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63——马里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88KB
约10页
文档ID:13172988
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63——马里_第1页
1/10

马里专集 杰内古城 英文名称:Old Towns of Djenn 编号:448-001 相关联接:http://www.unesco.org/whc/sites/116.htm 1988 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自公元前 250 年开始有人居住,杰内后来发展成撒哈拉黄金贸易的中心 15 到 16 世纪间杰内成为伊斯兰教义传播的中心城内的古建筑约有 2000 座,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为适应季节性洪水,房屋建在了小丘之上 简介: 杰内古城以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化和盛极一时的摩尔式建筑闻名于伊斯兰界和撒哈拉以南的热带非洲地区,是一座富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有资料显示这个地区自公元前250 年开始就有人居住,杰内古城正式建立于公元 765 年(另一资料:建立于公元 800 年)从公元 9 世纪或 10 世纪开始,杰内古城在黄金贸易以及苏丹地区其他商品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 11 世纪,从穆拉比王国分离出来的一部分移民在当今城市的位置上建立了统治1300 年,由于国王皈依了伊斯兰教,从而建立了伊斯兰教帝国从此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原始的黑人文化在这种曼丁哥王朝的统治下发展起来。

杰内城参与了黑非洲、马格里布以及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它和廷巴克图相互联系,并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同时,它也是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心公元 15 世纪和 16 世纪是杰内城的繁荣发展时期16世纪末,该帝国在外敌的不断入侵下衰败了 杰内古城坐落在尼日尔河与巴尼河交汇处,位于莫普提西南约 90 千米它兴起于奴隶贸易和黄金交易的繁荣时期,是古代的商业中心杰内古城以它独特的摩尔式建筑和灿烂的伊斯兰文化而驰名世界 杰内古城毗邻撒哈拉和多雨的苏丹地区,位于游牧地区和固定居住区的切换点上它建造在尼日尔河流域一个防御性的小岛上(尼日尔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尼日尔河支流巴尼河的左岸),从河边到有贸易往来的游牧人城镇廷巴克图只有 500 公里杰内是马里南部的一座历史和文化古城,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尼日尔河支流巴尼河的左岸,碧绿的巴尼河缓缓流过市区,市内沟渠纵横,小桥卧波,流水潺潺,各式建筑被掩映在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芒果树、棕榈树、香蕉果从中,鲜花繁茂,芳草如茵,向人们展现出一派热带水乡泽国的城市景象在古代杰内是繁华的商业中心,以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化和盛极一时的摩尔式建筑闻名于伊斯兰界和撒哈拉以南的热带非洲地区,是一座富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

杰内古城所在的小山丘位于没有任何村庄的平原中部处在尼日尔河泛滥时也未能淹没的地方大清真寺占据了集市广场宽窄不一的沙石街巷蜿蜒向两大广场延伸占地 20 公顷,由防护城墙围挡的 11 个街区形成了自然的城市规则 城内的古建筑约有 2000 座,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为适应季节性洪水,房屋建在了小丘之上 杰内古城建筑风格统一,是苏丹建筑艺术的代表用灰泥涂抹的捣实粘土块是这些气候干旱国家的常用建筑材料画有装饰的壁柱、筑雉堞以及护墙使建筑立面及其互不相连的通道精细别致居城市景观主体的大清真寺丰富了城市的立体线条杰内古城是前伊斯兰教文化在尼日尔河内三角洲发展的杰出典范,整个杰内古城是一段辉煌历史时期的展现 杰内古城被世人美喻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 ”在 14~16 世纪末被摩洛哥征服前,这里是西非最为美丽的商业城尤其值得夸耀的是古城中央的那座 1907 年~1909 年按 15 世纪苏丹建筑风格重建的,高 11 米、周长 56 米,建造造型奇特的杰内大清真寺该建筑建造时没有用一砖一石,而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和椰树木树枝为骨架建造而成的,建筑面积达3025 平方米100 根粗大的四方体泥柱支撑着祈祷大厅的屋顶,屋顶上密密地排列着 104个直径 10 厘米的气洞,高大宽阔的寺门更是壮观。

寺院的主墙是由 3 座塔楼构成的,塔楼在 5 根泥柱的连结下成为一体式样独特、结构新颖的寺院是苏丹建筑艺术和撒哈拉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该清真寺向外突出的房架巧妙地起到了装饰效果重建的清真寺被视为非洲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也是西非伊斯兰教的象征这里,只有伊斯兰教徒才能入内杰内大清真寺是一座壮丽的沙堡,结构之不对称,曲线变化之丰富,动人心魄它坐落在一大片多层建筑的中心,这些建筑和清真寺一样都是土木结构,亲切而富于美感杰内大清真寺也许是非洲土地上最具视觉和谐感的建筑每周一的大集市以及女人鲜艳夺目的服饰是杰内古城的魅力所在每逢周一,成千上万长袍鲜艳的贝尔村民涌入集市广场时,妇女们鼻子上是沉沉的鼻环,嘴唇上是紫色的花纹,耳朵上则悬挂着黄金耳环——清真寺为此而别具一番风韵 杰内古城民居的院墙是用泥沙涂抹的,院子中央有一个公共场院,整个看来仿佛是一块块切割整齐的大石块 碧绿的巴尼河缓缓流过这座历史古城的市区市内沟渠纵横,小桥卧波,流水潺潺,各式建筑掩映在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芒果树丛中,还有茁壮的棕榈树、香蕉果,鲜花繁茂,芳草如茵王侯宅第、清真寺院、学者陵墓等各种建筑展现出一派热带水乡泽国的城市景象 杰内古城所在的小山丘位于没有任何村庄的平原中部,因此尼日尔河泛滥时也未能淹没它。

古城建筑风格统一,是苏丹建筑艺术的代表大清真寺占据了集市广场,宽窄不一的沙石街巷向两大广场蜿蜒延伸用灰泥涂抹的捣实粘土块是这些气候干旱国家的常用建筑材料画有装饰的壁柱、筑雉堞以及护墙使建筑立面及其互不相连的通道精细别致 廷巴克图 英文名称:Timbuktu 编号:448-002 相关联接:http://www.unesco.org/whc/sites/119.htm 1988 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12 届会议报告,1990 年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14 届会议报告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这里是声名显赫的科兰尼克·桑科雷大学的所在地廷巴克图在公元 15~16 世纪成为了精神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伊斯兰文化向非洲传播的中心津加里贝尔、桑科尔 和西迪.牙希亚这三座雄伟的清真寺反映了廷巴克图的黄金年代尽管这些建筑在 16 世纪被修复,但是今天它们仍然受到风沙侵蚀的威胁由于风沙侵蚀的威胁,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 14 届会议上把廷巴克图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为了抵御这些最严重的危险,一项保护世界财产的计划已经启动,包括修固津加里贝尔清真寺和雨水排放系统的改建。

简介: 廷巴克图,又译为“丁布各都 ”,亦称“通布图” ,位于沙漠中心一个叫做“ 尼日尔河之岸”(“Boucle du Niger”)的地方,距尼日尔河 7 公里,座落在尼日尔河河道和萨赫勒地区陆地通道的交汇处,为 1087 年(另一资料:1100 年)图阿雷格人所建图阿雷格人是非洲著名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为了寻找水源,他们赶着牛羊、带着骆驼,驮着帐篷和其他生活用品,常年往返于阿鲁万纳和尼日尔河沿岸之间据传说,当年图阿雷格人每逢旱季,他们南下来到廷巴克图所在地的一口水井旁,围着水井安营扎寨,雨季时便留下多余物品返回北方这口水井由一名叫布克图的老妇人看守,他们每次南下都说去“廷—布克图”,意为“布克图之地”,后来建立的城镇也称之为“廷—布克图” ,廷巴克图便是从“廷—布克图” 演化而来的图阿雷格人的这口水井迄今依然保留着,供游人观赏,成为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 廷巴克图的名字,始终跟尼日尔河联系在一起这条非洲第三大河,如同一张拉满的弓,充满力度和紧张感,割破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最后在赤道附近流入大西洋而廷巴克图,就像弓背上露出的那枚箭头,坚定地指向广阔的北方撒哈拉腹地如此,就可以理解这座传奇城市的地理意义了。

在非洲,尼日尔河恐怕要排到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后边,然则为什么对那后两条大河的探险却晚于尼日尔河几十年呢?恐怕我们不得不说,这完全是廷巴克图的吸引力造成的如果没有廷巴克图的神奇传说,也许整个西非地区的历史都要改写 廷巴克图历史上是贸易和文化中心,是古代西非和北非骆驼商队的必经之地,也是伊斯兰文化向非洲传播的中心它享有“苏丹的珍珠” 、“神秘的通布图”、“ 荒漠中的女王”之美称,是马里历史上最悠久的一个古城此外,它还以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而闻名于世公元 13 世纪,随着以尼日尔河为经济中心的马里帝国的崛起,廷巴克图日渐重要由于它与杰姆之间发展的食盐、谷粮和黄金贸易,其商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军事作用它不仅接纳了许多从撒哈拉沙漠边界城镇逃出来的外国商人,而且吸引了众多伊斯兰学者所有这些人为廷巴克图的发展及其包括贡达姆等邻近地区的确立作出了贡献 历史名城廷巴克图从公元 14 世纪中叶起,相继成为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重要都市,修建了防卫城墙和清真寺此时的廷巴克图在曼丁哥帝国的统治下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城市结构的基本布局就在那个时候确定下来在阿斯吉亚王朝(1493 年至 1591 年)时期,是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城市建设密集发展。

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纷纷到这里讲学布道,那些能工巧匠更是在这里大显身手,使这座城市声威远震,与开罗、巴格达和大马士革齐名,是当时著名的伊斯兰学术研究地之一 这里的建筑是伊斯兰建筑风格和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完美统一,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当属穆萨清真寺了这个出名的伊斯兰建筑群在 1325 年创建,经过了几次扩建才形成现在的规模这座清真寺由 2 座宣礼塔和 3 座内院共同组成,2 座宣礼塔中较高的那座是市内最高的建筑市区的另一座著名建筑是创建于 14 世纪的斯科尔清真寺在寺中耸立着一座装饰精巧的宣礼塔16 世纪,伊斯兰教学者都在寺中那方形的祈祷大厅里深造、论道 公元 16 世纪末期,摩洛哥人侵占,城市遭到破坏,开始衰落法国殖民者于 1893 年占领此地后,廷巴克图更加衰落破败,而且从此一蹶不起今天的廷巴克图,是在马里独立后得到建设和发展的,是马里最北部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通布图区(全国八大行政区之一)首府 廷巴克图的清真寺以及圣地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6 世纪由班迪亚拉基拉修复的廷巴克图三大清真寺是阿士基亚王朝末期廷巴克图作为首府达到黄金时代的见证廷巴克图清真寺向世人解说了传统的建筑艺术。

廷巴克图的清真寺以及圣地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这些建筑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影响下极易破坏 历史上,廷巴克图因拥有理想的地理位置而得到迅速发展,而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重要都市和骆驼商队的贸易要站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廷巴克图是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城市,伊斯兰教在这里发展的鼎盛时期,城内的斯科尔高等学府,有研究《古兰经》以及法学、文学、历史和天文、地理等的学科今天市内保存下来的最著名的伊斯兰古建筑是廷巴克图大清真寺,也称穆萨清真寺或康康清真寺,建于马里苏丹艾尔·哈吉· 康康·穆萨执政时期,由著名的伊斯兰建筑师阿布·杜德吉于 1325 年到 1330 年设计督建,后来又几经重修扩建,成为一组庄严肃穆、宏伟壮观的伊斯兰建筑群清真寺由三座内院和两座宣礼塔组成,其中一座宣礼塔为全市最高建筑清真寺墙面呈深黄色,上面饰有各种图案和浮雕,并刻有许多经文寺内东西向有 8 排立柱,南北向有 25 排立柱,立柱林立,殿堂宏伟,尖塔高耸,呈现出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市内的另一座名叫斯科尔的清真寺,建于公元 14 世纪末,也是一座著名的伊斯兰建筑据说这座清真寺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信徒而又乐善好施的贵妇人出资建造的。

清真寺的宣礼塔建筑精美,祈祷大厅装饰豪华,厅外小径环绕,院内北侧的房舍是当年作为斯科尔高等学府的教学场所 因廷巴克图地处水陆要冲,是撒哈拉沙漠通道和尼日尔河的联结点,自古以来商业贸易活动十分活跃,迄今市区仍有数目众多的古老市场,充分显示出这座城市在商业方面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廷巴克图之所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