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全等三角形 02 图形全等的评价的几点建议拓展素材 新苏科.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1732594 上传时间:2020-05-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全等三角形 02 图形全等的评价的几点建议拓展素材 新苏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八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全等三角形 02 图形全等的评价的几点建议拓展素材 新苏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全等三角形 02 图形全等的评价的几点建议拓展素材 新苏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全等三角形 02 图形全等的评价的几点建议拓展素材 新苏科.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图形全等的评价的几点建议一、应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教科书的设计思路是就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分别讨论几种可能的情况及每种情况下的结论教学时,可以

2、不完全按照这个思路,而是提出课题后,允许学生采取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全班进行交流又如,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设计原则制作出既符合要求又具有个性的图案二、应结合具体情境,关注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应重视学生的理解和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例如,可以考察学生能否识别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三角形;能否借助具体情境理解有关三角形的几何事实;能否利用三角形的有关事实,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否根据需要进行恰当的操作,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操作过程和理由考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时,除通常所用的提问、笔试、作业分析等方式外,也

3、可以采取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相结合的方法如当考察学生对三角形中特殊线段(高、角平分线、中线)的理解时,不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而可以让学生自己拿一个三角形纸片,画出或折出有关线段,再用自己的语言对所作的线段和制作的过程进行刻画 本章对图形性质的探索,将直观操作和简单推理相结合因此评价时,也要关注学生“说理”的过程和水平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说理)2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在书写格式上没有统一要求,既可以用自然语言,也可以结合在图中标示进行说明,或者利用箭头等形式表示自己的思路,或者是其他的方法,只要能说清楚即可3说理一般要求为一步或两步,注意控制推理的

4、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基本推理能力三、注重学生对观察、操作、探索等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程度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对活动过程的考察应当成为评价的首要方面对它们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与同伴之间交流的情况;二是学生在探索图形性质、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过程、提出独特想法等方面的表现本章有较多的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内容,包括图案设计、折纸(折三角形的高线、中线和角平分线)、尺规作图、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等因此,应关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情况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我们首先要看学生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按所给条件画出

5、三角形,并与他人交流各自的结果,能否得到正确的结论,能否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探索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对学生观察、操作、探索等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程度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是本章教学中的亮点考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时,除通常所用的提问、笔试、作业分析等方式外,也可以采取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相结合的方法如当考察学生对三角形中特殊线段(高、角平分线、中线)的理解时,不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而可以让学生自己拿一个三角形纸片,画出或折出有关线段,再用自己的语言对所作的线段和制作的过程进行刻画 本章对图形性质的探索,将直观操作和简单推理相结合因此评价时,也要关注学生“说理”的过程和水平例如,学生在利用尺规画出三角形后,教师要关注评价学生是否有意识地考虑作图步骤的合理性;能否想到运用三角形全等来说明作图的合理性;说明的过程是否正确、有条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学生的“说理”过程和水平时,不应要求形式化的推理格式,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说明理由,只要清楚、正确即可同时,要注意控制难度,应与教科书中的要求一致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