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梳理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1574350 上传时间:2020-05-0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8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梳理(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教材梳理 回归教材 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全面提升 第一单元重点 1 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以景作结 2 写景的方法或角度 正侧结合 时空 虚实 动静 色彩变化 多感官结合 点面结合 3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风与格律诗4 新诗的特点 5 掌握意象与意境的概念 新诗的特点 1 分行排列2 饱含真情3 立意新颖4 联想自然5 跳跃自如6 凝练集中7 节奏和谐8 意境优美 意象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 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许多古诗名句如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 贾岛 忆江上吴处士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其中的意象 都是自然

2、意象 意象 物象 情感 意象的分类 1 自然意象 1 自然景观类 月 流水 斜阳 风 烟 霜等 2 植物类 杨柳 落花 松 菊 梅 梧桐 萍 芭蕉等 3 动物类 鸦 杜鹃 杜宇 布谷 子规 猿 蝉 鸿 雁 青鸟 鱼 鸳鸯 鹧鸪等 2 人或事的意象 1 人造物象类 舟 湖 长亭 灞陵 桥 镜 灯 烛 蜡 炬 等 2 行为类 登楼 凭栏 吹笛 吹笙 饮酒 折柳 捣衣 捣练 等 另一种分类 比喻类意象和描述类意象 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 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

3、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即为艺术典型 区别 首先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 是主观之象 是可以感知的 具体的 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 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 是要体悟的 抽象的 其次 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第三单元重点 1 人物刻画的方法或角度2 细节的作用 3 插入或引用诗文典故的作用 4 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提炼概括5 叙述的顺序或角度6 段落的作用7 人物形象的概括方法或角度8 文章的结构特点 人物刻画的方法或角度 1 正面与侧面描写 角度 2 正面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五种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

4、描写 这四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对塑造人物性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侧面描写 衬托或烘托 衬托或烘托 正衬与反衬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 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增强语气 使意义明显 烘托 还可以景烘托人物内心世界 侧面描写 对比 对照 对比 对照 把两种对立的人物 事物或同一人物 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 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 对比是正反对照 无主次之别 能够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 突出事物的特点 正侧结合 点面结合的手法 点 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 加强点的描写 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 有血有肉 面 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 注意面的描

5、写 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 深化主题 作用 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 抑扬结合的手法 抑 就是压制 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 批评 否定 甚至丑化 扬 就是褒扬 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 赞扬 肯定 美化 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 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有时候 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 往往先进行贬损 以形成鲜明的对照 有时候 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 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 先抑后扬 或否定 先扬后抑 的观点 引用故事或其它材料的作用 1 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插入史实 反思历史 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具有例证的作用 丰富内容 寄托

6、了作者某一方面情感 插入某一事件 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 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一般表示对生命 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2 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具有论证观点 阐明事理的作用 充实论据 丰富内容 证明观点 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有丰富文章的内涵 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增强文章文化底蕴 增强感染力3 引用神话传说 除上面部分作用外 蒙上一种神秘色彩 叙述的顺序 倒叙 突出事件的结局 制造 悬念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 补充说明 使情节更加完整 结构更加严密 内容更加丰富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 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 叙述两件

7、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起始句段的作用 交代时间 地点 背景 渲染 氛围 奠定全文 感情基调 引出下文 为下文做铺垫 先言他人 他物 他事 以此引出所写之主体人 物 事 描述某场景 现象 为后文的议论 抒情做铺垫 相互照应 与下文作对比 反衬 使后文内容更突出 引发读者好奇心 吸引读者兴趣 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设置悬念 引发思考 开篇点题 照应题目 总领全文 结尾句 段 在文章或段落结尾 的作用 结构上 总结全文 呼应开头 标题 前后呼应 内容上 篇末点题 点明题旨 卒章显志 深化中心 主题 如果结尾句委婉含蓄 则其作用是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 发人深省 暗示主题 强化作者感情 首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8、 开头或者首段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 烘托 映衬 场面气氛 揭示人物的情感 个性 处境 照应或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揭示 暗示 主旨 奠定 基调表现手法 衬托 对比 正侧结合 人物形象特点的归纳 1 形貌特点 如短小精悍2 表情特点 如左右顾盼 风趣幽默3 声音特点 如沉着有力 宏亮激亢4 动作特点 认真仔细 步履稳健5 气质特点 才华横溢 开朗真爽6 技艺特点 技艺精湛7 性格特点 耿直 鲁莽 懦弱 文章的结构方式 行文思路之一 总分式 包括分 总 总 分 总式递进式 逐层深入形成递进并列式 分几方面介绍 形成平列对照式 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 或用一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

9、分内容 梳理探究 一 优美的汉字 文化常识 二 奇妙的对联 对仗工整 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语意相关 平仄协调 平仄相异 仄起平收 上联最后一字是仄声 下联最后一字是平声 对联 对联的一般特点 1 它可长可短 但不管长短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2 上下联相同的位置词性应该相同 一般称为 虚对虚 实对实 就是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 数量词对数量词 副词对副词 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 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语法结构也应该相同 4 上下联平仄相谐 仄起平收 5 上下联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的字 声律启蒙 节选 云对雨 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天对地 雨对风 大路

10、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 赤日对苍穹 春对夏 秋对冬 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 绿竹对苍松 无对有 实对虚 作赋对观书 绿窗对朱户 宝马对香车 蚕吐丝 辞旧岁 画饼充饥 行千里路 福如东海阔 学以致用 蜂酿蜜 迎新年 望梅止渴 读万卷书 寿比南山高 根据对联的特点 写出下联 1 上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 2 上 荔枝龙眼木瓜 皆是岭南佳果下 3 上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下 4 上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下 一窗月色添客愁 半壶浊酒解君忧数盏清酒解尔忧满川烟絮惹人伤满城风雨留人悲几点寒鸦让人悲 满杯酬冷月 一曲醉春风一曲解忧愁一曲锁金秋一樽酹夕阳半盏销烦忧 柳送舟边客 荷妆塘面星酒留座上宾

11、酒迎江中人桃接船中人花迎座上宾 闲钓秋阳图一醉 静吟明月解千愁静坐南山忆几秋独上高楼解千愁独上兰舟渡整宿悠数落花道千言 重要句子的翻译 1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2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3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4 夫晋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5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2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3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

12、所害 4 夫晋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5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文言教材参照 步步高 相关内容 重要句子的翻译 1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 金千斤 邑万家 将奈何 2 然则将军之仇报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 既祖 取道 4 既至秦 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5 函封 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以闻大王 6 荆轲顾笑武阳 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 未尝见天子 故振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 7 而秦法 群臣侍殿上者 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 皆陈殿下 非有诏不得上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俱去 2 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 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 3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 项伯杀人 臣活之 4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 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 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 因击沛公于坐 杀之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7 项伯亦拔剑起舞 常以身翼蔽沛公 庄不得击 8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何辞为 9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曰 我持白璧一双 欲献项王 玉斗一双 欲与亚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