00 秒 采用周和周内秒计数 BDT 通过 UTC NTSC 与国际 UTC 建立联系 BDT 与 UTC 的偏差保持在 100 纳秒以内 模 1 秒 BDT 与 UT

7、C 之间的闰秒信息在导航电文中播报 2013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 BDS SIS ICD 2 0 2013 12 3 4 信号规范信号规范 4 1 信号结构信号结构 B1 B2 信号由 I Q 两个支路的 测距码 导航电文 正交调制在载波 上构成 B1 B2 信号表达式分别如下 t fsin 2 t D t CA t f2cos t D t CAtS j QB11 j QB1 j QB1QB1 j B1I1 j B1I j B1IB1I j 1B t fsin 2 t D t CA t f2cos t D t CAtS j QB22 j QB2 j QB2QB2 j B2I2 j B2

8、I j B2IB2I j 2B 式中 上角标 j 表示卫星编号 AB1I 表示 B1I 信号振幅 AB2I 表示 B2I 信号振幅 AB1Q 表示 B1Q 信号振幅 AB2Q 表示 B2Q 信号振幅 CB1I 表示 B1I 信号测距码 CB2I 表示 B2I 信号测距码 CB1Q 表示 B1Q 信号测距码 CB2Q 表示 B2Q 信号测距码 DB1I 表示调制在 B1I 测距码上的数据码 DB2I 表示调制在 B2I 测距码上的数据码 DB1Q 表示调制在 B1Q 测距码上的数据码 DB2Q 表示调制在 B2Q 测距码上的数据码 f1 表示 B1 信号载波频率 2013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

9、公室 BDS SIS ICD 2 0 2013 12 4 f2 表示 B2 信号载波频率 B1I 表示 B1I 信号载波初相 B2I 表示 B2I 信号载波初相 B1Q 表示 B1Q 信号载波初相 B2Q 表示 B2Q 信号载波初相 4 2 信号特性信号特性 4 2 1 载波频率载波频率 B1I 信号和 B2I 信号的载波频率在卫星上由共同的基准时钟源产生 其中 B1I 信号的标称载波频率为 1561 098MHz B2I 信号的标称载波频率 为 1207 140MHz 4 2 2 调制方式调制方式 卫星发射信号采用正交相移键控 QPSK 调制 4 2 3 极化方式极化方式 卫星发射信号为右旋

10、圆极化 RHCP 天线轴比如表 4 1 所示 表 4 1 卫星天线轴比 卫星类型 天线轴比 GEO 天线轴比小于 2 9 dB 范围 10 MEO 天线轴比小于 2 9 dB 范围 15 IGSO 天线轴比小于 2 9 dB 范围 10 2013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 BDS SIS ICD 2 0 2013 12 5 4 2 4 载波相位噪声载波相位噪声 未调制载波的相位噪声功率谱密度指标 单边带 如下 60 dBc Hz f0 10 Hz 75 dBc Hz f0 100 Hz 80 dBc Hz f0 1 kHz 85 dBc Hz f0 10 kHz 95 dBc Hz f0 1

11、00 kHz 其中 f0指 B1I 信号或 B2I 信号的载波频率 4 2 5 用户接收信号电平用户接收信号电平 当卫星仰角大于 5 度 在地球表面附近的接收机右旋圆极化天线为 0 dB 增益时 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到达接收机天线输出端的 I 支路最小保证 电平为 163 dBW 4 2 6 信号复用方式信号复用方式 信号复用方式为码分多址 CDMA 4 2 7 卫星信号工作带宽及带外抑制卫星信号工作带宽及带外抑制 1 工作带宽 1 dB 4 092 MHz 以 B1I 信号载波频率为中心 20 46 MHz 以 B2I 信号载波频率为中心 工作带宽 3 dB 16 MHz 以 B1I 信号载波

12、频率为中心 36 MHz 以 B2I 信号载波频率为中心 2013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 BDS SIS ICD 2 0 2013 12 6 2 带外抑制 15 dB f0 30 MHz f0指 B1I 信号或 B2I 信号的载 波频率 4 2 8 杂散杂散 卫星信号工作带宽 1dB 内 带内杂波与未调制载波相比至少抑制 50 dB 4 2 9 信号相关性信号相关性 1 B1 B2 信号 I Q 支路的 4 路测距码相位差 包含发射通道时延 差 随机抖动小于 1 纳秒 1 2 B1I B2I 信号载波与其载波上所调制的测距码间起始相位差随机 抖动小于 3 1 相对于载波 3 I Q 支路

13、载波相位调制正交性小于 5 1 4 2 10 星上设备时延差星上设备时延差 星上设备时延指从卫星的时间基准到发射天线相位中心的时延 基准 设备时延含在导航电文的钟差参数 a0中 不确定度小于 0 5 纳秒 1 B1I B2I 信号的设备时延与基准设备时延的差值分别由导航电文中的 TGD1和 TGD2表示 其不确定度小于 1 纳秒 1 4 3 测距码特性测距码特性 B1I 和 B2I 信号测距码 以下简称 CB1I码和 CB2I码 的码速率为 2 046 Mcps 码长为 2046 2013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 BDS SIS ICD 2 0 2013 12 7 CB1I码和 CB2I码

14、均由两个线性序列 G1 和 G2 模二和产生平衡 Gold 码 后截短 1 码片生成 G1 和 G2 序列分别由两个 11 级线性移位寄存器生成 其生成多项式为 G1 X 1 X X7 X8 X9 X10 X11 G2 X 1 X X2 X3 X4 X5 X8 X9 X11 G1 和 G2 的初始相位为 G1 序列初始相位 01010101010 G2 序列初始相位 01010101010 CB1I码和 CB2I码发生器如图 4 1 所示 复位控制时钟 1234567891011 1234567891011 测距码 G1序列 置初始相位 移位控制时钟 相位选择器 G2 序列 图 4 1 CB1

15、I码和 CB2I码发生器示意图 通过对产生 G2 序列的移位寄存器不同抽头的模二和可以实现 G2 序列 相位的不同偏移 与 G1 序列模二和后可生成不同卫星的测距码 G2 序列 相位分配如表 4 2 所示 2013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 BDS SIS ICD 2 0 2013 12 8 表 4 2 G2 序列相位分配 编号 卫星类型 测距码编号 G2 序列相位分配 1 GEO 卫星 1 1 3 2 GEO 卫星 2 1 4 3 GEO 卫星 3 1 5 4 GEO 卫星 4 1 6 5 GEO 卫星 5 1 8 6 MEO IGSO 卫星 6 1 9 7 MEO IGSO 卫星 7 1

16、 10 8 MEO IGSO 卫星 8 1 11 9 MEO IGSO 卫星 9 2 7 10 MEO IGSO 卫星 10 3 4 11 MEO IGSO 卫星 11 3 5 12 MEO IGSO 卫星 12 3 6 13 MEO IGSO 卫星 13 3 8 14 MEO IGSO 卫星 14 3 9 15 MEO IGSO 卫星 15 3 10 16 MEO IGSO 卫星 16 3 11 17 MEO IGSO 卫星 17 4 5 18 MEO IGSO 卫星 18 4 6 19 MEO IGSO 卫星 19 4 8 20 MEO IGSO 卫星 20 4 9 21 MEO IGSO 卫星 21 4 10 22 MEO IGSO 卫星 22 4 11 23 MEO IGSO 卫星 23 5 6 24 MEO IGSO 卫星 24 5 8 25 MEO IGSO 卫星 25 5 9 26 MEO IGSO 卫星 26 5 10 27 MEO IGSO 卫星 27 5 11 28 MEO IGSO 卫星 28 6 8 29 MEO IGSO 卫星 29 6 9 30 MEO I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