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试卷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试题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131864485 上传时间:2020-05-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试卷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试卷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试卷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试卷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试卷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试卷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试卷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8-2019学年度上期九年级半期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1全卷分为第A卷和第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3选择题部分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均无效。5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A卷(共100分)第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

2、误的一项是 ( )A轻觑(q)箴言(zhn) 阔绰(chu) 彬彬有礼(bn)B娉婷(png) 忧戚(q) 瞥见(pi) 矫揉造作(jio) C折本(sh) 褴褛(ln) 宽宥(yu) 扭捏作态(ni)D强聒(gu) 撩逗(lio) 髀骨(b) 鸠占鹊巢(ji)2下面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粱间妮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B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夕,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蹋了。C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D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决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

3、有误的一项是( )A他本不懂什么艺术;却偏要花大钱买艺术品;只不过是温文尔雅罢了。B阿芝的妈妈是个歇斯底里的女人,动不动就冲人大吼大叫,街坊邻居的小孩没有不怕她的。C他原打算奚落朋友一场,谁知见了朋友,不但衣冠鲜明,而且谈吐风雅,反觉得自惭形秽起来,竟连一句整话也说不出来。 D你一眼就可以识出一个蹩脚的批评家,如果他一开口就言不及义,谈诗人而不谈其诗作。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于家庭语言暴力问题,很多家长起初并不在意,直到出现严重后果,才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其危害丝毫不亚于粗暴的肢体伤害.B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

4、,也是一种担当。C外交部有关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D成都市某小学新学期开学典礼上,“童谣”“川剧变脸”“诗词朗诵”“快板”等4个节目,不仅谱写了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的成果,也体现了成都的文化底蕴。二、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两个写景文段,完成5-8题。甲文 岳阳楼记节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

5、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文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6、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和景明 (日光)B与余舟一芥 (一根小草)C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D薄暮冥冥 (迫近)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军细柳,以备胡B其喜洋洋者矣 其真不知马也

7、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峨冠而多髯者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7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译: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有时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行为,这是为什么呢?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译: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远离都城,怀念故乡,忧伤别人进谗言,害怕众人嘲讽的想法,满眼都是凄凉,感动极了,心中也无限悲伤起来了。C.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译:(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D.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译: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

8、三杯就离开了。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二三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作者的心境,呼应着景物,与游人共悲欢。B乙文中作者虽与舟子同行,由于志趣不同,“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理解。全文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作结,似贬实褒,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描写。C乙文写景采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大雪过后长堤、亭子、小舟及舟人的状貌,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变小,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从而产生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D甲文通过写景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的政治抱负,以治国安邦为己任,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忧民忧君之心不改,并以此规箴友人。 第卷(其他类题型共76分)三、默写(6分)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欲为圣明除弊事,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树绕村庄, 。(秦观行香子)(2)请在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和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任选一首的颔联和颈联。在横线上写出题目再默写。(4分)答: 四、现代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012题。(10分)“知入”与“知出”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10、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

11、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

12、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12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五、作文(60分)13现代汉语词典对“渐至佳境”一词的解释是:比喻兴味逐渐浓厚或境况逐渐好转。亲爱的同学们,又是一年秋来到,步入忙碌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