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边疆制度及相关知识解释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1649349 上传时间:2020-05-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朝边疆制度及相关知识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清朝边疆制度及相关知识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清朝边疆制度及相关知识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清朝边疆制度及相关知识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朝边疆制度及相关知识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朝边疆制度及相关知识解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扩展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同时也吸收了小乘佛教的一些内容。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他信奉佛教。佛教开始在青藏地区流行,到了9世纪,佛教曾一度被禁止。从10世纪后,有在这一地区复兴起来。13世纪晚期,佛教上层人物掌握了西藏政权,“政教”结合一起。除了在青藏高原外,藏传佛教在蒙古、不丹、锡金(在1975年被印度所吞并,30年后被中国政府承认)、尼泊尔有众多的信徒。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五大支派。格鲁派格

2、鲁派中的“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又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故称新噶当派。由于此派戴黄色僧帽,故又称为黄教。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该派奉宗喀巴大师(1357一1419)为祖师。宗喀巴于1402年和1406分别年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首次举行祈愿大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这是格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后来,该派势力逐步扩大,修建了以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为代表的寺院。清代以来,格鲁派寺院有了很大发展

3、,除拉萨三大寺外,扎什伦布寺、昌都寺,青海塔尔寺、隆务寺、佑宁寺,甘肃拉卜楞寺、卓尼寺,四川格尔底寺、甘孜寺,云南中甸的格丹松赞林寺,北京雍和宫等也都是格鲁派的著名大寺院。活佛转世制度的采用是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清代格鲁派形成达赖、班禅、章嘉活佛(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转世系统。格鲁派的产生和发展对西藏乃至整个中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达赖喇嘛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中与班禅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达赖是蒙古语大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师的意思。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任哲蚌寺主持镇南嘉措应明封义顺王土默特俺答汗的邀请,到青海仰华寺相会,在青海地区传教。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

4、年),被尊为“瓦齐尔达赖喇嘛”称号(即达赖三世,前二世是追认的)。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明朝又封他为“朵儿只唱达赖喇嘛”,并召他进京,这是“达赖喇嘛”称号的起源。明毅宗崇祯十五年(1642年),达赖在班禅四世的帮助下,凭借蒙古固始汗的兵力,一举消灭噶举派的藏巴汗,建立格鲁派的“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淸顺治九年(1652年)达赖亲自到北京朝觐。次年,淸朝中央政府册封达赖五世阿旺罗桑嘉措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瓦赤喇怛达赖喇嘛”,正式确立达赖的地位。此后历世达赖喇嘛转世,须经中央册封,成为定制。班禅额尔德尼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中与达赖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班,梵语意为“精通五明的学者

5、”;禅,藏语是“大”的意思;额尔德尼,满语是“宝”的意思。淸顺治二年(1645年)和硕特蒙古固始汗尊格鲁派领袖人物罗桑却坚赞为班禅(即班禅四世,前三世是追认的)。清康熙五十年(1713年)淸中央政府册封班禅五世罗桑意却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立班禅额尔德尼的地位。此后历世班禅转世,须经中央册封,成为定制。前后藏习惯上,藏区按方言划分可以分成卫藏、康巴、安多三块。以拉萨为中心向西辐射的高原大部叫做“卫藏”。这一地区是藏区(不仅是西藏,还包括青海、四川和云南的藏族自治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以北的藏北、青海、甘南、川西北大草原叫做“安多”。 “康巴”藏区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

6、大河夹峙之中,具体说来,也就是川西的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地区和云南的迪庆地区。卫藏又分三块:拉萨、山南地区称为“前藏”,日喀则地区则称为“后藏”,整个藏北高原称为“阿里”。前藏和后藏之间的孔道,就是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尼木峡谷。历史上,前藏是达赖喇嘛直接统治的地区,后藏是班禅额尔德尼统治的地区,。 前藏清雍正时将西藏的康部宁静山以东划归四川省,以西与卫部为前藏。1914年建立川边特别区,前藏仅指卫部。颇罗鼐颇罗鼐(1689-1747),清代西藏贵族。西藏江孜人。本名琐南多结。康熙五十九年(1720)时为拉萨汗秘书的颇罗鼐配合阿里总管康济鼐出兵策应进藏清军,击退入侵的准噶尔军。清政府

7、平乱后,以颇罗鼐为四噶伦(总理西藏政务官员)之一,任仔本(审计官),掌管财政。雍正五年(1727)噶伦阿尔布巴杀首席噶伦康济鼐。颇罗鼐发后藏、阿里军讨击。六年,阿尔布巴兵败被执,清廷任命颇罗鼐协助驻藏大臣总理政务,并封其为贝子。颇罗鼐执政期间,设置常备军,练兵设卡,整修驿站,发展贸易,合理摊派差役、赋税,尊重西藏各派喇嘛教,修复各派寺院。雍正八年在拉萨主持雕印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佛语部)、丹珠尔(论部)。乾隆四年(1739)颇罗鼐被封为郡王。驻藏大臣清代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方的行政长官。全称是“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又称“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设正副各一员,副职称“帮办大臣”。雍正五年(1727)

8、始置,至宣统三年(1911)、历一百八十四年驻藏大臣共八十三任,计五十七人(内有再任及三任者)。帮办大臣共五十二任,计四十九人.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会同达赖监理西藏地方事务,诸如高级僧俗官员的任免,财政收支的稽核,地方金瓶掣签的金瓶军队的指挥,涉外事务的处理,司法、户口、差役等项政务的督察等。此外,并专司监督有关达赖喇嘛、班禅及其他大呼图克图(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拈定灵童、主持坐床典礼等事宜。噶厦官署名。藏语音译。即西藏原地方政府。达赖、摄政以下是政府行政机构,藏语称“噶厦”。“噶”是命令的意思,“厦”是房屋的意思,“噶厦”就是发号施令的地方。外国人常把噶厦译成“内阁”,性质类似。乾隆十六

9、年皇帝在废除西藏郡王制之后批准建立的,设噶伦(噶布伦、噶卜伦)四人,受驻藏大臣及达赖喇嘛管辖。办理一切行政事务。噶厦所属机构有译仓(相当于秘书处)、仔康(相当于审计处)及各个勤空(局)。民国及解放初期继续存在,1959年西藏叛乱事件发生后解散。盟旗制度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天命九年(1624)后金统治者对归附的蒙古部众,按八旗组织原则(见八旗制度),在其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编制旗分,后复以此办法陆续安置归附的蒙古诸部。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蒙古返归中国后,全蒙古部众悉数被纳入盟旗体制。此制自初置至完备,历时一百四十多年。盟为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

10、每盟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原由盟内各旗札萨克在会盟时推举,后改由理藩院就盟内各旗札萨克中签请皇帝派人兼摄。喀尔喀蒙古各盟是在部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部长又是盟长。盟并非一级行政机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三年一次的会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练兵、清查钱谷、审理重大刑名案件等职责,但无发兵权,不能直接干涉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向各旗发布命令,只是对盟内各旗札萨克实行监督,有责任随时告发札萨克的不法或叛逆行为。厄鲁特蒙古各盟则不设盟长,其盟务由该管地区将军或办事大臣直接掌管。旗是清廷设在蒙古地区的行政、军事单位,也是清朝皇帝赐给旗内各级封建主的世袭领地。旗是经过编织佐领,安置属民,分给牧地,划定旗界,任命

11、札萨克形成的。任命札萨克时,不但要考虑在部内的影响及地位,而且还要考虑对清廷是否忠顺有功。盟旗制度使蒙古族人民不能越旗游牧、耕种及往来、婚嫁。内、外札萨克之间,特别是蒙、汉人民之间的接触更在禁止之列。此制除在明代封建主长期内讧之后,对稳定蒙古社会秩序起过一定作用外,基本上妨碍了蒙古族的进步和发展。1949年后,盟旗制度已彻底废除,仅保留盟旗称谓。盟相当于专区,旗相当于县。札萨克札萨克,官名,蒙古语“执政官”的意思,是一种清朝时的主要对蒙古族和满族人授予的军事、政治官职爵位。札萨克其等级依次为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均由朝廷册封,一般都可以世袭,但要受当地办事大臣或参赞大臣节制。清分蒙古族

12、居住地区若干旗, 每旗置札萨克一人,以蒙古贵族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充任。掌一旗政令,统领步众,受理藩院与将军、都统节制。并置协理台吉二人或四人,赞襄旗务,亦以台吉以上充任。属官有管旗章京、副章京、参领、佐领、骁骑校等。在札萨克的封地内,山川、河流、山林、牧地、田产均归其所有,且不向政府担负任何徭役、税赋。人民统归其管辖并交纳赋税,承担徭役,而且札萨克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军府制军府制是清政府在新疆实施的一种重要的军事政治管理制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全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委派明瑞担任第一任伊犁将军,将军府设在伊犁河北岸的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

13、将军的主要职责是:统辖天山南北各地驻防官兵,兼管全疆行政事务,并统辖归附清朝的中亚地区及哈萨克各部。伊犁将军是天山南北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由满族亲贵或蒙古重臣出任。伊犁将军的设置,使中国的北部防线最后形成横贯东西的完整体系。标志着军府制作为一种制度在新疆的正式确立。军府制在新疆的设立,对于巩固西北边防,抵抗沙俄侵略,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 伯克制度伯克制度是淸朝在新疆回部实行的官制,主要通行于维吾尔(回人及塔兰奇)、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地区。伯克原为回鹘官职,唐宋时就已出现。明清时期,西域天山南路的世俗官僚称为伯克。中亚一些城市的统治者也自称伯克。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清廷保留了回部原有的伯克官职,并加以改革,将其纳入清朝官制中。同治年间新疆各地民变和阿古柏之乱后,伯克制度趋于瓦解。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廷下谕废除各级伯克,新疆全境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官僚体制。注明:以上内容来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词典、中国历代职官词典、互联网及本小组成员的理解。若有不实之处,请老师和各位同学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