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考生必看!(经典版)

上传人:fe****16 文档编号:131871230 上传时间:2020-05-1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考生必看!(经典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考生必看!(经典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考生必看!(经典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考生必看!(经典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考生必看!(经典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考生必看!(经典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考生必看!(经典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单元一 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

2、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

4、的封建制度;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一提供理论依据;民族上,华夏族和周边民族融和为推动统一;长期战乱,人心渴望统一。 (3) 周边匈奴,东胡,戎,越等和华夏族通过战争,交流等逐渐趋于融合。三、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

5、级统治;(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四、封建

6、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 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

7、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五、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现代价值. (1)春秋创立-孔子提出仁,礼,主张以德治国,主张逐步改良. (2)战国发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对苛政,保证农时,宽刑薄税. (3)秦朝摧残-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 (4)西汉独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 (5)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李贽指责

8、批判孔子,揭露道学虚伪;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主张革新. (7)近代崩溃-在戊戌变法后开始受到批判,新学的传播,科举的结束都是对儒家的打击;新文化运动中彻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后儒家受极左思潮影响,被当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 新时期以来,儒学对东南亚,东亚等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代价值和谐论;统一观;重视德化;重视家庭人伦;民本思想。单元二 封建国家大一统(秦汉)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21年年秦始皇统一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的中国历史,简称秦汉。此阶段是封建社会的第

9、一个高峰,即封建大一统时期。其中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西汉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封建国家,东汉是封建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的政治大一统和专制集权格局,经济的封建农工商结合的自然经济格局,多民族交流融合的格局,大开放中心性外交的格局,应用性的科技文化格局基本定型,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一)、政治-封建大一统:大统一和制度形成; 1、统一:秦朝顺应历史趋势,完成了中国历史第一次大统一,影响十分深远。 2、制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为后代所沿用。两汉从多方面发展和完善了这一制度。 3、治国思想:治国思想趋于稳定,从法家,道家到改造后的儒家。 (二)、经

10、济-封建经济第一个高峰。 此块属于星号内容,一般情况下高考不考。适当浏览,特别是生产工具和货币的图。 (三)、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 1、秦汉周边生活着匈奴,西域,白越,诸夷等少数民族,大多出于奴隶社会阶段或更早。 2、秦汉采取有效的手段,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交流,开拓了边疆。这些手段包括自卫战争,通使联系,经济文化交流,设立管辖机构,和亲等。 (四)、外交-大开放的基本格局 1、秦汉形成大开放局面,源于国力强盛,政策开放,军事保障,交通开辟。 2、秦汉在东亚初步形成东亚文明中心,通过两条丝路和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欧洲建立联系。两条丝绸之路是重点。 3、秦汉和各国进行密切的经

11、济文化交流,处于领先的地位。 (五)、文化-封建文化的高峰 1、秦汉的科技领先世界,包括天文历法,地动仪,九章算术,医学等。 2、秦汉的哲学,宗教,史学均有开创性重大贡献。 3、秦汉的文学艺术有鲜明的大一统的时代特征。如汉赋,兵马俑等。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核心,两对矛盾(含义),五方面内容和趋势,六个阶段,两面影响。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对矛盾含义和趋势: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中央集权的权力原则-两者相互联系.皇-相矛盾;中央-地方矛盾. 五方面内容和趋势:中央官制削弱宰相;地方官制分权弱权;选官制度不断强化;监察制度不断严密;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六个阶段:秦建立,汉巩固,隋唐

12、完善,宋元强化,明清顶峰.近代结束. 两面影响:前期积极为主,后期消极上风.积极-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华文明的连续稳定发展;消极-皇权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保守阻碍新生因素。单元三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 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220年曹魏废汉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的中国历史,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十六国和东晋并立,北朝(北魏,东西魏,北齐周)和南朝(宋齐梁陈)对峙等四个阶段。这一时期,政治分裂,政局动荡,但蕴含统一,经济江南持续开发,民族出现大融合局面,对外关系丝路中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封建国家分裂和长期动

13、荡; (二)、经济-南方的开发和北方的恢复。 1、特点:江南开发中原相对缓慢,士族和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交流加强。 (三)、民族-民族迁徙和大融合 (四)、外交-暂时中断。 由于受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和政局动荡影响,传统的丝绸之路不太畅通,但佛教的传入出现高潮。 (五)、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一时期,应用科技方面的数学,农学,地理取得一批成果,佛教流行,道教变成统治阶级的宗教,文学承上启下,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取得重大成就。单元四 封建国家的繁荣(隋唐)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589隋朝统一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包括短暂的隋朝和唐朝两个历史阶段。隋朝时间虽

14、短,历史地位十分重要,为唐朝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唐朝前期,形成封建社会繁盛局面,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多民族国家得到重要发展和巩固;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封建科技文化辉煌灿烂。 (一)、政治-封建国家统一安定; 1、隋朝完成大统一,从各个方面巩固了统一。 2、唐朝初期,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行程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3、隋唐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开创和完善了封建制度,包括三省六部,科举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府兵制和募兵制。 (二)、经济-封建经济全面繁荣。 1、原因:国家统一,交通发达,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民族交流,中外交往。 2、表现:农业上经济重心南移和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唐三彩和秘色瓷,商业的货币,市场发达,城市四大都市兴旺。 (三)、民族-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 1、特点: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边疆各族都获得了重要发展建立了政权;中原和边疆交流密切,促进了双方发展;中央王朝政策开明加强了管辖和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