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现代文学部分整理笔记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3169374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现代文学部分整理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学语文现代文学部分整理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学语文现代文学部分整理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学语文现代文学部分整理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学语文现代文学部分整理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现代文学部分整理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现代文学部分整理笔记(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新传,上传新网就 go 了!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资料热点尽在 传新网传新网收藏整理,祝愿大家实现梦想,坚持,是胜利的希望!秋夜思想内容:鲁迅的秋夜 ,写于 1924 年 9 月的北京。当时,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相互勾结实行黑暗统治和情况下,北方的革命处于低潮。同时, “五四”退潮后新文化战线发生了分裂,思想界也起了巨大分化,原来“同一战阵中的伙伴” , “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 ,而且北京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又掀起一股提倡国粹、整理国故,妄图将青年重新拉回故纸堆的复古思潮。而对这些社会的变故和强大的黑暗势力,鲁迅不免孤寂、彷徨,时而感到一种“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苦闷,但他没有丧失勇气和信

2、心,一方面急切地找寻生力军,一方面孤军奋战,坚忍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篇著名的散文诗,正是作者这种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象征手法:夜的天空及脥着冷眼的星星的形象,象征统治者及其帮凶和一切黑暗的反动势力。枣树的形象象征同黑暗势力斗争的战士。枣树的斗争是勇敢顽强的,不屈不挠的,一心要制强敌于死命,然而是孤独的,寂寞的。小粉红花似天真、纯洁的青年,虽有美好的愿望和幻想,但阅历简单,抵不住黑暗的重压和繁霜的摧残,且只是在做梦,并未投入战斗。小青虫般的英雄们,追求光明,不怕牺牲,但力量弱小, “布不成阵” 。落叶虽然阅历较深,了解现实社会,但已看破红尘,悲观、绝望、消沉下去。枣树孤军奋战,他“知道小粉

3、红花的梦,也知道落叶的梦” ,表现了乐观与悲观的矛盾,有信心地战斗和看不见路的矛盾。秋夜中还有一个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他憎恶天空,同情小粉红花,赞扬枣树的战斗精神,也同枣树一样感到孤独寂寞,又不甘于寂寞而要积极地面对战斗。作品怎样塑造枣树形象(艺术特色):作者通过对秋夜所见所感的抒写,刻画了枣树敢于正视现实、敢于反抗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表达了对反动势力的憎恶和蔑视、对弱小的被压迫者的同情,以及对追求光明的奋斗者的热诚赞颂。在艺术上,作者刻意将景物人格化,并借景物所赋予的特定象征意义,触及时事,借景抒怀,托物寓意,使其既符合自然景物的特征,又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巧妙做到了诗意与哲理的结合。文

4、中那脱尽了叶子, “默默地铁似地直刺天空的枣树” ,那知道“秋后要有春”的小粉红花,那做着“春后还有秋”的梦的落叶,那夜游的恶鸟,那夜半的笑声,还有那“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无一不浸透了作家的情感,无一不在默默传达着作家的心声。语言形象形象凝练、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作者所选取的语言能够构成画面,能够产生音响。读后掩卷,那现微笑、洒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那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的小粉红花;那撞在玻璃灯罩上丁丁地响的小青虫都在眼活动,仿佛触手可得。作者还采用环境烘托、正反形象对比等多种手法,着力塑造枣树的形象,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思

5、想性和战斗性。“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表达方式的含义:对于为什么要把两株枣树分开来写,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认为,作者采用修辞重复格的方法突出枣树,使赞美的主要对象更加鲜明,引人注目;第二种认为,这种写法体现了作者孤军作战的感觉,反映了当时革命者没有联合成阵线的事实;第三种认为,这样写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解放前甚至有人认为这简直是“堕入恶趣” 。仔细体会一下全篇作品所创造的意境,第一种理解较为贴切,作者通篇赞美的就是枣树的战斗风格和风骨,作者描写枣树的笔触始终是饱含深情、不惜笔墨的。伤逝思想内容:伤逝是鲁迅以诗一样的语言写成的悲情缱绻的诗体小说。故事发生在“五四”时

6、期,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深受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知识青年。他们敢于冲决森严的礼教罗网,自由地恋爱,勇敢地同居,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便是她大胆反抗自古以来一直被妇女奉为圭臬的“三从四德”的宣言。但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只不过是一已的爱情生活。而新家庭建立起来之后,积淀在他们文化心理上的传统观念,便显露出来。子君陶醉于安定、宁静的家庭生活之中,渐渐地成为一个平庸的家庭主妇。涓生虽然厌倦了这种平淡无味的家庭生活,但却没有与子君共同努力创造一种有意义的新生活。他对子君从隔膜、疏远,直到把她看作是累赘,致使爱情的裂痕日渐加深,共同生活的基础发生动摇。所以

7、,当黑暗势力向他们伸出魔爪,涓生失业后生活出现危机之时,他们便不能同舟共济,自私怯懦的涓生失去了“携手同行”的勇气,萌生了救出自己的分离念头,对子君宣布“我已经不爱你了!”从旧家庭中冲出来的子君,又被顽固守旧的家庭接了回去,最后憔悴而死。而涓生也在失败中静思默察,深刻反省,并带着心灵的创痛,准备向新的生活跨出去。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其思想内涵:青年们如果把自己奋斗的目标仅仅局限在追求个人自由、婚姻自主的狭小范围内,仅仅凭着个人奋斗的微弱力量,是难以冲出封建社会的天罗地网的,更难以获得最终的自由和解放。造成子君悲剧的原因:社会的压迫,是摧毁这个小家庭的根本原因。鲁迅曾艺术地揭示酿成这一悲剧的根源。他

8、曾论述过“经济”与“自由”的关系,以及妇女解放等问题,透辟指出“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考新传,上传新网就 go 了!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资料热点尽在 传新网传新网收藏整理,祝愿大家实现梦想,坚持,是胜利的希望!卖掉” , “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子君正是因为经济上的依赖导致人身上的依附,所以她不但没有成为合乎时代潮流的“新女性” ,而且在小家庭中也没有取得与涓生平等的地位。鲁迅的深刻之处在于,当 20 年代几乎所有作家众口一词地歌颂个性解放时,他独具只眼地指出:单凭个性解放,在与中国顽固的封建观念较量中难以取胜,结果往往是悲剧性的。子君的结局最为不幸,引起了广泛

9、的同情。但从作品反映的情况看,她对这个结局是有责任的。小家庭建立以后,她的思想几乎停滞不前了,甚至还失却了原先的光彩。她“终日汗流满面”地沉在家务里,她受到了同院的“官太太的传染” ,学着养“小油鸡” ,学会识别油鸡的本领,还为这些小动物和“官太太暗斗” ,另一项事业就是“倾注着全力做饭菜” 。她本是个知识女性,对于社会人生问题全不关心了,连谈天、读书、散步的工夫也没有了,她渐渐变得平庸短浅。这些现象,正说明子君并不是一个思想坚实的上进的女性。她的爱情愿望得到满足以后,就不再想到妇女的解放和自身的事业还要继续努力奋斗。在家庭经济危机中,她毫无开辟生路的打算,对于涓生思想感情上的变化,也显得很呆

10、顿,以致最后走上了悲剧的结局。艺术特色:采用手记形式抒写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这种形式便于内心世界的自我剖析和高度真实地表现人物复杂的精神状态。由于使用第一人称,使人好似听到主人公如泣如诉地剖析表白,真实细腻,感情浓烈,在这种追记中,无论是叙事或是写景处处都抹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全篇抒情色彩浓郁,虽然情节叙述简洁,但爱与恨、悲与愤、血与泪错综交织的情感,时而悱恻委婉,时而宣泄奔突,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以形写神,神形兼备。作者注意选取和突现那些最能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的外部特征,十分简练地勾画和展示出人物的灵魂。作者对子君眼神和面部表情的描绘,尤其传神。她很少说话,只是出来进去地走动,涓生求婚时,她

11、的“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 ,而且“夹着惊疑的光” 。自修旧课时,她“两眼注视空中,出神似的凝想着,于是神色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 ,她如此的安详自得,正是新婚少妇的神态。随着失业打击的到来,子君的眼神里显出了“祛弱” ;随着生活的艰难,子君眼神里显出了“凄苦” ;当涓生狠心地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时,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 ”作品就是通过这些精彩的描绘,使子君形象活生生地浮现在读者面前。故乡的野菜思想内容:周作人善于摭拾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不惮其烦地介

12、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作者引经据典,并以东洋习俗同中国习俗相比印照,将浙东民俗置于一个横的文化比较剖面上和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勾画出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而于其中又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之情。在作者笔下,从野菜引出了浙东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和淳厚古朴的民风习俗,透露出浓厚的生活风韵和新鲜的农村野趣。可以说, “野菜” ,只不过是作者的着眼点,而落脚点却在写故乡的自然人情之淳真优美。艺术风格: 取材广泛,不拘一格。虽然平凡琐碎,但一经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滋味,而且具有相当浓厚

13、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采食野菜、清明扫墓,本是浙东乡间常见琐事,作者信笔写来却津津有味。文中不仅介绍了故乡三种野菜的形态、颜色和用途,还介绍了与之相关的风俗民情,将民谚童谣、中外典故不露痕迹地编缀在短小的篇幅中。恬淡从容,真率亲切。他的散文是一种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没有感情与笔墨的夸张。因为本着“说自己的话”的宗旨,故而笔调自然流畅,舒徐自在。简素质朴,庄谐并出。简洁、诙诡、幽默的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智慧与机巧,体味到周作人笔下一股时隐时显,时浓时淡的苦涩味,这正是真率自然的作家自我心境的流露。 “他的作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炉

14、中煤思想内容:本诗作于 1920 年,是一篇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郭沫若后来在创造十年中曾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了说明:“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 ”这首诗是作者真实感情的自然坦露,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 ,而以“炉中煤”自喻,表达了诗人献身祖国的渴望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在诗中作者将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 ,一方面是对“五四”运动后新中国的形容, “年青”意味着新生,它是相对于旧时代的中国而言,表明她有着勃勃朝气和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以男女之间热烈的情爱作喻表现了我对祖国的热爱。

15、“炉中煤”这一意象也是如此,一方面,以煤在炉火中燃烧来形容自己的祖国之爱的强烈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对“煤”的身世的介绍也表明了作者对旧中国的痛恨:“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这的确是煤的自考新传,上传新网就 go 了!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资料热点尽在 传新网传新网收藏整理,祝愿大家实现梦想,坚持,是胜利的希望!然形成史,但作者却借煤的形成历史来隐喻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压抑在心中的爱国之情,这是被压在社会底层的“中国的脊梁”对封建统治者的控诉。同时, “炉中煤”燃烧自己,温暖别人的形象也体现着作者为了祖国甘愿献身的志愿。浪漫主义特色: 主要用比喻的手法表现

16、主题。全诗四节,应用了不同的比喻。第一节,诗人用“年轻的女郎”比喻“五四以后的中国” ,以歌颂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新生与美好。第二、三节,诗人又用煤“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被“活埋在地低多年” ,来比喻自己空有报国的志向和才华,却无施展的机会,以控诉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而煤终于“重见天光” ,又是比喻诗人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和祖国的觉醒。最后一节,则用通体燃烧着的煤把光和热献给人类这一形象,抒发了诗人眷念祖国的情绪。全诗洋溢着火一般真挚、纯洁、强烈的爱国之情,激扬着恳切、急迫、刚烈的报国之志,给人以振奋的力量,通篇即以“炉中煤”的口气,向“年轻的女郎”倾诉衷肠,一唱三叹,以抒写“我”眷念祖国的情绪。韵律和节奏的和谐。它是一首比较严谨的格律诗,章法、句式、韵律都很讲究。从章法看:全诗四节,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发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叙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取复叠形式,前后呼应,将全诗推向高潮。从格式、韵律看: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