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涧池娘娘山脚下的刘家大院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169203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郧西涧池娘娘山脚下的刘家大院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郧西涧池娘娘山脚下的刘家大院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郧西涧池娘娘山脚下的刘家大院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郧西涧池娘娘山脚下的刘家大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郧西涧池娘娘山脚下的刘家大院(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郧西涧池娘娘山脚下的刘家大院-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涧池中学八(1)班 刘宇郧西刘家大院位于该县涧池乡境内娘娘山脚下的军家河村,大泥河从门前流过。这座距今 300 多年历经沧桑的刘氏古宅,整座建筑为砖、石、木结构, 占地面积 1465 平方米,正面阔 39.7 米,通进深 36.9 米,建筑面积 935 平方米,由 23 间房屋组成。刘家大院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属中国古代硬山式建筑形式。两进三重式的院落坐北朝南,倚山面水,从屋外的场子上 13 步青石台阶(每步台阶长 4.72 米,宽 0.41 米,厚 0.15米,总高度 1.9 米) ,来到大院的第一重房屋(面阔宽 39.72 米,

2、进深 3.48 米,五间,前高后低,前檐 5.1 米,后檐 3.57 米, ) 。大门门厅(楼)占一间房屋大小(面阔宽 4.45 米,进深 3.2 米) ,是进出大院的通道,门厅(楼)的两边山墙向上砌出屋面成马头形,比左右两边的房子高了许多(门厅的脊梁高 6.6 米,比左右房子高 1.7 米,后檐高 4.8 米,比左右房子高 1.2 米,前檐与左右略高) 。门为木质的,门框宽 2.1 米,高 2.7 米,两扇门(单扇门高 2.55 米,宽 0.93 米) 。门上槛左右有两个门簪,木的,园形,向内抽细槽,面上雕刻的是花。在离门框上部 0.3 米的位置,墙向内凹去 0.04 米、长 1.7 米、宽

3、 0.65 米的长方形匾额,写有四个字,可依稀看见从左到右是“天禄遗徽 ”,在往上为弯曲的棋枋板,再上的马头墙的垛头上绘有寓意吉祥的黑白装饰画。通过前门厅内一长 4.1 米、宽 0.4 米的石沿阶条,来到前天井院,天井院为长方形,长19.5 米,宽 4.2 米,左右两边有青石台阶上第二重房屋,台阶 9 步(每步长 0.77 米,宽0.3 米,厚 0.17 米) ,院子全部用青石板(长 1.081.12 米,宽 0.50.68 米)铺成的,在左右房子靠地面各有 1 个排水口,石头凿成的古铜钱状 。从前天井院里,上 9 步青石台阶(长 1.86 米,宽 0.4 米,高 0.27 米) ,便来到第二

4、重房屋。第二重房屋为两层,房屋共 5 间,面阔宽 19.5 米,进深 5.3 米,前檐高 4.58 米,后檐高3.9 米,脊高 5.8 米。檐廊宽 0.65 米,地面比第一个天井院高 1.6 米,外走廊沿阶条也是用青石条铺的,共七块,中间大门处最长,长 3.3 米,宽 0.4 米,厚0.12 米。房屋前檐墙上开着八个窗户,上下各 4 个,为透雕石窗,下面的窗户离屋檐地面高 1.4 米,下面 4 个两个是圆形的(直径为 0.8 米) ,两个是方的(高 0.78 米,宽 0.67 米) ,上面四个是方形的,窗户已经没有了,只是留下四个窗洞。上了台阶便进入中厅的大门口,这间房屋向后退让了 0.76

5、米,便于人停留 ,青石门槛框宽 1.7 米,高 2.47 米,下门槛高 0.36 米,中门槛也为石的,厚有 20 厘米,上面刻有云纹。门下面左右各有一个石门凳(高 36 厘米,长 35 厘米,宽 26 厘米) ,正面雕花为菊花浮雕,喻为菊寿延年之意。 大门门联是石刻的(宽 0.26 米,高 1.96 米) ,右边为遵东鲁雅言诗书执礼” ,左边为“守西京明诏孝帝力田,在门框上部墙有一略凹下去的门额匾(长 1.7 米、宽 0.65 米) ,上面没有字,当地老人讲当时建房时就没写,留给后辈们写,不过至今也没有人添上。对联和门匾是一种门面的装饰,更是崇祖意识的流露,也许是迁移而来的刘氏祖人们,把祖先的

6、姓氏由来、名人故事、先贤哲言等浓缩,镶嵌在自家大门额上,仰视门匾,客居异地的人会感到亲人就在身边,从而坚定了在新居地创业的信心。中厅进深 4.3 米,宽 4.3 米,在中厅靠里 1 米左右,离地 2.4 米在一枕木上用木格板分隔成一暗格,在暗格中间处有一木雕画,为福星、禄星、寿星齐聚寓意的“三星高照” 。 中厅的左右各是 2 间厢房(宽 3.3 米,进深 4.3 米) ,从厢房里可以上到二楼。中厅与后天井院的分隔也全是格子门,安装在厚实的木槛框(宽 4.5 米,高 2.4 米)内。有 8 扇门(每扇门高 2.23 米,宽 0.48 米) ,门为直棂,中槛上中间是“二龙拱寿”的漏雕图案。 穿过中

7、厅木门,通过 1.1 米宽的走廊,便是后院的天井院,天井院为长方形,长 7.68 米,宽 6.5 米,全部为青石板铺的,石板多为长 1.0 米,宽 0.50 米。天井设在厅中,能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但冬天冷,雨天潮。天井的设计更多的意思是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顺视纳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到堂”或“四水归明堂” ,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天井两边是厢房,两边各 2 间,宽 3.5 米,进深 4.3 米,前檐高 4.2 米,两层,下层是青砖砌的,高 2.4 米,上层木结构,用木隔板分隔,开有槛窗,为直棂窗外走廊 0.9米宽。穿过天井,上两步青石台阶(长 1.58 米,宽 0.3 米,

8、厚 0.13 米 ) ,就是第三重房屋。房屋共 5 间,面阔宽 19.5 米,进深 6.7 米,前檐高 4.9 米、后檐高 6.63 米,脊高 6.63 米。房屋外为走廊,叫廊子(长 19.5 米,宽 1.75 米 ) ,走廊离天井地面高 0.3 米,走廊两边通左右的侧门,沿天井的外阶沿为青石阶条,共有 3 块整石条,中间最长(长 4.86 米,宽0.4 米,厚 0.12 米) ,在门庭两边青石条上有 4 根木檐柱,两园、两方,两园柱在后厅大门左右,间距 4.6 米,柱粗 74 厘米,高 4.68 米,柱基为园形石墩(高 0.34 米,半径为 米)。两方柱在廊子两边 ,离圆柱 3.3 米,方柱

9、下面石墩为方形。在明间的檐垫板上有“渔、樵、耕、读”栩栩如生的浮雕人物,次间的檐垫板上是棂条组成的漏空图案檐枋与檐柱相交处的雀替是透雕的近似三角形的龙形木雕。穿插枋两面雕刻的有鹿、凤、麒麟等瑞兽及松、福星、仙童等寓意吉祥的图案。这后一重房屋 5 间里,中间的大厅(明间) 、左右两间(次间)都是从明间进入,明间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明间面阔 4.54 米,进深 6.4 米,左右两次间面阔 3.4 米,进深 6.4 米,全部用木板做隔墙,隔墙前开有侧门进出左右房屋,大厅铺的全部是烧制的青砖,砖为 0.3 米见方。这三间与走廊的分隔也全部用木

10、门和木隔板,它们全部固定在木槛框里,槛框长 4.42 米,宽2.68 米。门方、门槛(厚 0.12 厘米)全部为木质的,门槛已经被人们踢得中间凹下去 2 厘米。大厅(明间)全部是用隔扇门(格子门)与走廊进行分隔,8 扇,中间是两扇活动的,用于平常主人们进出,左右各有不常开的三扇(门宽 0.51 米,高 2.17 米) 。格子门上部的隔扇心是漏空的,由棂条花格构成,中心为人物造型图案,下部为裙板,绦环板上也有瑞兽、花鸟的漏雕图案。这不常开的右边三扇门中间是吉祥的“天官赐福”等图案,边上的两扇讲述的是*“青牛出关”人物故事,一扇是*骑在青牛的图案,一扇是函谷关太守尹喜打着伞等候*的图案。这不常开的

11、左边三扇门中间也是“天官赐福”等图案,边上两扇讲述的是“伯牙弹琴”的故事,一扇是伯牙在船上弹琴的图案,一扇是樵夫钟子期戴斗笠、披蓑衣、背千担听伯牙弹琴的图案。 在明间中槛上的中金垫板上有一漏空的木雕画,在苍松翠柏下是“福禄寿”三老人,是“三星高照”之意。大厅两边的左右次间也是用固定的木隔板与走廊分隔的,木槛框长 3.5 米、宽 2.6 米 ,被分隔成 6 樘,在第 3、4 樘上开了两扇水平开启的槛窗(每扇高 1.0 米,宽 0.5 米 ) 。槛窗由棂条花格构成。图案为古时的故事传说如青牛出关寓意吉利的花、动物的组合。 两梢间(大厅左右最边上的房屋)为砖砌的房屋,宽 3.78 米,进深 6.4

12、米。两梢间紧邻侧门,侧门为方形,顶部为半圆,高 2.1 米,宽 1.2 米,侧门外边的门上有简易的门罩 。从侧门走到大院的后面高出,就可看到大院的外部全貌,看到高大封闭的外墙,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了,呆板静止的墙体,因有了马头墙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从高处往下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的视觉带来一种“万马奔腾”动感冲击,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大院第二重、第三重房子都有马头墙,第三重的比第二重的高些、宽些,马头墙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每一重房子的“马头墙“都是 5 叠(阶) ,俗称“五岳朝天” 。中间最宽1.8 米左右最高 1 米左右,前后各两叠(高 0.6 米,宽 0

13、.8 米左右) ,等距排列,墙顶挑三线排檐砖,外略向上挑,上覆以小青瓦。屋脊与风火墙顶也都用板瓦筑“脊筋“和“盘龙“,在其上密密做空花砖脊。最上一阶马头墙的外面写有“春风得意花千里” “秋月杨辉桂一枝”等诗句,另四阶的墙面画有麒麟、龙等灵兽为内容的黑白画,垛头正面则是牡丹、青松、竹子、游览等吉祥代表的彩画,至今色彩鲜艳,保存完好。外墙中部的牍窗也为石窗,不仅坚固而且便于通风通光。大院屋顶的用瓦也十分讲究,分为板瓦、滴水瓦、沟头瓦、花头瓦等品种。板瓦用于大面积覆盖,可铺设成底瓦、盖瓦两种形状以利排水。底瓦(沟瓦) 以小头向沿口,凹面朝上组成沟槽叠放在屋面望砖上,盖瓦与底瓦方向相反凸面朝上覆盖在两

14、沟瓦之间。滴水瓦是在一张沟瓦头上加上“如意状“滴水唇,与沟瓦成 30 度斜面,便于把雨水抛得更远。沟头瓦又称猫头瓦,上绘猫头图案,用于盖瓦前部,与盖瓦成 90 度角,封住两沟瓦垄,防止鼠雀在瓦垄内做窝。花头瓦是在一张盖瓦的凸面上加一扇形边带锯齿花纹图案,盖在重叠沟头瓦上。 大院选址巧妙,讲求风水,讲究负阴抱阳,依山就势,靠近水源。大院以大泥河及对面的山作为建筑基址的前景,视野开阔,河水从东流向西在大院坡脚下向南流去,面朝大院左有山梁与谢家坪交界,右有山梁与军家河交界,左低右高,背后的山高而缓,来势绵延不断,有一股清泉从大院右边流过,常年不息,标准的一座“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良

15、宅,一副“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格局。山逶迤绵亘,水屈曲生情,大院凭地而建,风水极佳。大院的风水也滋润着生长在这里的树木,房屋的后面生长着许多四季常青的名贵楠木,门前还有一棵古皂角树(高 22 米、胸径 75 厘米) ,据说也有 300多年树龄,与大院同龄。总之,刘家大院在总体布局上,依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讲求工整,以中轴线对称分列;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外观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整体性和美感很强。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是研究清末建筑艺术难得的实物资料,是集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历史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